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单元课程 践行活教育思想

2014-04-29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5期
关键词:陈鹤琴鼓楼幼儿园

近几年多次去鼓楼幼儿园,每次都能听到崔利玲园长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畅想。“活教育”是鼓楼幼儿园创办人、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者陈鹤琴先生的思想,作为鼓楼幼儿园第八任园长,发扬光大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她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她向善、向前的性格必然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心向往之,而且带领她的团队通过单元课程的建构,探寻到践行“活教育”思想的有效路径。因而,走进“单元课程”,我们自然会新奇地发现“活教育”思想在鼓幼是怎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

一、从教育理念看单元课程

“活教育”理论体系是陈鹤琴留美归国后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核心主张是“幼童本位”,即一切为儿童。单元课程的建构应该以此为思想基础。

1.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陈鹤琴就对中国儿童心理特征进行了十分详尽的研究,其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揭示出了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亦具有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陈鹤琴强调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独立的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儿童。应该说,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是鼓楼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单元课程应该成为这种理念生根的基本载体。

2.“稳住儿童成长的脚步”。面对市场经济下商业利益驱动的社会中早教商业机构林立、“兴趣班”遍地开花的现象,作为管理者,崔利玲园长提出“稳住成长的脚步”,并站在一个幼儿教育者的立场,告诫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不要去催促和压缩孩子的童年,以免把他们变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她认为这些教育过分追求与学习相关的知识量的积累,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当孩子们跌跌撞撞被大人们推上一层又一层台阶时,大人们有没有考虑孩子是否站稳、是否做好迈向更高一层的准备?应该说,这里的“稳”,既有思想的、观念的,又有技术的、艺术的,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适合儿童个性的发展”。一切为儿童,是为了每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儿童。因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孩子们犹如在不同阶梯,在不同的起点开始起步。每一个儿童其身心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适合儿童个性的发展”就是充分尊重不同儿童在其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性。排斥差异、不尊重差异、同质化的教育是不科学的。单元课程将其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以此满足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需求的目标。课程实践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分析与指导,通过丰富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让儿童在游戏与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主动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适宜的、最大化的发展。

鼓楼幼儿园在课程建构中秉承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保持了单元教学当年的雏形,但是,这种守根不是停滞不前的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创新,有鲜活的时代意义。

二、从组织结构看单元课程

1928年,陈鹤琴受大学院之聘,以鼓楼幼稚园的实验成果为蓝本,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使之推广全国,这是鼓楼幼稚园开展中国早期现代幼稚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单元课程发展的基础。在建构过程中单元课程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看作当今幼儿教育课程成熟的一个样本。

1.课程结构强调“整个教学法”式的整体设计。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初期,教师们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选取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习的事物为主题,制定富有弹性的课程计划,一月为一大单元,一周为一小单元,将儿童的整个教育活动用五指教育活动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开展融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为一体的教育活动,陈鹤琴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整个教学法”。鼓幼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单元课程”就是根据“整个教学法”的思想,在统一的目标下,通过以时间为节点,以儿童发展需求、发展因素为坐标体系,架构单元的目标、内容、方法、师生关系、评价等,让课程具有规定性。各活动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所有的教育活动内容均围绕单元的中心展开,而不是简单的拼凑。这种整个的、融为一体的、有系统的、渐进的课程编制思想,是十分符合幼儿期孩子的认知特点的。

2.教育活动组织呈现集体、小组、个体的渐进式发展。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的宗旨就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众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将在鼓楼幼稚园开展的课程研究确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适合中国国情,二是能够促进儿童发展。若干年后,鼓幼又增加了第三条,那就是幼儿园有实施的可能。在鼓幼以特级教师领衔研究的活动教育课程风生水起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国情、想到了最大化支持儿童的发展、想到了实施推广的可能性。在“中心制的单元教学”基础上,吸纳进“活动教育”课程的理念,扩大外延,丰富内涵,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构建鼓幼单元课程。为了让理念与行为逐步趋近,单元课程分别侧重集体、小组、个体,分三个阶段渐进调整、提高和上升。三个阶段的过渡,让可能变成现实。

