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农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开发与实施

2014-04-29周雍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农校本基地

周雍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近几年,沙河口区学农实践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生态化发展,八园八区的建设与完善也给广大师生提供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参观、学习场所。与此同时,在课程改革的深入影响下,我们也在探索学农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之路。如何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资源条件,开发出更加贴近学农生活、彰显特色教育功能的课程;如何使我们的实践课程走向“特色型”与“内涵式”并举、“实践性”与“探索性”共存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学农课程多样化发展原则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效拓展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我们很关注对学农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将是我们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循序渐进的研究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理论推动实践、有所思亦能有所为

沙河口区学农实践基地作为素质教育的阵地之一,必须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因此具备三个基本要点: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面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及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第三,要帮助学生实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在这一理论的引领下,我们积极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理论、深化意识转变、确定行动研究方向。

课程开发以课程资源开发为先导,确立如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求学生整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两个目标(“学农”和“校本特色”进行整体优化,同时还要兼顾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整体协调。

2.突出特色的原则。从两个目标出发,突出展现各自特色——学农类课程要立足农村,挖掘农业资源和农村人力资源(当地社区、农业专科人员等),展现“农味儿”教育;校本特色类课程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学校资源与教师资源,延伸学校特色教育。

3.以生为本的原则。课程开发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以及需要和兴趣。运用相应的方法,施以相应的教育,为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课程保证。

4.主体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均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二、交流触动灵感,有沟通才有新思维

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们积极创建沟通平台,大力促进交流互动。活动期间,我们走进课堂,了解课程开展情况;活动结束后,我们又以座谈会的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各个学校的领导与广大师生的参与感受与反馈意见。结合多方意见,我们认识到:

1.实践课程开发必须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始,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深远影响及课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2.实践课程的开发是服务于学生的,那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兴趣点和教育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興趣特长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实践课程要立足农村、围绕农业,同时也为学校提供彰显特色的平台。农村的田野、田间的果树、垄沟里的麦苗和随手抓起的一捧土都是一次实践的机会、一个教育的过程,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开发资源。与此同时,开发过程中也必须依托学校的课程资源,将自身打造成校本特色课程的展示平台与交流载体。

4.实践课程的开发过程,还是一次挖掘教师资源的过程。课程的开发要求创新求变,要求信息更新,这就为教师“拓宽视野、寻求突破、历练能力、提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三、调查带动研究,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我区五年级及初二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学农实践课程设置现状及设想”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集中在动手操作类课程(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及制作类校本特色课程),说明相较于内容为理论型与讲解型的课程,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

2.旧版教材中的动手实践类课程数量不足以满足学生走进农村的学习需求,这也为课程的改进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不断地提高实践基地的教育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

4.对于实践课程的未来设想,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大多数学生希望开设操作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实践课。学生们的建议是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对我们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有所为亦会有收获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交流互动和总结提高的探索研究思路,使课程开发的内容得到了落实,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系列学农实践课程:

1.印刷出版了《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学农实践系列教材》。本版教材以农业发展、常识介绍、体验田间劳动及同伴合作意义为主线,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农”味儿为主,深挖资源。

本版课程清晰地展现了“农”味儿十足这一特点。我们全面依托农村,挖掘农业资源,结合我区学农实践基地的现有种植资源与环境,开发出详解各类蔬菜(例如以白菜、菠菜为代表的绿叶类蔬菜、以番茄为代表的茄果类蔬菜和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作物等)的播种、灌溉、施肥及管理储藏方法的课程。而且,我们还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如何在实践课程中贯穿常识介绍,以“信息链接”与“农作物营养价值介绍”作为开篇,意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通过了解迸发实践的动力。课程内容环环相接,又紧扣农业主题,真正做到根植于土、发展特色、独树一帜,活力长青。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挖掘人力资源,通过细致筛选,聘用了专业的劳技教师担任“种植篇”与“养殖篇”的执教人员;还在当地雇佣了经验丰富的饲养人员现场演示并指导如何饲养小动物。无论是课程资源的探索或是人力资源的挖掘,我们都本着“以农村为起源、以农业为原点、以专业为抓手、以实践为途径“的宗旨,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第二,动手实践,真情体验。

实践课程的设计要以“实践”为基本出发点,为突出“实践”功能,我们的课程中详细介绍了每个活动的准备工具、操作步骤、操作时间及注意事项。例如,“种植篇”的第一节“白菜的种植体验”中就详细介绍了“播种的方法”(浅浇底水法、三水齐苗法和地膜栽培法)、“种植细则”(选择肥沃的粉沙壤土或轻黏壤土进行3~4年轮作等)和“施肥注意”(翻地深16~20厘米,晒15天等)。详尽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学生逐一动手体验,真正做到学实践、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体会。

第三,近身观察,直观感受。

本版教材在讲解常见家禽家畜的种类及特点的同时,还重点介绍了目前在我们学农实践基地饲养的动物。例如,“羊的饲养”中介绍的“波尔山羊”及“狗的饲养”中介绍的“藏獒、牧羊犬”等。突出介绍学农实践基地饲养的动物,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之后能找到一个直观的载体,能走近动物并在观察中加深了解、强化学习。

