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4-29蔡会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考试母亲

蔡会娟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高中语文反思课程标准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三维目标”被分离,没有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三个目标应该是“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联合”,三者要化为一体,结构上不能分离。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将目标细化,分点落实,课堂上每一个动作都要一一对应某个教学观点;把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情感态度点”等,让这一动作体现自主探究,那一做法体现合作探究;课堂上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创新”这几个板块中若干个“点”串联起来的顺序展开教学,这种做法是为之偏颇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一个环节包融多方面的内容,实现各个目标的融合。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有可能某个维度的目标是外显的,别的目标是内隐的;在另外一些场合,可能是另外一组目标处在显性的位置。因而,在课程实施中,首先是确立课程目标多维度的意识,不能陷入单打一的目标系列。在实际教学中,要始终站在三者统一和整合的立场考虑问题,力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应是语文课程的不懈追求。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通过自身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反思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旨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但是,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也不能退缩,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和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高中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课堂案例分析

课例1: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每个学生桌上都摆上了荔枝、生物书和生物图片,听课者很茫然。老师一开场就明确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于是课堂很热闹,一会儿有人说要介绍荔枝的结构特点,一会儿有人说要研究荔枝为什么不耐贮藏,还有要研究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老师让学生分组学习,查词典,查生物书,找画册,最后全班交流。一堂课下来,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方法以及信息筛选方法一點都没有涉及,甚至课文都没读一遍。

自评: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尝试。他评: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例2:学习《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母亲这一形象,培养热爱母亲的情感。学习流程:先让学生配乐齐读第二三节,同时思考在“我”离家去地坛时母亲的行为和心理是什么,教师简单提问后投影答案——爱、理解、坚忍;接着是拓展环节,教师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关于母亲的事例,播放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母亲和妻子到烈士墓地的片段;学生探讨母亲常用的意象和母亲形象美的内涵,并思考课文中的“母亲”和其他母亲的不同点——残疾人的母亲,又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读书看电影看电视所了解到的残疾人的母亲的事迹,老师讲述电影演员秦怡如何对待残疾儿子的事迹,最后号召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

自评: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他评:播放电影片段,学生感动得流泪,很成功;突出人文性,既符合文本的特点,又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很好的尝试。

1.因为强调综合性学习,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性。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目标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科之间有交叉但绝不可互相替代,我们不能把语文泛化。课例1语文的味道不浓,反而更像一节生物课。

2.因过于强调学生主体,造成教师课堂失位。何为“教师课堂失位”?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一种教学现象。主要表现为从倾听者到第三者,从组织者到放羊者,从评价者到好好先生,从民主到独裁。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考试母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给母亲的信
你考试焦虑吗?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准备考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