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南亚佛教园林中的“五树六花”

2014-04-29王成晖刘业向潇潇

广东园林 2014年4期
关键词:东南亚

王成晖 刘业 向潇潇

摘要:佛教对东南亚影响深远,“五树六花”在东南亚佛教园林中既有宗教意义,又有功能效益;文章通过对“五树六花”的由来、形态特征、植物造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试阐述其在东南亚佛教园林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应用。

关键词:东南亚;佛教园林;五树六花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41-06

收稿日期:2013-11-12

修回日期:2014-03-31

Abstract:The impact of Buddhism is far-reaching in Southeast Asia, the "five trees and six flowers" of Buddhism has both religious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al effects in decorating Buddhist garden. This article sets forth the position, rol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tree and six flowers" in Buddhist garden of Southeast Asia by analyzing its origin,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lant landscaping, etc.

Key words :Southeast Asia; Buddhist garden; Five trees and six flowers

1 概述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是位于中国之南、印度之东的一块区域,包括十个国家,分为两部分:半岛部分(中南半岛,也叫中印半岛、印度支那半岛),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七个国家;海岛部分(马来群岛,也叫南洋群岛),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三个国家。东南亚地理位置重要,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而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则是这个路口的交通咽喉。

东南亚自古以来都是海洋贸易、宗教传播、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集结场所。海上贸易带来了外来文化和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交流和融汇。在东南亚传播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等,因此东南亚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佛教信众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的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家[1]。

据考,佛教于阿育王时代传入东南亚,确切年代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到公元14世纪,小乘佛教成为东南亚(除越南外)的主要宗教(图1),因此,东南亚的建筑与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在东南亚的佛教园林中,“五树六花”是必不可少的。“五树”包括: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糖棕(或椰子);“六花”包括: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

由于东南亚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高温多雨,所以该地区常年植物茂盛,物种群落丰富,花色鲜艳,绿意盎然,因此植物造景在东南亚园林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之具有特定的宗教意义,“五树六花”在东南亚佛教园林植物造景中更是得到广泛的运用。

从宗教文化层面上讲,“五树六花”栽种于东南亚佛教园林内,作为一种形制,既体现了当地人对佛教的尊重与崇拜,又营造出神秘、神圣、纯净、纯洁的氛围。由于东南亚人信奉“万物皆有灵”,认为植物也有灵性,因此“五树六花”便是近似神灵或者说与神灵关系密切的植物。“五树六花”包括了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可孤植、丛植等,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除此以外,“五树六花”中一些植物还具有药用、食用等功效,因此更是备受当地人的喜爱(表1)。

菩提树、大青树是榕(无花果)属植物,人们普遍认为菩提树与大青树是神树、圣树,具有神的力量或有神灵在内,其树下空间被用作特定的祭祀祈祷场所。因此这两个树种是不能砍伐的。菩提树和大青树冠幅巨大,独木成林,树干粗壮,盘根错节,在开阔的空间种植能给人一种恢宏大气又庄重神秘的感觉,营造出神圣的宗教氛围。

棕榈科植物是最能体现热带亚热带风情的树种,其不仅具有本土性,且外形也极具观赏性(图2)。而“五树”中同属棕榈科植物的槟榔、贝叶棕、糖棕(或椰子),均为树干笔直,不分枝,叶聚生于茎顶端,羽状或扇状开裂,形态优美,妖娆婆娑;有些种类宿存的叶基中常有蕨类、苔藓、地衣、兰科等植物附生,形成妙趣横生的“空中花园”,原生态味十足,别具特色。槟榔、贝叶棕、糖棕(或椰子)在寺庙园林中以列植的方式出现,则体现韵律及肃穆的气氛;以丛植或散植的方式出现,则别有一份优雅宁静、自然清新的韵味。在现代园林中,它们又常以树阵、坛植的形式出现,形成规整大气的热带亚热带园林风情。

