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活水话文明
2014-04-29戚永晔
戚永晔
中国水利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新围镇顺坝旧围垦区。
一个国字头的博物馆为何会落户这里,有何内在背景?记者专门做了探访。萧山在钱塘江入海口杭州湾的上游,是宁绍平原的尾声,却也是浙东运河的发端,有史记载,春秋越国以来水利发达,科技与文化积淀深厚,建馆此地自然而然。这诚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刘枫的题词所言:“传承水利文明,推动水利和社会发展。”
馆景之胜
中国水利博物馆有一座塔形建筑物高高耸立,是为标识。该馆开放没几年,却是人们了解中国水利史、体验中国水文化的好去处。
馆长张志荣告诉我,虽然离萧山城区有十公里距离,但中国水利博物馆并不是孤独单一地存在,相反,它是目前萧山区极力打造的“中国水博园”旅游综合体的主体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园区,中国水博园是以人水和谐为主题,以水科技、水崇拜、水旅游和水文化为主要内容,集展示、教育、休闲、度假、旅游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水文化创意园区。
水利博物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创意。站在120多米高的塔上,可以看见钱塘江并不远,这是养育越地先民的母亲河。塔下是一个广场,有湖水环绕、绿树掩映,赋以当代精神和意义。塔内是展览馆,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与文字、复制品以及如雕塑、绘画等艺术品,借助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绎和多媒体特效应用等五位一体的模式,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水利历史和文化。在这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大河黄河、长江,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库等,都能观览无余。在展馆中央地带,展示着颇具创意的艺术画“水与生命”,增添了文化的意蕴。
处地之问
张志荣馆长介绍说,中国水利博物馆早在2004年就已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是经由水利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国家级博物馆。2010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水利博物馆开馆,到现在刚好四年,已成为一大人文景点、水文化的游览胜地,吸引了很多的各地参观者。
为什么国字号的博物馆会选择萧山呢?
听闻这个问题,张志荣把我带到了一个专门展示京杭大运河风采的展厅:这条昔日的水上大动脉,把南北方紧紧连接在一起,树立了中华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展馆中有一幅反映京杭大运河延续部分浙东运河的在萧山境内的半景图,借助现代科技,生动地再现了宋、明时期码头千帆集聚的生动场景。
张志荣说,萧山地处江南,水泽丰富,从古到今修建了如萧绍运河和江海塘、湘湖、麻溪坝等水利工程,是个水利发达、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萧甬运河。
2013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将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列入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稍后,国家文物局宣布,将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宁波段)与第6批公布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组合进“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世界申遗大会后,9月2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一行对杭州现场进行考察评估,他们实地踏勘了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富义仓、广济桥等遗产点及遗产展示馆、遗产监测中心,并召开利益相关人员座谈会,然后就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形成一个考察报告提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而萧甬运河就是报告中重要的一部分。
水利之润
萧绍运河前身为山阴古水道,当时利用天然河港,沟通了越国会稽(绍兴)至边境萧山铁岭关(西兴)和周边的湘湖、白马湖和钱塘江,因而初称西兴运河,后来向东延伸,也叫浙东运河。它流过17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东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北方地区的黄金水道。萧绍运河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灌溉农田,运载客货,留给后人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灿烂的文明历史,是沉甸甸的宝贵财富。
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这样描述萧绍运河:“东接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浙东运河从宁波镇海外通大海,内经萧绍运河连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相连、河海联运、内外贸易接轨的黄金水道,也是世界大通道的水上高速公路。”
水运固然是萧绍运河存在的要旨,但它首要之功却在水利,即为了“凿此以溉田”。南朝齐永明年间,西兴运河已置堰埭,使之初具蓄水、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唐元和十年(815),运河官塘大整修,流域数十万亩农田悉受其利。宋政和二年(1112),湘湖再与萧绍运河沟通,湖河相济,泄溉两宜。至明清,浙东运河已建成较为完备的闸坝节制系统,仅萧山段就有永兴、清水、凤堰、陈公桥、转坝、霪头、涝湖、吟龙等25座闸(坝),形成河网蓄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浙东运河出现了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久雨泄水快,旱时水更满”的可喜局面,常年稳定在合理水位上,真正实现了排灌两利、旱涝保收的梦想。
逝水长流,岁月如歌。这是滋润和哺育了一方百姓的一脉盈盈活水!这是反映和体现中华科技文化的堤坝、堰闸、桥梁、码头、栈房、水市等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