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意识教育与中学生价值观培养

2014-04-29罗玉萍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民中学生权利

罗玉萍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如何让中学生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公民意识教育是个很好的切入口。通过促进中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觉醒,强化民主法制、权利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治品质,以及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通过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外活动广泛渗透等途径,在中学生中普及公民意识教育,让扮演好社会角色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价值选择,有利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价值观能引领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需要有主流价值观的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因此在中学生中普及公民意识教育,让扮演好社会角色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价值选择,有利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公民意识内涵及中国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公民意识即“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在情感上对于所属国家和特定社群的认同,在认知上对其自身公民角色的了解,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所享有的权利”。简单的说,包括民主法制意识、权利责任意识、社会主体意识、道德意识等。培养每个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而中学生作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扮演好社会公民的角色,也是其走向成长与成熟的重要课程。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的逐步开放、信息资讯的发达、法制教育的推进等原因,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已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代,但尽管如此,还是稍显薄弱。原因有二:一是历史背景因素,过去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沉疴积弊,使中国人在社会政治生活里的主体意识一直不强,尽管解放后有巨大的飞跃和进步,但这一历史背景对青少年仍然会有较大影响;二是家庭学校因素,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过重的学业负担,都导致现在很多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脱节,这使得有些中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人、事、物的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对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與社会的关系上常遇到很多冲突和困惑。这些显现出很多中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不到位,对自己的社会属性还缺乏相应的认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总体来说公民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这种现状也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在处理利己与利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护权利与承担责任等关系时,应该如何选择和平衡;在面对纷繁复杂善恶并存的社会现状时,是选择乐观还是悲观的态度;在遇到困惑和逆境时,是采取积极还是消极的应对行为……在这种时代背景影响下,成长的困惑对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二、公民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社会转型时期是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如何让中学生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公民意识教育是个很好的切入口。

1. 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帮助中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公民意识的核心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是积极谋求正当合法权益和自由的个体,同时也应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维护公众利益的社会的一份子,而这也恰是正确的价值观的核心。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必然会把兼顾自身利益和大众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会积极捍卫谋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也会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视作自己的责任。因此,当公民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会有更强烈的社会主人公意识,认同自己在推动社会发展大潮当中的一份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形中会推动他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在培养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2. 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催生成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意识和能力都在逐步增强,自身也有一种发展自我的强烈需要和动力;同时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社会小公民的角色是一种担当、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骄傲,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性,激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磨练自己,激励他们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行为以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因此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催生其成熟,在无形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三、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 促进中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觉醒,使其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个人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习惯了扮演儿女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同学的角色等,而他们应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社会公民。这一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自由,承担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责任等。扮演好这个角色,是每个人适应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宣传等,促进中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觉醒、“公众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他们的主体性和责任感。他们也更容易在社会发展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容易认同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追求。

2. 强化民主与法制、权利与责任教育,培养其理性思考、正确选择的能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具有先进理念、全球视野、广博知识和公民意识的人,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而民主法制意识和权利责任意识,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中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责任意识教育,让他们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在面临具体生活实践的矛盾冲突时,知道如何理性思考和正确面对;他们也会把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的合理化平衡,作为一种价值选择。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治能力,通过提高孩子的社会主体性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小公民的学生,不会仅满足于受到家长和老师羽翼的保护,他们会有更强的主动性去参与社会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独立性和自治能力的孩子,不会被动地等待社会为自己搭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也不会因为逆境和挫折就怨天尤人和选择消极的价值观,而是懂得主动去适应社会,主动创造条件改善境遇,自觉不自觉地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因此,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治的品质,促使他们以一个社会小公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升他们的主体性,形成主动适应、积极上进的态度;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形成更积极务实的价值观。

4.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通过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外活动广泛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公民意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思索和探究。因此,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索社会的机会,锻炼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人翁的意识;同时,走出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比如政府机构、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爱国教育基地等等,通过调查、访问、参观、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公民知识,增加公民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公民中学生权利
论公民美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们的权利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权利套装
十二公民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