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2014-04-29张立辉赵野春
张立辉 赵野春
[摘要]社交网络是当前很有人气的人际交往工具,已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滋生了利用其进行破坏民族关系的犯罪,应引起高度警惕。我们要根据社交网络的规律和特点,借鉴外国经验,加强网络管理,有效维护民族关系。
[关键词]社交网络;民族关系;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4-001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项目《网络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3BMZ006)和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4XWD-S1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立辉(1964-),男,白族,云南宾川县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赵野春(1964-),男,瑶族,广西灌阳县人,武警警官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四川 成都610041
社交网络起于美国,是一个失恋的大学生发明的。他搞这个网络,是为了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以排泄心中的郁闷。他因此而创立的脸谱网站,很快走红,吸引了无数粉丝。社交网络这种新的网络入口诞生了[1]。随之,社交网络遍及全球,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更是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活。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称,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2]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达509%,微博成为中国网民最普及的互联网应用之一。①社交媒体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13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31亿。据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家网站统计,微博每天发布和转发的信息超过2亿条。[3]社交网络已遍布于网络社会,与各民族群众发生着紧密的关系,对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因而必须提出有效管理对策。
一、社交网络已与民族发生了广泛联系
社交网络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无限制、多方向公开、自由传递信息的交流沟通网络平台。社交网络,可以即时发送和分享观点信息,可以交谈对话,可以视频聊天,可以跟帖评论,总之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交上朋友,了解即时新闻,满足喜怒笑骂等个人情绪。社交网络,很快就成为公众的舆论场。在社交网络推动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交流更顺、速度更快,也为情感沟通和信息分享带来极大便利。所以,有人说,这是“通过技术上的大刀阔斧解决了亿万人的社交障碍”。[1]就像夏天村民在大树下纳凉那种情景,自然而开放。社交网络的主要优势就是它无限制、多方向公开自由传递信息的功能,使人方便而轻松地交流,不用看他人眼神。
社交网络有很多特点,如公开性、交互性、即时性、随意性和开放性。社交网络一方面可以为“放大正面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提供新平台[4],但同时也挑战着舆论传播秩序。社交网站具有巨大的参与能力,对于激发少量有准备的人群采取行动是有效的,但要全社会推动协商进程和达成一致,将“懵懂大众”变为“智慧大众”,则需要智慧的决议[5]。为此,要将依法管理和技术防范、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网络管理与网民自律相结合,规范社交网络传播秩序[6]。
在今天,社交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平安北京”新浪跟帖者已超过250万,平均日增5000余人。目前,门户、搜索、微博等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入口,以信息即时分享的方式,通过不超到200字的信息,改变着信息传播途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6]。值得注意的是,与民族关系概念密切相关的民族联系、民族交往,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绪、民族心理以至民族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民族联系、民族交往间发生的。从传统民族关系来看,由于交通、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民族联系、民族交往是比较有限的。但在网络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民族联系、民族交往是全时全域全面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民族联系、民族交往。这一网络条件下的新型的民族关系自然会影响和作用于民族意识、民族情绪、民族心理以至民族冲突。
二、社交网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进入社交网络的是人,肯定是与民族有联系的。那种无民族特性的人,目前还不存在。实际上,社交网络确实影响着民族关系。社交网络是一种新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十分关键。如果使用不当,肯定会产生负面效应。“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人利用社交网络制造谣言,甚至从事犯罪活动”。[7]这一点,当下仍然如此。因为,“目前,我国社交网络上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拜金炫富、低俗恶搞,攻击谩骂、网络暴力等现象仍不时出现,危害网络环境,损害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信任,社会各界反响强烈”[4]。2013年7月4日,“新疆公安机关查处一批利用互联网造谣发布破坏民族团结言论的案件,6名违法人员受到行政处罚”[8]。据最新消息,2013年6月26日至8月31日,新疆公安机关查处涉及传播涉稳谣言类违法犯罪人员256人,传播“圣战”等宗教极端思想139人,其中,行政拘留94人、刑事拘留16人、教育训诫164人。