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抗寒招数

2014-04-29

红领巾·萌芽 2014年11期
关键词:手炉冬衣取暖器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描写了在风雪即将到来时,邀请朋友来家中喝酒驱寒的场景。

瞧,入冬啦,你也许在家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暖气,出门穿着轻薄、保暖的羽绒服和靴子,而古人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答案就在下面。

裘皮大衣

古代人把动物毛皮做的衣服称为“裘”,裘是当时常见的冬季保暖外套。(“红红”要提醒大家,为了保护动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应该穿皮草哟!)

达官贵人喜欢穿狐裘和貂(diāo)裘,它们既美观又保暖,但价格昂贵,甚至堪(kān)比黄金;普通百姓就买些便宜货穿,比如鹿皮、羊皮甚至狗皮做的裘。

丝绵冬衣

丝绵是古代老百姓制作、填充冬季保暖衣服的主要材料。

我们现在穿的冬衣都是在商场里购买的,而古代的冬衣多由家中的女子手工制作,里面的填充物多为丝绵。如果冬衣里填充的是当年新收获的丝绵,就叫“茧”;如果填充的是乱麻和旧丝绵,就叫“袍”。

《子夜吴歌·冬歌》 (唐)李白

明朝驿(yì)使发,一夜絮(xù)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táo)?

至于生活特别贫苦的人,则只能穿 “褐”——一种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简陋(lòu)外套。

《诗经》里有一句:“无衣无褐,何以卒(zú)岁?”意思是:粗麻衣服都没一件,怎能熬(áo)过腊月天?

保暖鞋

古代君王和官员穿的鞋子称为“舄(xì)”。冬天穿的舄用上好的皮革制成,制作精美,轻便暖和。

普通百姓的冬鞋就朴素多了,大多是中间纳了丝绵的棉布鞋。家庭妇女在做冬鞋时,会把鞋底做得比其他季节时穿的鞋子厚实一些,起到防潮(cháo)保暖的效果。

取暖器

我们有空调和电取暖器可以使用,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的取暖工具是火盆、手炉和足炉。

熏(xūn)炉是一种外带罩(zhào)子的炭(tàn)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放炭火的盆子,上面是镂(lòu)空的罩子。有钱人家用金属炭火盆,穷人家只能用陶土炭火盆。

古代的手炉和今天的电手炉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用炭,一个是用电。足炉比手炉大。

如今,在一些老年人的家中,还能找到一种圆鼓鼓的金属壶,叫作“汤婆子”。使用时往里面灌(guàn)上热水,外面套上罩子,就可以用来暖被窝了,古代人也这么用呢。你见过它吗?

取暖房

北方的居民有在房间里铺(pū)设(shè)火炕(kàng)的习惯。冬天,在火炕里生起柴火,整个房间都会变得暖暖的,这种设备至今还在部分地区被使用着。

古代的君王就更会享受了。

紫禁城内部分宫殿(diàn)的墙壁是空心的,里面有输送暖气的管道。冬季来临时,在宫殿外面生起炭火,暖气就顺着管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墙壁,整个宫殿都会温暖起来。

《冬夜偶成》(节选) (清)乾隆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皓(hào)月悬长空,朔(shuò)风瓢(piáo)碎霜。

根据古书的记录,秦朝的王宫浴室里建造有壁炉,即使在冬季也可以沐浴;而汉朝皇后的宫殿使用花椒树的花朵磨成的粉来涂抹墙壁,墙壁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地上铺设厚厚的西域毛毡,奢(shē)华无比。

昂贵的燃料

煤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人称煤炭为“燃石”。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国人就用煤炭作为燃料了。

唐朝时,皇家还使用过一种来自甘肃河西地区的高级煤炭。据说,这种炭的质量特别好,可以燃烧好几天不熄(xī)灭,而且不会产生任何烟尘。这种煤炭被称为“瑞炭”。

木炭

在取暖时,燃料的消耗量很大。官员的日子很舒服,因为朝廷会发放取暖费,供他们购买人工烧制的木炭。对普通人家来说,用木炭取暖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他们只能焚(fén)烧稻草、秸(jié)秆甚至牛粪来取暖。

虽然,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享受空调、电暖器、电手炉等电器,但是,“红红”希望大家要珍惜资源,不要浪费电哦!

猜你喜欢

手炉冬衣取暖器
冬夏相约
谁是“统计小能手”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冬衣
彩色冬衣
收藏手炉看3点
谈明
企鹅的“冬衣”
冬天
铜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