“六花”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及水生植物,它们要么花色鲜艳要么清香溢远,观赏价值极高,也是东南亚佛教的供奉品。莲花,为佛的化身,在园林的水塘中种植,花色丰富,是“五树六花”中唯一的水生植物。在东南亚佛教园林中通常种植于水池或水缸内,莲花清幽淡雅、高贵圣洁,体现佛教的崇高、圣洁。鸡蛋花为落叶乔木,近看如鹿角,远观似珊瑚,孤植枝干苍劲有力,丛植交错迷离,别具特色(图3)。由于鸡蛋花色彩艳丽、花香清淡、造型独特,因此经常被栽植在寺庙旁边,现代东南亚热带庭园中也广泛运用鸡蛋花(除了在一些地区的私家庭园,如泰国,由于谐音,泰国人认为栽鸡蛋花会带来不幸)[4]。黄缅桂为乔木,花香浓郁,树形挺拔,枝叶青翠茂密,是良好的庭院树和行道树。地涌金莲、黄姜花、文殊兰都属草本植物,花色鲜艳明丽,花香清淡雅致,一般采用丛植的方式,形成分隔或围合空间,体现一派绿意葱茏、繁盛茂密的景象,可以柔化道路和建筑的线条,也可作为分隔界线。

2 “五树六花”的由来及形态“五树”指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和糖棕树;“六花”指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花。根据文献和传说,菩提树、贝叶棕、文殊兰和地涌金莲与佛祖或佛教的渊源较明确,其他几种植物则语焉不详,只是认为同作为赕佛贡品。另外,东南亚颇盛行树木与花卉崇拜,认为与生殖繁衍有关。“五树六花”亦疑与此有关。

2.1 五树

2.1.1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菩提树(梵文Bod-hi),原意为“觉悟、智慧”,因此又被人们称为觉树、道树、道场树、佛树,原产于印度。相传2500年前,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为参悟人生困苦烦恼,解救受苦受难的世人,放弃了王位与舒适的生活,外出修行,但六年苦修无果,遂弃苦行,洗积垢;后修养,复体力。随后,乔答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入定静坐,对人生进行了7天7夜的思考,最终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创建佛教,成为佛陀释迦牟尼。得道后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踱步七天,不舍离去,为报树恩,将菩提树与佛骨舍利、佛像定为世间应受礼拜的三种器物。因此,菩提树又被佛教徒称为“圣树”,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菩提树下空间也被称为神圣空间[5]。随着佛教传入东南亚,菩提树也成为东南亚佛教园林中的“五树”之一。

菩提树,榕属桑科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又名思维树、菩提榕、印度菩提树、毕钵罗树。树皮黄白色,枝上生气根如垂须,树干凹凸不平;树干发出侧枝,枝条柔软,形成圆形或倒卵形树冠;单叶互生,革质,心形或卵圆形。菩提树树形优美,枝叶扶疏,浓荫覆地[6]。

2.1.2 大青树Ficus sp. 研究“五树”的文章对大青树的认定各有不同,大青树在多数描述佛教园林的研究中均被指为高山榕Ficus altissima,《滇中南主要园林植物景观研究》中认为大青树指大叶榕Ficusmacrophylla [7];《浅析基于文化内涵的佛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一文认为是榕树Ficusmicrocarpa [8]。笔者根据各资料认为大青树应泛指桑科榕属与榕树高山榕等一样气生根很发达的植物,与菩提树同科的榕树被佛教徒视作神圣的佛教树木。

桑科榕(无花果)属植物的形态特征:乔木,有白色乳状,气生根多而下垂,枝有环状托叶痕,叶互生或对生,全缘革质。花雌雄同株,很少异株,花小,花序为隐头花序,包藏于封闭囊状的花托内,花序腋生或生于树干或无叶的小枝上,有或无总花梗。桑科榕(无花果)属植物除了带着神秘的佛教面纱之外,其奇特的外形——大量奇特的气生根、扭曲的巨大树干和奇异的树洞,可绞杀其他植物,独木成林,在信奉万物有神的信徒看来,更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因此在寺院花园中栽种、供奉大青树以及菩提树是必不可少的,树盖如伞的树荫下也被视为界定的特定场所。桑科榕(无花果)属植物在现代园林中作为行道树、园景树或庭景树被广泛应用。

2.1.3 贝叶棕Sabal palmetto 贝叶棕(梵语称Pattra),被称为贝多罗树,又名伞棕。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代,贝叶是古印度重要的书写材料。印度佛教的经典刻写在贝叶上,因此印度的佛经称为贝叶经,贝叶棕也被尊称为佛树。随着佛教传入东南亚,东南亚人民开始用贝叶棕的巨大叶片来记录自己民族的文字(图4)。

