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产业化之路
2014-04-29黄天玉
黄天玉
别具匠心的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原始的侗族刺绣艺术品繁多,有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 同时,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且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当今,在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上侗族刺绣逐渐产业化,这对规范刺绣行业、继承和推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同乐精神文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现状
从濒临失传到驰名中外
近日,记者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坎寨村采访时,侗族刺绣艺人李运美兴奋地对记者说,“随着手工艺品市场的开放和快速发展,我们侗族的刺绣产品不仅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还有许多人慕名前来购买,刺绣产品已经相当紧俏,一些客户购买后用作礼品,还有博物馆专门买来收藏、展示。”
李运美的一席话道出了侗族刺绣如今的产业化格局,侗族刺绣在经历了最初的习俗传承而成为民间技艺后,又逐渐演变为谋生手艺,当然,这一变化也经历了一段传承困难的时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介绍说,随着现代服饰和现代生活方式在越来越多侗族女性间流行,必须亲自动手,并且做工极其繁复的侗族服饰离她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此外,很多处于传承最佳年龄段的侗族女性很早就外出打工,造成了侗族刺绣这种“手把手”传习的技艺出现了人才断档,当时,侗族刺绣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失传的窘境。
打破这一僵局的契机出现在千禧年后,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入柳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侗族刺绣又进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通过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大赛等方式进行推介和鼓励。在第六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贵州省北部侗族的“侗绣”名列其中。
2010年,近300件侗族刺绣作品被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指定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刺绣作品“侗族嫁衣”还被送到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进行展示,吸引了数万中外游客驻足欣赏。
至今,网络上仍流传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绣艺人韦清花带领侗族姑娘们一起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绣制“国礼”的照片。正是凭借着一次次走出国门的良机,侗族人开始意识到家传百年的刺绣技艺也可以成为一项谋生之道。
国家级侗族刺绣传承人陈显月的母亲和外婆都是九寨赫赫有名的侗绣能手,上世纪90年代,她在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开了一家主营侗家刺绣工艺品及侗布染织品的小店,这里逐渐成为当地妇女们学习交流侗家刺绣技艺的场所,陈显月也把自己掌握的技艺无偿传授给当地妇女。
据陈显月回忆,她所绣的第一条背带卖了600多元,当时已经觉得是一个天文数字。而随着侗绣作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她的作品售价已经从平均3000多元增加到超过了4000元。“锦屏侗绣”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后,她绣制的九寨背带售价达到了5000元。2012年,陈显月被评为锦屏侗族刺绣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一年后,她注册创办了名为“锦屏县北侗民族刺绣厂”的微企,将这家街边小店扩大成刺绣厂经销展示门店,将当地刺绣能手组织起来生产开发“美霓裳”系列刺绣工艺品。
无论是通过艺人的自身奋斗还是政府、企业的联动效应,侗族刺绣已经迎来了空前的产业化发展契机。据记者了解,2012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集结多方面力量赴同乐苗族乡对侗族刺绣进行调研,进一步挖掘侗族刺绣产品精华,并联合多家企业共同打开侗族刺绣产品市场。目前,仅同乐苗族乡境内约6000多名妇女熟练手工刺绣,平均每件刺绣品市场价估计为200元。
渊源
文化与实用兼具的绝技
风格独特的侗族刺绣,自然、朴素、大方,以三龙侗族刺绣为代表,独具民族特色,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宋时期,侗族刺绣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称,被人赏识。在清乾隆时期,邑人张应铭曾作诗赞美:“苎幅参文绣,花枝织朵云;侗蛮乡椎女,亦有巧手人。”