3.课程内容以“链”“网”“云”弥漫延伸。单元课程在集体教学组织阶段,由教师根据教育规律、儿童发展需要、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季节时令等,选编好一学期的课程单元内容组成备选单元,形成126个环环相续、螺旋形上升的单元链。到了小组教学组织阶段,126个单元演变成相互贯通、可进可退的单元网。发展到个体教学组织阶段,四处弥漫、变化莫测的“单元云”,会将单元课程带进儿童的心灵。这种基于标准、源于心灵的教育方式,能通过差异化的活动,让儿童在选择性的学习中真实地展现自我。按照我的理解,这种弥漫是源自对儿童的尊重,源自对“活教育”的追求。

三、从游戏精神看单元课程

禅宗里有句名言“活泼泼的生命”,在崔利玲园长的文章中,经常看到“视游戏为儿童的生命”类似的描述,这“生命”是鼓楼幼儿园“活教育”实践中的追求,是儿童在游戏玩耍中的成长,当然,也是教育的成就。怎样让小孩子在游戏中展示出“活泼泼的生命”呢?鼓幼的教育实践强调了以下三点。

1.喜欢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我们总是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的“人”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命。游戏精神其实就是童年心灵与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应成为贯穿幼儿教育的灵魂,也是审视和评判幼儿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一把标尺。幼儿园在组织活动中,要把小孩子当做人,要把小孩子当做小孩子,要把小孩子当做是具有个性特点的生命,要把游戏当做童年的生活,把游戏当做儿童存在的方式。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首创的幼稚园(Kindergarten),德文的意思就是“儿童花园”。走进鼓楼幼儿园,我们看见的是娃娃家的桌椅、小床、小厨房,看到的是开放的活动柜与琳琅满目的玩具,看到的是满处奔跑笑容满面的小孩子,看到的是满园的小花朵。这些小花朵不就是活泼泼的生命吗?我们只有把幼儿园视作花园,把小孩子视作花朵,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护与尊重,才能有满足儿童天性的教育活动。

2.教师要成为儿童游戏的支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一种自主工具,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往往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游戏就像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能力在类似教学活动的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首先在游戏中呈现出来,游戏让儿童释放的是本真的“我”。当然,这种释放离不开支架——儿童的伙伴:教师。鼓幼的“活教育”实践强调师生关系的处理,在实践的早期,他们甚至将师与生的主动接触比、肯定与否定评价方式比作为师生关系改善的量化指标。随着对游戏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儿童生命”的尊重,鼓幼的游戏从老师自己做变为与儿童一起做,师生共同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收集提供者、主题的发起延续者、过程的交流分享者。游戏赋予教师教育者、朋友、玩伴的角色,也给予教师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机会。游戏保障了儿童生命的需求,让“活泼泼的生命”不断成长。如此,发展的追求才有可能实现。

3.“游戏化”是课程变革的归属。1992年,中央教科所牵头的项目IEA在研究调查中发现,幼儿园一日活动存在“六多”现象:集体活动多于自由活动,教学活动多于游戏活动,室内活动多于户外活动,等待时间多,控制时间多,班级人数多。改变“六多”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教师组织领导的方式,一日活动中给儿童游刃有余的自由度,让程序、刻板的教育“活”起来。崔利玲园长在文章《一日活动中的课程设置》中提出:“游戏的教育价值人所皆知,既然游戏中儿童的自由度最高,游戏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宜的、最大化发展的可能性也最大,推进一日活动游戏化的行动迫在眉睫。在幼儿园课程变革研究活动中我们商讨:我们能给孩子更多“活”的自由游戏时间吗?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可以调整吗?隐性课程的价值有效吗?我们能挑战每天游戏3小时吗?”鼓幼的课程变革将游戏化作为目标,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教育教学的灵魂,在其营造的童年健康生活与快乐成长的自由乐园里,小孩子们展现的必定是“活泼泼的生命”。