[9]随着民族地区网络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我们在评估社交网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时,不能只是看到其对民族关系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积极方面。历史上的民族因隔绝而发生差异,民族关系也因地理阻隔而隔膜和互相不了解。但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全球通平台,把不同民族的人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不问肤色民族文化,而共同沟通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行为。而当社交网络传递的是民族关系的正能量时,势必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即可以冲破各民族间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藩篱,增进彼此的共同认知。这是党和国家提倡的。具体来看:
一是通过社交网络,各民族可以平等对话,加强交流,增加了解,化解矛盾,增进团结。西方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金砖国家的公司更重视运用社交网络与客户沟通。约不到一半的英国公司,使用社交网络与供应商、客户沟通。与英国比,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公司要多20%-30%。在这方面,中国的比例也比美国高。前者是83%,后者是72%。[7]实际上,金砖国家的公司更能得到客户的理解和信任。这一点也在中国政府的微博事业中得到了印证。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利用微博与网民互动,几乎已成一种风尚。据说,“中国各级政府利用微博的速度和质量都在提升,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7]。有交流,就会有团结。社交网络,给的机会太多了。所以说,社交网络,有利于民族团结。
二是通过社交网络,各民族可以友好交往,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高素质,共同发展。有借鉴,就会有提高。可以说,“用好社交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影响,需要管理方式的创新”[7]。社交网络上,朋友推荐你看一张图片,你就了解一个新世界。告诉你一个文明的故事,你就进步了。近朱者赤。社交网络给了很多机会。社交网络是即时的,参与者的任何言行都有可能受到评论。同时,参与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锋。因此,参与者就会学到很多东西。从长远来看,对于人们眼界的开阔,知识面的扩展,素质的提升都不无裨益。
三是通过社交网络,各民族网民可以开诚布公,协商讨论,增加接触,不断磨合,实现和谐。有商讨,就会有和谐。商讨可以进退。好好商量,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大家和睦,事情就好办了。如网络车载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及微博等,延伸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触角。[1]显然,如果能够用好与各民族普通民众密切相关的社交网络,就能够使协商讨论范围伸延得更广。只要将民族正能量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实现即时性传播,就能让更多公众接受民族团结信息,促进民族团结。
四是通过社交网络,各民族网民可以解放思想,彼此开放,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共同繁荣。有开放,就会有繁荣。各民族网民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彼此通报自己地域的商贸信息或资信,共利共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大发展。
(二)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人际交往平台亦是如此。社交网络的形成虽然对促进民族团结有很多积极作用,但是对民族关系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时至今日,社交网络产生的动荡对两种结构都造成了压力,因为更多的人正在分享同样的信息。”[5]我们要在关注积极影响的同时而不忽视消极影响,并且能积极而及时地消除消极影响,确保民族关系健康发展。
一是各民族网民在社交网络上的活动,完全是在私人状态中完成的,目前尚无完备的办法,使其既确保隐私又加以控制。若是全面监控社交网络,设置无数禁地或禁规,恐怕削弱了这种平台的优势,导致人们避而远之。这种状况下,势必给信息监管控制带来困难,特别是无法及时发现或屏蔽损害民族关系的不良信息,使我们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可能看到社交网络的人气大、联系广、隐秘而便捷优势的优点,藏身其中,实施民族主义宣传,渲染和传播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对立,企图制造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但这些难以及时制止和打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介绍,近期新疆公安机关查处一批利用互联网造谣发布破坏民族团结言论的案件,6名违法人员受到行政处罚[8]。
三是社交网络里,人员成分复杂,可能会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出于各种目的,推动民族歧视,宣传落后的反动的民族观点,甚至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对立,或者直接利用社交网络实施具体指导,从而发生网络犯罪。但由于监管的困难,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制止其所有的活动,往往是在其产生影响后才得知,造成打击不力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有人提出:“社交网络可以成为中国政治机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政府的执政”[5]。加强社交网络的管理,才能用好社交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世界各国都推进了社交网络的管理[10],新加坡颁布《广播法》和《互联网操作规则》,结合《国内安全法》、《煽动法》和《维护宗教融合法》等传统法律,严格网络管理维护社会稳定[11]。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探讨社交网络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其目的就是要使其积极影响最大化,将其消极影响最小化。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在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下,设立专门的民族关系信息管理机构,领导全国的民族关系信息管理工作。在国家民委设置专门的民族关系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具体的监管事务,统筹协调此项工作。可以在现有的国家民委舆情中心基础上,增加人员编制,改善技术条件,研制配套法规,使工作有效化。