贝叶棕是少数几种能刻写文字的棕榈科树种,在还没有纸的时候,把剑形的贝叶叶片进行简单的加工:修整、压平、水煮、晒干,再次压平,然后装订成册,用特制“铁笔”在贝叶刻写文字,涂以炭粉,加油抹擦揩净,使墨迹陷入刻痕之内,叶面上就出现清晰的字迹,经久保留而不消退。用贝叶刻写的经文,能防水、防腐、防蛀,可保存数百年之久。

贝叶棕是棕榈科贝叶棕属的一种常绿乔木,茎单生,株高18~20m,径粗50~85 cm,叶掌状,叶脱落后有叶痕及深沟,原产亚洲热带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树干高大雄伟,笔直浑圆,没有分枝,树冠像一把巨伞,叶片像手掌一样散开,树姿优美、奇特,给人一种庄重、充满活力的感觉,贝叶棕一生只开一次花,整个植株开花结果一次便死亡,颇具对人生的释义,是热带地区绿化环境和极具佛教文化神秘色彩的优良树种[9]。

2.1.4 槟榔Areca catechu 槟榔是一种热带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其果实呈椭圆形,颜色橙红,可作食用,有较高的药用性能,其中最大的功效就是“祛瘴疠”。在东南亚一带,自古人们就形成了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在一些地区,人们还赋予槟榔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将其作为必备品用于各种重要的礼俗中,如婚嫁、祭祀,具体根据不同地方习俗而定,其中一些礼俗流传至今,已形成独特的槟榔文化。

槟榔为多年生常绿乔木,株高10~20m,胸径10~20 cm,茎干直挺不分枝,树皮灰褐色,有环状的叶痕。大型羽状复叶聚,总叶柄三棱形,基部扩大成叶鞘,环抱茎干。成龄植株一般每年约抽叶7片,每一片叶脱落后,在干上留下一个叶痕。槟榔植株终年有花苞相继呈现,新开放的花为黄色。核果按果形可分为椭圆形、球形或近球形、长椭圆形、圆锥形、长圆形等;未成熟的果为青绿色,成熟后为橙黄色或紫红色,基部平坦。种子位于果实上部,基部平坦微向内陷,中有大种脐,质坚硬[10]。

2.1.5 糖棕Borassus fl abellifer 糖棕,棕榈科糖棕属,也叫扇椰子、扇叶树头榈,起源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广布于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最为常见,柬埔寨奉糖棕为果树。糖棕一般分布在干热的地区,但它也能抵抗偶然的霜冻,人们常把它作为食用油、木材、糖、酒、饮料等的来源。糖棕雌雄异株,开花前不易鉴别雌雄株,糖棕树的雌花结果繁衍后代,而雄株可以产糖。

糖棕为常绿乔木,单干挺拔,高可达到28m,老树树干黑色,非常坚硬。叶掌状,花柄长、多分枝,长在叶腋中。花小,雌雄异株。果大,扁圆形,成熟时橙黄色,种子包被在纤维中[11]。

糖棕极具热带、亚热带风情,植株高大、树形优美,巨大掌状叶坚挺,抗性强,是观赏价值较高的园林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行道树、庭园树或公园树,孤植、丛植或列植于庭园中、道路旁、池塘湖畔或点缀于草坪上、绿化花木丛中。

2.2六花

2.2.1 莲花Nelumbo nucifera

莲花与佛祖的诞生联系密切。在佛教创立之前的印度婆罗门教就崇尚莲花。相传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传说佛陀诞生前,迦毗罗卫国王宫池沼出现一朵大如车盖的白莲;佛陀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释迦牟尼成道后,转法轮(布道)时坐的座位,被称为“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在古印度的古典文学中,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常常赞美莲花,并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12]。佛教教义视现世为秽土污泥,而佛教则是导人“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隐喻莲花,因此佛教释佛所居之净土为“莲花藏世界”。所以莲花被视为佛教的象征—崇高、圣洁、吉祥、平安、素雅、光明、贞静等,并具有神秘的色彩,代表神异和美好理想的化身,尊为“圣花”,借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力。佛教中所指莲花主要包括:钵头摩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四种,除此以外还包括千手观音四十手之右手所持紫莲花,因此,佛教中所指莲花包括睡莲科莲属及睡莲属(即荷花或莲花),本文仅以莲属介绍(图5)。

