APP下载

浅析初中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

2014-04-29戴俊峰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弱化

戴俊峰

摘要:现行初中德育体系强调班主任单兵作战,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不断弱化。作者从十几年的德育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班级实验、个案分析等科研方法,总结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表现,挖掘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全员德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初中德育走出困境提供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德育;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23-04

对于德育的定义,历来观点各异。大德育观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即德育,这是社会学的德育观;小德育观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这是伦理学的德育观;教育界认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本文采用第三种定义。

现行初中德育体系强调班主任单兵作战,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不断弱化。此处,非班主任教师就是指班主任以外的科任教师。笔者从十几年的德育实践出发,总结了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表现、成因及破解策略。

一、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

(一)教学过程重智轻德

很多非班主任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育轨道上跑偏,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分数、成绩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德育已经从课堂教学中被人为地分离出来,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出了非班主任教师的视线。

(二)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大凡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人都明白,非班主任教师除了上课时间外,一般都不去或很少去教室。偶尔去教室,基本上也是布置或催要作业。真正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德育的非班主任教师,为数不多。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学生德育时间的投入方面,非班主任教师显然无法与班主任相提并论。

(三)处理问题瞻前顾后

稍作留意就会发现,工作中,面对同样的德育问题,不同的人反应不同。班主任一般都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对策,并切实调动一切有利于德育问题解决的资源,及时而深刻地开展德育工作。非班主任教师则可能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会“冷处理”到“化为乌有”。

二、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成因

(一)德育地位遭到削弱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德育为先的主张也为广大师生所认可,但由于高考制度还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唯分数论仍占绝对市场,中考制度也就无法完全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德育在初中教育实践中的地位遭到事实上的削弱。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分,甚至校本课程还一度成了各校“特色”,但潜下身去,我们就不难发现,国家课程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容更改,其设置统一、类别单一、要求划一的特点就必然形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并最终导致升学模式的整齐划一。这也就必然带来教学理念的偏颇——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升学轻生活,学校演化成了只注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中考实战训练营”。

现在,衡量学校好坏的一个核心指标仍然是升学率,现实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倡导教师认真搞课改,但最终考核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这种与名利息息相关的考核机制,必然使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必然使教师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方面思考问题、组织教学。久而久之,流变为考试考什么,上课就上什么。就连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也难抵应试压力,最终加入应试洪流而置德育于不顾。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方向迷失了,教师的德育观念淡化了,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制度执行步入误区

德育问题历来都是教育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过一系列的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表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德育问题相当重视,同时也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工作真正到了学校操作的层面,往往就会出现制度理解上的误区,特别是德育的承担主体。一般学校在制定德育制度的时候,往往会把担子主要压给班主任,使班主任几乎发挥德育的全部职能,而非班主任教师在制度上主要被界定为承担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这样就会促使他们不能主动承担德育教化职能。

(三)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思想认识决定行为结果。绝大部分班主任,都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是德育工作的首席,凡事必须亲力亲为。于是,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下意识地排斥非班主任教师的参与。非班主任教师则集中力量去抓学科成绩,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职能从自己的教育职能中抹杀了,结果造成学校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现象。非班主任对自己德育职能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生活中出现了“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纯粹的“教师”。

教师思想认识的偏差,导致德育职能履行的偏颇,形成错误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必然产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只认班主任,不认科任教师”。他们认为只有班主任和德育处才有权利教育他们,科任教师的任务就是上课、查作业,别的事与他们无关。假如有非班主任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也会表面接受教育,事后仍我行我素。

学生认识如此,家长的认识又如何呢?家长的思想认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家长都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子女思想品德的发展,但由于家长文化素养、岗位职业、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方面,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家长与教师交流首选班主任而非科任教师,因为他们一致认为班主任才是孩子在校园里的“家长”,科任教师只管教学。

教师、学生、家长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更使非班主任教师主观上轻视德育工作。

(四)专业技能亟待加强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好相应的专业工作。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师范院校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在校师范生除学习本专业学科知识以外,接受到的更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教育。经过几年的学习,师范生也认识到学校教育中德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真正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还是一块短板。师范生毕业后,上岗前通常都会参加一些新教师岗前培训,但培训形式有一定的局限,大多数是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上也偏重理论,缺少模拟训练,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培训,仍然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上岗后,部分新教师有幸被选中担任班主任,才在现实的德育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再经过三年五载的历练,才具备一定的德育技能。而大部分的新教师则步入了非班主任教师的行列,从此基本上与德育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无缘。单位在安排德育技能培训时,更多的是考虑向一线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倾斜。这也是导致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的重要原因。面向全员的德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模式亟待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体系亟须构建。