四、从环境资源看单元课程

皮亚杰认为,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中,物理环境的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是经典性因素。换言之,小孩子离开了环境的影响,无从获得经验,也就无从发展。陈鹤琴“活教育”的课程论更是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反对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里。他批评那些天天把孩子关在一间小房子里,不让他们与外界发生直接接触的幼稚园为“幼稚监狱”。借助陈鹤琴的课程论,我们可以归纳鼓楼幼儿园环境资源利用的重要元素。

1.将环境作为活动的主线。在单元课程中,我发现鼓幼将环境专门作为课程的一个支点,将环境作为教育活动的主线贯穿始终。前面我们提到“整个教学法”式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这种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选取的、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习的主题,加上弹性的课程计划,让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就成为“环境”引领、“环境”支撑、“环境”影响了。当然,这里的环境,有物质的,也有人文的。这种环境是绚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更是儿童向往的。

2.让环境成为课程的重要元素。崔利玲园长关于《一日活动皆课程》的阐述,表达了鼓幼除教学活动外,正努力挖掘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的价值,鼓励利用生活场景开展教育活动。环境,就从静态走向动态。静态的环境老师好驾驭,无非是备好课、准备好教学具、储备好游戏材料等等。而动态的环境就考验老师了,单元课程的“活教育”要求的“鲜活的主题、灵活的方式、激活的效果”,将老师们推向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所谓“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识别资源、利用资源、创设资源,不被教材禁锢,不被教室框住,将“渗透”“契机”作为环境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单元课程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3.以环境支持课程。鼓幼曾经开展过一场讨论: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单元课程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如何提供环境?陈鹤琴在《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鲜明地表达其思想:“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环境的布置要常常变化。美中必须有变化,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这才融合贯通,达到纯美的境界。”最近几年,鼓幼正与省教研室合作开展环境研究,他们通过调整班级布局、作息时间、材料提供方式等,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话语权、自主权、决策权,让儿童在自主探索中萌发兴趣、探究操作、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满足了个体适宜发展的需求。这种体现“活教育”思想的、既含技术层面又含艺术美感的环境,必然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花园与乐园。

五、从园外扩展看单元课程

陈鹤琴说:“活教育不是标新立异想自外于一般教育的主张,而是不满于传统教育的固陋和偏枯,想推动为全民幸福服务的一种教育运动。”鼓幼的单元课程也从未停止过对幼儿教育的创新与探索。他们拟定教学资源库,解决城市自然资源缺乏的困难;他们举办分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缓解入园难矛盾;他们将教育推前至0-3岁,以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让活教育更多地深入人们的生活。

1.活动场所向社会、自然进发。陈鹤琴强调“儿童智力是在游戏中、作业中、劳动生活中、自然社会中获得基本知识的积累”,鼓楼幼儿园的孩子们从来都不受校园围墙的限制,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向大自然大社会进攻”。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带来的遗憾,向园外扩展的活动都变成了课程的一部分。去年参加鼓楼幼儿园建园90周年学术交流中,有两个教学活动印象深刻。两个活动都是围绕大班小朋友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容,第一个活动是让孩子自己讨论到农村去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需要准备的材料与物品,第二个活动是让孩子想象农村的样子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之后,他们就会乘汽车到真正的农村,看农村的房子、灶台、猪圈、狗窝、大棚与田地。他们会发现猪不是粉红色的,农田里是有臭味的……一所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城市中心的幼儿园,通过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方式,让小孩子自己找到真正的“奶”和“蜜”,“活教育”的功能不言而喻。

2.家园合作支持儿童发展。2012年,崔利玲园长的专著《稳住成长的脚步》出版。在书中,她坚持“幼稚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的观点,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帮助家长、教师、管理者走出教育的误区。崔园长把日常面对面的家长工作、网络上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以及自己作为家长和管理者的经验和理性思考梳理成册,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价值,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指导教师与各种家长交往时保持尊重、平等和公平的态度;进而明确幼儿园和家庭在孩子成长中应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园合作共育,播撒出爱的阳光雨露,让孩子拥有了幸福快乐的童年。