东南亚从传统的稻作文明中衍生出生殖崇拜信仰,同时相信“万物有灵”,当地盛行的树木、花卉崇拜也与生殖繁衍和生命意识有确定的关系。果实丰硕的莲花被赋予多产、繁荣、完美以及人生稍纵即逝的涵义。从古自今,东南亚许多信奉佛教的国家,上至皇家宫苑和寺院僧庙,下至普通人家里,都可以看到莲花的身影。

莲花喜热,喜湿,喜相对稳定的静水。莲花,既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又是重要的经济植物,更是文人墨客经常赞美的植物。大片水面的莲花,清香远溢,赏心悦目,是很好的园林观赏植物。此外,莲花全身是宝,用途广泛,各部皆可入药。

莲花系睡莲科莲属,又名荷花、芙藻、芙蓉、水芝、水华等。宿根水生草本,地下茎横生于淤泥中,即为藕,藕断有白丝连,横茎呈圆至椭圆形,节上生不定根和侧芽,节间肥大,其中有多条气腔,同样的气腔也存在于叶柄和花梗中,这是适应水生生活形成的。叶近圆形盾状,全缘,叶面深绿或黄绿色,叶表具角质,乳头状突起,故水落叶呈珠状滚动,叶分钱叶、浮叶和立叶三种。花单生,两性,萼4~5片,多早落,花蕾桃形,花色繁多,有红、绿、白、桃红等。开花期6~9月。果期为花谢后30 d左右,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绵状。坚果,椭圆形或卵形[13]。

2.2.2 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文殊为梵语“文殊师利”的简称,有吉祥之意,现在多数人认为,文殊兰之名源于佛教文殊菩萨,但确切起源还需考证,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是智慧的化身。文殊兰在佛教中常作供奉之用。文殊兰又名文兰树、十八学士,石蒜科文殊兰属,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文殊兰叶肥厚且长,剑形。伞形花序,10~24朵,花大,长14~18 cm,白色,有时带粉红色,芳香,开花期为7~9月份。蒴果,种子大,绿色。常栽培的有:红花文殊兰,花紫红色,原产苏门答腊;北美文殊兰,花白色,叶狭,原产亚洲热带。喜温暖,不耐寒,稍耐阴,喜潮湿,忌涝,耐盐碱,宜植于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13](图6)。

2.2.3 黄姜花Hedychium fl avum 黄姜花又名蝴蝶花、姜兰花,属姜科,姜花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半荫生至阳生。黄姜花茎高1.5~2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45 cm,宽5~8.5 cm,顶端渐尖,并具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披针形,长2~5 cm。穗状花序长圆形,长约10 cm,宽约5 cm;苞片覆瓦状排列,长圆状卵形,长4~6 cm,宽1.5~3 cm,顶端边缘具髯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小苞片长约2 cm,内卷呈筒状;花黄色,花萼管长4 cm,外被粗长毛,顶端一侧开裂;花冠管较萼管略长,裂片线形,长约3 cm;侧生退化雄蕊倒披针形,长约3 cm,宽约0.8 cm;唇瓣倒心形,长约4 cm,宽约2.5 cm,黄色,当中有一个橙色的斑,顶端微凹,基部有短瓣柄;花丝长约3 cm,花药长1.2~1.5 cm,弯曲,柱头漏斗形,子房被长粗毛。开花期为8~9月,通过种子或根茎繁殖。黄姜花香气四溢,沁人肺腑。宜作园林绿化和插花观赏[13]。

2.2.4 黄缅桂Michelia champaca 黄缅桂别名黄兰、大黄桂、老樟巴,木兰科含笑属常绿乔木;一般分布在南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区。黄兰树皮黑褐色,一般高10m有余。枝斜上展,呈狭伞形树冠。芽、嫩枝、嫩叶和叶柄均被淡黄色的平伏柔毛。叶薄革质,互生,披针状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全缘,先端长,渐尖或近尾状,基部阔楔形或楔形,背面稍被微柔毛。花黄色,极香,倒卵状长圆形。蓇葖果倒卵状长圆形。种子2~4粒,红色,呈不规则的菱形,有皱纹。花果同期,每年2次,为6~7月和9~10月。雄蕊花药呈尖头状;雌蕊群具毛。聚合果长7~1 2 cm。树形挺拔,枝叶繁茂,花香四溢[13]。