(二)建立专业的参与队伍
积极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并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关注各重点地区的社交网络,培养自己的粉丝,也参与他人的讨论,有时甚至要能扮演卧底的角色。这支队伍,既要有技术水平,也要有政策理论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信息方面的信息人才要少一些,必须加大力度,加以培养和造就。
(三)有策略地发布正面信息
要经常利用社交网络空间,发布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面信息,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地区发展形势,积极介绍民族和民族地区真实情况,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骗人把戏没有展示的空间。如在事发第一时间公布真相,确保充足的信息量供给,提高信息发布的速度、数量和质量[12]。通过大量发布民族关系方面的正面信息,就能积聚公众对中国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以抵消别有用心的人造谣、蛊惑。
(四)批驳揭露有害信息
近年来,损害民族关系的网络谣言时有出现。事实上,杜绝谣言,有一定的困难,但批驳揭露是重要的路径。古今中外都存在谣言,完全杜绝谣言、根除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不现实的。可以说,谣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因而应更理性地正视它。[12]对于那些在社交网络里损害民族关系的不良信息,要据理力争,加以批驳,使其不至于以讹传讹;若是带有隐蔽性,要及时予以揭露,使群众不为所惑,以净化民族关系的良好环境。
(五)坚决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社会是真实社会的重要外延,同样需要遵守真实社会的基本法律准则”[13]。因此,利用社交网络,破坏民族关系,属于犯罪的,要坚决予以打击,不能纵容;不属于犯罪的,也要采取坚决措施,该行政拘留的要拘留,该劝诫教育的要教育,不能任其发展。对于这一点,外国早就做了。如新加坡以“极端种族主义者”自居的17岁中学生颜怀旭,2005年在博客中表示仇恨马来人和穆斯林,声称要“用狙击步枪暗杀部分政治人物”;同年11月,新加坡法院依照《煽动法令》,判处其缓刑监视2年,从事180个小时社区服务[10]。2012年7月,警方发现印度阿萨姆邦发生了大规模种族冲突流血事件期间,不法分子利用“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挑拨种族矛盾、煽动暴力冲突,随即要求这些网站提供其上传仇恨信息和虚假照片的用户信息,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14]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利用网络破坏民族关系的犯罪,我们是可以借鉴外国的做法予以打击的。
(六)制定新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我国最早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2000年制定的。随着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涌现,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有的需要继续完善,有的需要补充新内容、增加新条文。针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需要有针对性地专门制定新的有关法律法规。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针对互联网当前存在的一些乱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互联网立法的统筹规划和总体协调,抓紧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和规章,增强现行法律、规章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不断提升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注释:
①“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尽管增速低于10%,但网民使用率首度突破50%达509%,意味着微博已走过早期数量扩张阶段,成为网民最普及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参见陈静:《社交网络:引导向上“正能量”》,《经济日报》2012年9月18日]。
参考文献:
[1]王国平社交网络:小失恋触发大创新[N]光明日报,2011-02-12
[2]杨丽琼中国成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N]新民晚报,2012-09-28
[3]艾芳国家将针对社交媒体制定新法律法规[N]经济日报,2013-12-4
[4]新华社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召开经验交流会[N]人民日报,2012-09-10
[5]内森·加德尔斯社交媒体改变执政方式[N]国家报(西班牙),2012-3-21
[6]陈静社交网络:引导向上“正能量”[N]经济日报,2012-09-18
[7]钟声社交网络管理是各国共同课题[N]人民日报,2011-12-19
[8]潘从武新疆警方查处一批利用互联网造谣案[N]法制日报,2013-07-04
[9]隋云雁决不让互联网成为违法犯罪平台——新疆遏制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启示录[N]新疆日报,2013-10-08
[10]孙广远,等国外如何管理互联网[N]红旗文稿,2013-01-10
[11]新加坡严格网络管理维护社会稳定[N]经济日报,2012-12-26
[12]肖纯对谣言唯有更加开放[N]长江日报,2013-05-14
[13]张杰荷兰网络监管维护公民隐私[N]人民日报,2013-01-04
[14]王水平印度:用技术与法律应对网络犯罪[N]光明日报,2012-12-22
责任编辑: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