第四,社科常识,学用相宜。

作为民生之根本,农业生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但是近年来,“餐桌污染”事件逐年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的课程作为社会实践的缩影,也义不容辞地将这些社会现象与辨别常识教给了学生。例如,“养殖篇”的第一节“猪的饲养”中的“小贴士”环节就详细揭示了“瘦肉精”的来源、作用原理与危害后果。“小贴士”紧扣实践内容,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拓展了学习内容,又增加了学习功能。

第五,同伴协作,交流无阻。

诸多事例表明,同伴互助是提升学习的有效渠道,更是情感交流、丰富内心体验的良好契机。因此,我们以情感的交流互动贯穿于每个实践流程之中:“信息导读”可以共同阅读并交流感想;“实践操作”可以互助动手、协作完成;“交流平台”更是畅谈体验,增进了解的好机会。

2.我们通过到校看课、研讨座谈、互动筛选和共挖资源等途径,寻找到了学农实践课程的“新血液”,并在实践中发挥基地的各项地域优势,促使实践课程能够延伸课堂、扎根基地。

(1)融合地域资源,为校本特色课程助力。本次课程开发,首先注重课程与地域的融合。我区学农实践基地处于青山绿水环抱之中,林间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基于此,我们与玉华小学合作开发了《石板桥的原理探索与制作》课程,所需一种名为页岩的石料可以在基地的后山采集。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研究拱桥的成型原理,先使用硬纸板模拟各种形状的桥,并以砝码检验其承重性,得出“相对来说,拱桥具有较好的承重性”的结论;之后使用石片拼合拱桥,经过几轮反复试验,寻找最佳的拼合角度与高度;最后使用粘合剂完成石板桥的制作。

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树叶的探秘》课程,本课利用基地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林间观察、选取、采集,结合理论学习,以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与描述等一系列过程,研究树叶的脉络分布,进而分辨树叶的种类、树木的生长习性及周期并最终完成观察报告。上述课程作为第一批的探索课程,初步实现了将实践课程与学农实践基地的资源有效结合的设想,体现了基地物产资源对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持与保障。

(2)结合学农生活,为校本特色课程添彩。本次课程开发,还关注校本特色课程与学农生活的有效衔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帮厨作为学农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一直是学生津津乐道又难以忘怀的,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搭建教育平台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玉华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进行看课研究,我们选取了《美食制作——寿司的花样制作》一课作为探索。课前,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准备食材,查阅学习“花样寿司的制作方法”;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了鸡蛋细卷、青瓜细卷、黄萝卜细卷及配料品种丰富的加州卷等,学生们还发挥想象力,用寿司做起了花样拼盘。米饭飘香、花样纷呈的一堂妙趣横生的“寿司花样制作”在学生们的大快朵颐中结束。学生们不再停留于享受美食,而是真正参与到食材的筹备与制作中,了解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体会“美食来之不易需珍惜”的道理。这一课程的探索将视野延伸至学农生活中,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而是充分利用基地的食堂等资源,体现了基地生活资源对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持与保障。

(3)利用环境资源,开展特色环保教育。本次课程开发也注重结合环境资源开展环保教育。结合基地环山抱水的地理特点,我们倡导各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课前,教师选取合适的教育主题(泥石流的形成、沙尘天气的危害、土地荒漠化等)并组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从理论学习入手,先了解常识,后实践观察,再到田间识别土质情况,辨别土地荒漠化的征兆等。這一课程的探索,将触角延伸至综合实践课程,体现了基地环境资源对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持与保障。

五、反思引发创新,有创新才有前进力

1.实践课程的学科化研究规划

(1)课程目标的设立。结合课题研究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计划从三个层面设计课程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操作目标。完善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有利于在课程设计上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手都抓的预定效果。

(2)活动环节的设立。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要求,从中总结出适合学农实践课程的环节设计要求。活动设计时注意有层次、有梯度、目标明确、难度适中。

(3)建立评价机制。建立针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体制,探索并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希望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一次有收获、有思考、留痕迹、能延伸的实践活动经历。

(4)形成常态反思。教学离不开反思,反思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学农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必须要系统地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从教师主观设计、活动实施情况及学生反馈三个层面全面分析课程设计的成功与不足,并将这种反思列入常态工作中。

2.新课程实施的细化升级

(1)实践操作要扎实运行,加强对基地教师的管理力度,切实保障实践操作的全面运行,不能走形式、减环节,在保持一贯的认真作风的同时,指导授课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优化创新,让实践操作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2)更加注重成果收集及反馈。如果说实践活动是一座建筑,那么成果收集及反馈就是竣工前的最后一片砖瓦。成果及反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反射镜,为了学农实践课程能够常做常进步,我们将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关注动手体验、情感体验及教育延伸的成果反馈机制。力求让学生手脑全运动、身心全升华。

(3)更加合理安排课程表。科学合理的课程表,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活动是否明细化、具体化。我们将针对农业课程的特殊性,力争课程安排更科学、教师安排更合理,做到基地各种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改革总是迎着问题出发,带着问题前进,因荆棘密布而蹙眉,在披荆斩棘中击掌。我们始终坚信只有“特色的”才是“长远而有发展的”,始终坚持走“一个主线之下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一路上,我们找问题,求办法,寻突破,展自我;回望时,我们有发现,有惊喜,有挫败,有收获。上下求索之路注定漫漫而长远,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不会退缩,脚下的路无论荆棘或坦途,我们都将坚定信心,携手前行!

猜你喜欢

学农校本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感恩与报答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乡村振兴呼唤“学农爱农”
我的基地我的连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