三、强化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的策略

(一)正本清源提高德育地位

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的弱化是与德育地位遭到削弱这个大背景密不可分的,所以提高德育地位是当务之急。

高考制度的改革将成为德育地位提升的核心要素,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中考才能跳出藩篱,唯分至上的理论才能从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回复到应有的权重和份额,德育在初中教育实践中的地位才会有所改观。笔者认为改革应该更多地关注全人的发展,而不能把人物化,变成得分的机器和升学的工具,变成千人一面的工业产品。

除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外,评价机制也应该改革。评价一所学校,不能把分数与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而应该通盘考虑构成质量体系的诸要素,德、智、体、美都应该得到观照。不是说你考了多少个重点、多少个状元,你就是名校,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如此,不是说你的均分高、优秀率高、合格率高、低分率低,你就是优秀的教师。关键是看你培养了多少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静下心来做真教育,教师才能潜下身去搞真教改,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真切切的落实,德育的地位才能得到正名。

(二)回归本真走出制度误区

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者还是执行者,都应该抱着一颗尊重规律的心,努力回归本真。从制度层面为班主任减压、松绑,为非班主任教师参与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德育职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笔者从自己的班级实验和德育实践出发,认为学校在制定德育制度的时候,应注重体现全员德育的思想,不能把德育定位为班主任的专门工作,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职责也应该有明确的要求,使他们能主动承担起德育教化的职能,而不能扮演“只会教书,不管育人”的角色。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个班级专门设置了助理班主任一职,为各年级部增设了辅导员岗位,努力壮大德育管理团队,旨在引导非班主任教师增强德育职能意识。

此外,德育导师制的建立,也使师生关系从传统的“人—物”关系向“人—人”关系转变。全体教师和班级德育之间的“捆绑式”评价制度业已形成,班级德育工作也已从班主任负责制向全体科任教师团队负责制转变。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员德育的氛围也日趋形成。

(三)多措并举实现思想纠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拨正了,德育工作的难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应该对班主任的思想进行纠偏,他们之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是班级德育的唯一责任人,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学校可以利用各类德育平台,引导班主任明确自己是班级德育的“头羊”“首席”,而非“一把手”“家长”。其次,可以通过读书、讲坛等方式,把非班主任教师从异化的德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之明确,德育不是教学的附带品,德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育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处的事,非班主任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德育职能。笔者所在学校实行的“首见责任制”对于非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纠偏有显著的效果。再次,对于学生,学校可以利用德育管理制度来提升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管理威信,用制度让学生理解所有科任老师都有德育管理的权利与义务。笔者所在学校每年举行的教师节感谢师恩系列德育活动,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对所有科任老师的感恩意识,这也为非班主任教师发挥德育职能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最后,对于家长,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通以及家教讲坛等形式,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和信息互换,让家长理解学校德育是全员负责制。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千师进万家”活动,全员参与,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非班主任教师也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双管齐下强化专业技能

从事一个领域的专业工作,就必须有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德育也不例外。鉴于师范院校学生培养“厚师德,薄师能”的现状,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在注重师德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德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世界观很重要,方法论也不可偏废。因为师范毕业后,工作职责中本身就有对德育技能的要求,而且对班主任的要求更高。如果大学期间学过、训练过,工作后还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大学期间学得很少,而且还缺乏训练,工作后恐怕“摸着石头也过不了河”。

针对科任教师德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先天不足的现状,笔者根据本单位的实践和个人思考,认为要想强化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职能并最终达到全员德育的境界,必须消除德育管理过程中的短板现象,通过不同层级与范围的德育培训来补充营养。要实现德育培训资源的全员化、最大化和共享化,让非班主任教师也能享受以往只有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独享的德育资源,让他们在“后天”的学习、培训中增加知识、增强技能、增长才干,并最终为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期望通过所在学校对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研究,为现行的德育管理制度调整提供第一手素材,对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心理进行纠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改变当下初中德育教育的高耗低效、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的局面。在这些方面我们研究团队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此项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还需要更彻底的实践与更深刻的思考。当然,现状的改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相信通过广大教育人的共同努力,全员德育的美好理想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弱化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初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浅谈初中年级组长如何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
论“以德促教,以德树人”的初中德育工作探究
热点追踪 弱化加密或将带来更大安全威胁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