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4-04-29刘欣
刘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占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但学生始终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难题。新课程理念很多,我也能背熟脱口而出,本文就如何真正落实到位进行了探讨。
反思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语文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注意阅读选材难易应适当,范围应广泛
文章的难易往往和生词量有关,生词太多,学生读不懂文章,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并且还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而放弃阅读,给进一步的阅读教学造成障碍。同时,在内容上,所选材料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及科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对所读内容感到厌烦,很难想象他们能积极地阅读。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养成会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从接手新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阅读语文的习惯。最初可在课堂上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材料,并对难句、难文进行适当讲解。随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长期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定时抽查,并不时地安排课堂时间与学生分享精彩段落,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要注意精读﹑泛读要紧密结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目前,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教师每周可挑选出1~2篇较好的文章,对文章的句子结构、用词、习语、词语搭配等进行简单的讲解,以达到扩充学生语言知识的目的。对于特别精彩的文章,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
四、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对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高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语文文章的兴趣上,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就可以要求他们在每天读完一篇文章后,對所读内容作三言两语的简介。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高二年级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阅读范围可侧重于地理、生物、天文等科普性文章。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在继续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学生面对生词的心态;高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在注意广泛选材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训练,继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迎考的良好心态。
五、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有时讲少了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反复分析文章,教学时间不够用,该一课时教完的内容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教师在分析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或精力,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没兴趣,语文能力低。有时又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要通过“教”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实现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教学要体现层次性。重视主体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把教学目标多层次多规格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充分活动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如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做练习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1/2。在练习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那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从而做到动脑、动口、动手。语文课的教学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际应用主要是个体活动,课堂上应当多一些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扎扎实实地练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