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伦·古尔德与《哥德堡变奏曲》

2014-04-29王和松

音乐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尔德格伦钢琴演奏

王和松

摘要: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14岁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协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20岁刚出头,就成为蜚声乐团的钢琴演奏家。古尔德对复调音乐情有独钟,尤其对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23岁时,他录制的第一张唱片是《哥德堡变奏曲》,26年后,他又将这一作品进行第二次录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影响依然长盛不衰。

关键词:格伦·古尔德;《哥德堡变奏曲》;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4—0132一08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加拿大著名钢琴家。“1932年9月25日生于多伦多。自幼随母亲学琴,后人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格雷罗学钢琴、斯密特学作曲、西尔维师学管风琴。12岁毕业,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14岁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协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从而开始他的演奏生涯。”

1955年古尔德首次到美国,在华盛顿及纽约举行演奏会,获得听众及舆论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纽约,他演奏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引起巨大反响。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邀请他将此曲录成唱片,唱片立即被抢购一空。1956年在美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1957年到欧洲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交响乐团协作演出,并到前苏联、以色列、英国举行独奏音乐会。

古尔德的演奏以严谨的结构,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传神的处理令人叹为观止。古尔德于1964年4月10日,在洛杉矶举办了他最后一场音乐会之后,从此告别了音乐会舞台,这年他只有32岁。此后他为录制唱片投入了大量心血,陆续录制了巴赫的一大批复调音乐作品。如《创意曲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等等。此外还录制了莫扎特、贝多芬,西贝柳斯、吉彭斯、斯克里亚宾、欣德米特、肖邦、阿诺·勋伯格等众多作曲家的作品,曾把瓦格纳的管弦乐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并录制了唱片。

古尔德对复调音乐情有独钟,尤其对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一点,从他和《哥德堡变奏曲》结下的不解之缘,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当人们提起古尔德,必然会联想到《哥德堡变奏曲》;反之,提到《哥德堡变奏曲》,又必然会联想到古尔德。古尔德不仅在他的巡回演出中把《哥德堡变奏曲》作为重要的演奏曲目,而且破例先后两次录制唱片,就在第二次录制完这一作品之后不久便与世长辞。可以说古尔德终其一生为这首他十分挚爱的乐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人们为古尔德这种酷爱艺术,献身艺术,追求艺术的精神所感动。在他去世以后,在其墓碑上刻下了《哥德堡变奏曲》起始乐句的音符,以表达对他由衷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聆听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J.S.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相信人们会有“不同凡响,相见恨晚”的共同感受。用“艺术精品,尽善尽美”来加以形容毫不为过。那么,从古尔德对此曲的精心演绎中,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让钢琴歌唱

众所周知,对于钢琴演奏来说,能让钢琴弹奏出歌唱般的旋律,是大家共同的、也是最高的追求。正如涅高兹指出“既然所有听得见的音乐的本源都是歌唱,既然钢琴作品是富于歌唱性的,那么每一个钢琴家首先应当注意的是:要求得深沉、饱满、能表达各种强弱变化,纵横都有无数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声音。”另外,由于钢琴本身结构的特点,在演奏慢板乐章或乐段中,要弹奏出歌唱般的效果,存在较大的难度,对演奏家的艺术功力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古尔德在《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中,这些不利因素,不仅没有影响到歌唱性效果的发挥,反而让人觉得越是高难度的命题,越是反衬出他那高超的艺术功力。在他的演奏中,旋律的歌唱性意境感人至深。《哥德堡变奏曲》的慢板乐段中,古尔德用慢速,同时富有变化的力度,加上巧妙的节奏感觉,运用轻柔的、抚摩式的触键,营造出一种酷似拨弦古钢琴般的音色。

下面以变奏曲主题、变奏15、25为例加以分析(根据1981年录音资料)。

1.变奏曲主题

这是一支具有双乐段结构,三拍子、四声部的复调抒情小曲。G音开始的旋律用很轻的力度奏出,声音明静攸远。高音声部曲调舒缓,静谧、朴素、抒情,如女高音独唱一般,始终起主导作用。低音声部长时值的级进旋律是和声的基础,次高音和中音声部既是和声的填充,又穿插有旋律节奏的对答与模仿。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发展方式加以组织,共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谱例1)。

谱例1

后乐段,主题声部移到中声区,用mf的力度与前段形成对比。同时曲调的小调性色彩增强,拓展了旋律的歌唱性因素。最后8小节主题旋律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波浪式进行,低音声部连续八分音符大跳加级进的旋律进行,让乐曲的抒情、歌唱、热情、明亮的情绪进一步增强。主题在织体上由疏到密,呈递增之势,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谱例2)。

谱例2

主题在演奏上的突出特点是极慢的速度与独特的触键技巧所形成的音色特点和歌唱性、抒情性的艺术意境。在装饰音的处理上,由于速度很慢,倚音基本按音符时值来演奏,颤音的演奏加入恰到好处的渐强渐弱处理,使装饰性效果及表现力大大增强。