精益求精的侗族刺绣的底布是侗族人自己织出来的侗布,用线以前也是自己纺出来的线,由于自己织出来的线粗细不怎么均匀,加上颜色比较单一,现在侗族人基本上使用丝线,有的还用毛线,针就是普通的手工针。
贵州省黎平县最出名的地方是肇兴侗寨、尚重盖宝、九潮定八、口江银朝、永从三龙、岩洞竹坪等地侗族刺绣最多、工艺独特,极具考察价值。
而侗族刺绣多用于衣服的襟边、袖口以及背带、头帕、鞋子、围兜之上,图案多以花鸟、虫鱼为主,也有祥云、人物、几何图形等。而黎平、从江、榕江一带妇女的缠绣、圈绣,其工艺更是精湛,图案清新秀美,色彩明朗,与紫黑色衣服相配,极有生气。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背带,背带心正中绣八卦状几何图案,四角以四幅直角的三角图案衬托,四边镶长方形图案,上面多绣双龙、花鸟、蝴蝶、云角等。其中最有侗族特色的是绣龙背带,如榕江乐里的绞绣背带,其背带上大部分的图案都是绣的“双龙戏珠”,华美异常。
花鞋,尖顶船形状布鞋,鞋面前半部正中绣铜线鱼眼状图案,侧面多绣双龙戏珠、鱼龙戏水等图案,整个花鞋像一艘航海的鱼状宝船。最精美的花鞋莫属黎平肇兴侗寨的姑娘踩歌堂时穿的绣花勾尖花鞋。
阑干,是侗族用来装饰侗服的饰品,它起到装饰品的作用,主要用于衣服袖口,襟边及裤脚、围兜上,有云角、方块、八角、螃蟹、蝴蝶等图案,这些花草虫鱼图案都是对称的,且极富夸张的艺术浪漫性,如螃蟹图案是一种对称的梅花状花纹,看上去既似梅花,又像螃蟹图案,是一种对称的梅花状花纹。阑干是南部侗族姑娘时常佩戴的饰品,一般妇女是不佩戴阑干的,只有尚未出嫁的姑娘才穿戴用的,且用于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出嫁、踩歌堂等。
传承
从家传局限到一计之能
心灵手巧的侗族女性,一针一线地在侗布上绣出来的侗族刺绣作品,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这样的刺绣方式造就了侗族刺绣是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侗族刺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种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侗族群体中流传。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绣传承人陈显月介绍,“盘轴滚边绣是纯手工制作,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精品往往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
实际上,侗家姑娘学刺绣是没有专门老师的,凭借的是个人的模仿能力与悟性,以及勤问和勤练。侗族刺绣都是绣在侗家人自己制作的土布上,所以要想把侗绣绣好,布料也是关键,因此,侗家姑娘学织布的过程与中原地区不同,要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纺织棉纱,直至织成侗家粗布。
工艺精良的侗绣制品代表了侗族女性的创造才能和艺术才华,从前,侗族男子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女性在刺绣、染布和纺织方面的熟练技能。由于织绣技术与姑娘的出嫁机遇连在一起,织绣品是一种重要的爱情信物,因此那些古老的纺织工艺、风格和花纹也得以代代流传下来。女儿出嫁时,母亲要拿自己的侗锦、侗绣送给女儿,姑娘的同伴也要拿自己最好的织绣品赠给她,同样,新娘也是以自己最好的侗锦、侗绣回赠女伴。待姑娘生下小孩打“三朝”时,做外婆的还要送上最精美的绣龙背带和各式绣花童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侗族刺绣已经打破了“母传女、婆传媳”的家传局限,刺绣艺人还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技能通过“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授给周边的妇女,让更多当地妇女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一门谋生技能,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在家中制作侗族服饰当作旅游产品销售。可以说,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民间艺术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困境。
侗绣知识充电
产生时间: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艺特点:侗绣风格自然、朴素、大方。侗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种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侗族群体中流传。
图案特点:侗绣多用于衣服的襟边、袖口以及背带、头帕、鞋子、围兜之上,图案多以花鸟、虫鱼为主,也有祥云、人物、几何图形等,现代的侗绣还进行一些更大胆的创新,绣有非常时尚的元素。
侗绣传说:相传九寨侗乡有一位侗家龙女为了与心上人共结连理,日夜将在娑罗树下看到的花鸟、虫鱼、蝴蝶、葫芦、藤枝曼叶图案绣到方圆手帕上。现在平秋在绣花的时候,有一个特别习俗,就是每件刺绣最后总要刻意留几针的空白,以示怎么绣也没法绣到头,据说是九寨侗女因为感念龙女在娑罗树下绣花,追求美好姻缘的执着毅力,把这个特殊的绣花习俗一代代传承保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