3.单元课程向家庭社区扩展延伸。10年前,鼓楼幼儿园在多元化办学的过程中,有了具有独立场所的亲子园,成立了首家幼儿园与社区联动的社区早教指导中心,成为亲子教育、社区教育“吃螃蟹”的探路者。在这里接受教育帮助的,有孩子,有家长,有教育者。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以及综合功能发挥的运作机制,让三者形成了正向合力,幼儿园之外的家庭,也享受到“活教育”的芬芳与甜蜜。当年,陈先生在自己的家中腾出客厅创办了鼓楼幼稚园,就是想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今天,鼓楼幼儿园再次张开臂膀,将园外的孩子揽进怀中,教育的使命、教育的意义,就在这般图景中升华。

六、从开发团队看单元课程

要读懂单元教育,首先要了解陈鹤琴,了解鼓楼幼儿园,了解鼓楼幼儿园的教师团队。鼓幼的教师团队正是在单元课程的开发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也正是她们的健康成长,传承着、发扬光大着“活教育”的精神与文化。

1.坚持弘扬研究精神。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精神曾给年轻的陈鹤琴留下难忘的印象,“霍普金斯的研究精神真是好极了。教授、学生一天到晚,都浸润在研究精神之中做研究工作,而没有一点傲慢的神气、自满的心理,总是虚怀若谷、诚恳万分。”“霍普金斯的校训是‘真理使你自由……一个人要有种种自由,就要先明白真理,得着真理。”陈鹤琴将这种研究带进鼓幼,一代代鼓幼人又将这种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传承下来。在这里,他们坚持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团队合作分享。在课程研究中,也是一切以事实说话,以研究先行。幼小衔接研究科学地回答了幼儿园孩子要不要提前识字、要不要学汉语拼音的问题,游戏区域创设研究科学地回答原材料、半成品材料、成品材料的占比关系,儿童自主性研究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向游戏三小时迈进……开发团队的研究精神,让课程研究有了生命的轮回,有了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基础。

2.与单元课程一同成长。在鼓幼的课程研究中,老师们力图解决的问题是:孩子们需要什么?怎么给予他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老师从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开始,根据孩子的需求与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并从儿童的经验出发,通过环境、材料的暗示,让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教师需要从教学计划的实施者转向儿童发展的观察者、分析者,转向儿童活动的帮助者、支持者,转向环境材料的创设者、提供者,转向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儿童的发展”才能成为所有教育活动与行为追求的目标。单元课程研究,实现了教师、儿童的共同成长。

3.勇敢超越使命。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幼儿教育的发源地,崔利玲与她的团队有个梦想: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研究的先行者。2013年,鼓楼幼儿园成立的江苏省首批特色项目研究所——“活教育”思想研究所,让梦想增添了动力。这里,既有对鼓楼幼儿园文化轨迹的寻找,也有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继承,更有对价值多元化时代如何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育多层次诉求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沿着“活教育”的轨迹在幼儿园文化建设、科学管理、家长工作和教师培养方面的探索,融合了当今世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创新了科学的教育策略,保持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活力,实现了“让儿童活泼泼的成长”。

作为鼓楼幼儿园的现任园长,崔利玲率领的团队在单元课程的实施中,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运用不是语录式的,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她努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场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活教育思想。她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提醒教育管理者重视生活、重视游戏、重视设施设备的保障,充分、科学的活动安排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避免了单纯性知识学习能力的偏离。她提出的“家园共育101条主张”,真正实现了陈鹤琴“幼稚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的愿望,帮助家长稳住了儿童成长的脚步。她提出的“层次性发展目标与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观察的意识与水平,让教师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她提出的“每天游戏三小时”目标,挑战了幼儿园班级环境的设置,让教育者视游戏为儿童的生命……

这,正体现了其创新和超越所在。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陈鹤琴鼓楼幼儿园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我爱幼儿园
鼓楼颂
欢乐的幼儿园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爱“上”幼儿园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