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29孙涛
孙涛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过程。这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一、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
1.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活动的水平只有定义在学生正在形成、刚刚成熟、正在发展的区域内(即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2.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矛盾冲突。活动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实践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生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提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内向化水平
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体验转化为情感,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向化过程。提高内向化水平,是指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深化,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外在活动方式
1.探究发现型活动方式
探究发现型活动方式,并不要求学生重新发现教材中所有知识,这在教学实践中即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适宜进行重演和再现的,应是各个学科中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某些科学概念、运算法则,重要学科思想、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等等。
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他们理解创造与社会需要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物与文学的材料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原有的认识。因此,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是同所要发现的知识具相同的结构的,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并且是适宜学生完成发现,并能够激发不同水平上的多种思考的。
對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
2.交往互助型活动方式
教学交往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上。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正是由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钠需要,才产生了交往的需求并依附于交往的,而交往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活动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也正是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学生主动参与,并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是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于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在学习中要注意组织好小组闽的交流,处理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及反应快捷与滞后的学生间的关系。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学生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已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并帮助学生学会流畅的表达,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3.体验型活动方式
在科学学科中,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也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感受自己的情感,并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没有心理过程的变化,不能称其为体验。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也会引起不同的体验,从而丰富着不同的个性。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接受学生对于观察的不同感受,以促进个性的成长,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
4.自主创新型活动方式
如重新发现概念和定理,归纳有关规律,自己制作模型和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课题研究,自行开展班队活动以及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等。直觉是创新的心理基础,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观察则能为创新积累素材。为促进上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引导学生用直觉来观察事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参观考察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创新性人皆有之,创新是随处可见,随处可以进行的,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独特、新颖的思想,并及时给予鼓励。
三、自主活动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自主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教育思想先导,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当主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一个由活动系列组成的高效率和教育环境,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
2.学生自主活动的基本原则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通过在活动中实际锻炼来提高其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可以引导,但不可以代替。兴趣的不同,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就不同。学生要有主见,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活动内容的决定,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满意为止。教师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指导,但不可以指令。学生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在活动中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确定奋斗目标,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诱导,但不可以包办。创造性是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学生在活动中要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能动地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