2.2.5 鸡蛋花Plumeria rubra鸡蛋花树形优美,落叶期枝干似鹿角,颇显雅致。树冠半球形,叶似枇杷,大而青绿。花色素雅,芳香,且花型奇特,是优良的庭院树种。宜在庭园、草地栽植观赏,也可盆栽,鲜切花可用于插花或制作花束、花篮等。鸡蛋花喜湿热气候,生于石灰岩山地,是佛教文化流行地区的重要庭院风景树种之一。鸡蛋花又名缅桅子、蛋黄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6世纪或17世纪由南美洲传入东南亚。树高可达6~8m,具乳汁。树冠狭小,分枝少,枝粗壮而带肉质。叶大,单叶互生,厚纸质,多聚生枝端,倒卵状长椭圆形。叶脉在近叶缘处连成一边脉,全缘。聚伞花序顶生,花冠漏斗状,径5~6 cm,5裂,外面乳白色,内面基部鲜黄色,芳香,着花20~40余朵,开花期为5~10月,蓇葖果对生,种子薄片状,黄褐色,果期3~4月[14]。

2.2.6 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 地涌金莲又名地金莲、地莲花、地涌莲,芭蕉科地涌金莲属植物,人们还给它取一个圣洁的名字“千瓣莲花”。传说佛陀讲经,到精彩处便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地涌金莲亦因此与佛教结缘。地涌金莲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株丛生,具水平生长的匍匐茎及地上部分假茎,高约60 cm。叶大,长椭圆形,有白粉,具短柄,状如芭蕉,基部有宿存的叶鞘花序莲座状,直立,密集,直接着生于假茎上,苞片黄色,花被微带淡紫色,下部苞片内的花为雌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果为浆果,多毛[15]。

地涌金莲(图7)是园林上常用的观赏植物,其株形端庄、高雅,绿叶扶疏、优美,具有浓郁的南国情调;其花期特长,花形奇特,花色金黄,绿化和观赏效果极佳,为重要珍稀种类;可以单独成片栽植,也可植于花坛中心,或配植于山石、角隅,也有做成盆栽观赏的。

3 结语

东南亚佛教园林中种植的“五树六花”,无论从宗教艺术、文化传统还是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都极具地域特色。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五树六花”也有所不同:我国傣族地区用铁力木Mesua ferrea代替糖棕,长江以北用银杏Ginkgo biloba和杨柳Salix babylonica替代,西北地区则奉丁香Syringa sp.为“西海菩提”,其具体由来及区别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东南亚佛教园林中“五树六花”以其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形象植根于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地区,其植物造景方面的特色值得学习及借鉴。

注:图1由王成晖根据资料绘制,图2来自参考文献[2],图3来自参考文献[3],图4~7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陈玉,付朝华,唐璞山,著.文化的烙印——东南亚城市风貌与特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Tan Hock Beng. Tropical Paradise[M]. PAGE ONE PUBLISHING PTE LTD,2000.

[3] 【澳大利亚】马德·维贾亚.热带庭园设计[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谢小英.神灵的故事——东南亚宗教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茂森. 菩提圣树的由来[J].广东园林,2001(1):44-46.

[6] 陈仁利,周铁锋.菩提树的主要特征及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5):53-54.

[7] 白成元.滇中南主要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39-42.

[8] 洪静波,陈静宜,汤晓敏.浅析基于文化内涵的佛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J].中外景观,2008.

[9] 周双云,余彩,周开元.扇叶糖棕育苗技术[J].云南热作科技,2000:41-42.[10] 王元林,邓敏锐.东南亚槟榔文化探析[J].世界民族,2005(3):63-69.

[11] 陈显双.柬埔寨糖棕的主要特性及苗木繁育技术[J].广西热带农业,2006(6):48-49.

[12] 陈明松.佛教始祖与莲花[J].园林,2008(7):24.

[13] FRPS中国植物志.http://frps.eflora. cn/.

[1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M].科学出版社,1977.

[15] 钱芸芝.佛教六花之三地涌金莲[J].园林,2003(4):61.

作者简介:

王成晖(1983- )男,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景观建筑学

E-mail:victor720@126.com

猜你喜欢

东南亚
东南亚市场化肥需求有望提升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东南亚戏剧的概况与特征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HARD CELL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东南亚标准钾肥价格上行
《东南亚研究》2014年目录汇编
从“源头”认识东南亚之“利器”:《东南亚古代史》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