2.变奏15

这是一首歌唱抒情风格的三声部的创意曲,是作者用g小调写出的两支变奏之一(另一支是变奏25),三个声部按卡农式的轮奏关系加以呈现。曲调略带伤感情绪,像是对往事的回忆,又像是内心深处的颤栗和波动,给人以沉重感。

乐曲开头的短乐句,按不同的音程关系轮番奏出。如泣如诉,一问一答。虽然声部交错,但各声部线条又非常清晰,就象是三件乐器的演奏,既和谐相处,又各有特色。尤其是低音部,在反复时改用断奏,使声音效果和音乐情趣与第一次演奏有明显的对比(谱例3)。

谱例3

3.变奏25

这是一支曲调优雅、旋律婉转,内在含蓄、发人深省的三声部的咏叹调。旋律的大跳伴随着级进流动,再加上变化音和装饰音的频现,决定了乐曲具有一种千回百转的特点,这一切都决定了在演奏此曲时的极大难度。首先,由于独特的触键感觉产生出一种明静、轻巧,状似透明的声音。其次是弱起节奏的感觉,强弱的处理非常细腻精致。轻的地方象耳语一般,但每一个音却很清晰。此外,中低音声部除了旋律上的呼应之外,还营造了一种特有的声音背景和含有内在力量的衬托。这背景让人联想到远方的钟声,又会联想到心灵的脉动(谱例4)。

谱例4

事实上,对这一支变奏,古尔德本人也是十分在意的。他在1981年与Dale Herris的采访谈话中谈到:“今天这段音乐在我看来具有一股无需刻意雕琢的激情和凝聚力。这激情和凝聚力不是靠操控乐器来达到的,而是乐曲灵魂上与生俱来的激情和凝聚。”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钢琴音乐的歌唱性特点在古尔德的演奏中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歌唱性的特点,不光是在慢板乐段中体现出来,而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之中的,是渗透在每个乐段、乐句,甚至每个音符之中的。正如赵晓生先生所指出,在巴赫的复调音乐的演奏中,歌唱性至关重要。应树立“使每个音符,每个线条都歌唱,使每个声音典雅高贵,置于小心的控制之下,又使每个声部清晰连贯,纳入延绵的呼吸之中”的演奏理念很重要。这种对演奏巴赫复调作品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古尔德的精彩演奏中都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出来。

二、艺术夸张与对比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形式。在这种“二度创作”中,不同的演奏者由于本身艺术造诣的不同,常常呈现出粗细之别,高下之别,甚至是天壤之别。这一点在演奏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中,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原谱中是没有力度、速度和表情记号的。演奏者只能凭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和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作出判断。而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凭着自己对作品的深刻领悟,在演奏中表现出了无比丰富,无比细腻的情感变化。让音乐形象无比鲜活,无比感人。

(一)力度的对比

力度的变化是演奏者“使旋律具有自然的生命力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方法了”,《哥德堡变奏曲》的力度布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A.基本力度弱(p)力度范围pp-p-mp-mf

属于这一类型的段落有变奏曲主题,变奏13、15、17、19、25;

B.基本力度中弱(mp)力度范围p-mp-mf

属于这一类型的段落有变奏2、3、5、6、7、9、11、18、24、28;

c.基本力度中强(mf)力度范围mp-mf-f

属于这一类型的段落有变奏22、23、27;

D.基本力度强(f)力度范围mp-mf-f-ff

属于这一类型的段落有变奏1、4、8、10、12、14、16、20、21、26、29、30。

下面略加分析:

1.变奏27

轻快活泼、抒情、流畅的二部创意曲。两个声部按卡农式的9度轮奏展开,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上行乐句稍带渐强处理,下行乐句稍带渐弱处理,有动感有起伏。前一乐段在反复时由开始的mf变为mp,整段力度比第一次演奏降低了一个档次,形成对比。

后乐段出现大跳音程,旋律幅度增大,力度也随之增强,但整个变奏的力度仍然控制在mp-mf的基本力度范围之内(谱例5)。

谱例5

2.变奏16

这是一支力度感很强烈,又具有复杂节奏的三声部乐曲。连续出现的附点节奏,让乐曲具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动能。配合强力度的弹奏,表现出一种坚毅不屈的人文精神。前乐段2/2拍,音乐经历重重阻碍,逆流而进。表现了人与命运的搏斗,与困难的较量,是曲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演奏家精神世界的展露(谱例6)。

谱例6

后乐段转入3/8拍舞蹈性的轻快活泼节奏。这是一个具有戏剧性意义的转化,表现了人们跳舞唱歌,欢庆胜利,享受胜利的成果,分享胜利的喜悦。这是作者在变奏曲中唯一的一首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型创作的一支变奏。演奏家在表现戏剧性的对比段落中,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乐曲的深刻内涵(谱例略)。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尔德在《哥德堡变奏曲》的力度处理上,是经过精心研究和安排的,对这一点,在此引用他本人的一段谈话,也许更能说明问题。1960年,古尔德在接受CBC电视台著名电视制作人Vincent Tovell的采访中谈到这一问题,他说:

通过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合作,我感到他们(指苏联)明显对巴赫的作品怀有敬畏感,好似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这种敬畏造成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作品。比如巴赫没有给出力度记号,他们便很书面地将音乐段落理解为简单的强弱对比。因而忽视了从强到弱之间的所跨越的所有微妙的力度明暗的变化。

事实上,古尔德所指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周围不难发现,人们在弹奏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时,象小学生背颂书本一样,照本宣科、毫无表情。又象是在做一种自己本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劳动,谈不上有什么自觉性、积极性,更谈不上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对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的认识还很肤浅,对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演绎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速度对比

钢琴演奏中对速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同样一首乐曲往往因演奏速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演奏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中,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曲作本身速度方面的不确定性,既给演奏者出了难题,同时又给演奏者以较大的想象空间。古尔德在《哥德堡变奏曲》的速度处理上,不仅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速度板式,而且从慢板到快板,都达到了几乎极限的程度。这种不拘一格的创造性精神,无不惟妙惟肖地体现在他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和演奏效果上。

《哥德堡变奏曲》的速度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后乐段声部互换回来,高音区力度增强,低音声部断奏加小连线相呼应。妙在从25小节开始力度减弱,形成对比。最后四小节由渐强到渐弱完美结束这一变奏。总共32小节的变奏,在保持中等速度的前提下,力度层次出现了非常细腻、非常丰富的变化,使这一变奏显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谱例略)。

2.变奏5

二声部的情景小曲,急板

前段1-8小节右手连续十六分音符旋律,如峡谷洪流,一泻千里。配合左手高低音大跳音型,一密一疏,一纵一横,构成一幅奇特的情景画面,9-16小节两手角色转换,又更添一层色彩(谱例8)。谱例8

后乐段左右手旋律声部音区提高,大跳声部增加了旋律的动感,并增加了大量的装饰音,使音乐色彩更加绚丽,音乐形象更加丰富(谱例略)。

3.变奏26

一首三声部的具有强烈戏剧效果的风俗小曲。乐曲速度极快(6个16分音符为一拍),左右手由低音向高音轮流弹奏一连串长句子的16分音符,其余两个声部弹奏出一个二声部的旋律音调。这个旋律像进行曲,弱起的和附点音符的节奏,让音乐具有很强的力度感(谱例9)。

谱例9

后乐段音区移高,快速的六连音音型旋律回旋式地由高往低,再由低往高,一往无前。尤其是最后5小节高低音6连音旋律的汇合,快速、热烈、干净、利落,把乐曲推向高潮并结束(谱例略)。

这一变奏具有鲜明的音乐特性和艺术形象。除了本身旋律织体所具有的作用之外,音乐速度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前一变奏(25)用的是极慢速度,一种“听觉期待”让这一变奏的快速演奏变得顺理成章,速度的对比在这里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古尔德在《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中,对速度的把握是精心独到、别具一格的。

(2)古尔德在选择乐曲速度时是根据乐曲的音乐形象,音乐特性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确定的。任何人为的条条框框或某种约定速成的限制,对他来说都是不起作用的。

(3)速度的对比性,我们从其他演奏家的演奏中也能感受得到,但在古尔德的演奏中,让我们感受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三、艺术境界

《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首演奏长达50分钟,有30个变奏,结构复杂的作品,古尔德的演奏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什么原因让一首被认为是晦涩难懂、技术艰深的作品彻底地征服了听众呢?仅从技巧的层面去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这里还是引用古尔德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来加以回答。

1957年古尔德在与CBC音乐总监J.P.1.Roberts的访谈中,谈到对前苏联钢琴家李赫特尔的评价。称李赫特尔是“一个奇迹,在世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这个时代出现的最强有力的沟通者,诠释者。”古尔德进一步阐述道:“乐器的演奏者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将手中的乐器发挥到极致,如李斯特、帕格尼尼等,他们在演奏中,致力于向观众展示自己与手中乐器的关系,并成为注意的焦点。第二类则完全超越演奏技巧的层面,创造了一个将他们自己与乐谱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觉。这种幻觉给了听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这种联姻使一切技术细节都变得不重要了。所有手段都服务于音乐结构。这时演奏者,还有听众就会完全忽视那些花哨肤浅的炫技,而将精力集中到音乐内在的灵魂与气质上”。

器乐演奏中的不同艺术境界,尤其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是超越各种技术层面的。是人与乐器的互动、人与乐器的对话,进而延伸到演奏者与听众的沟通,互动和交流。让人不知不觉地淡化乐器演奏这一概念,而逐渐置身于一种“艺术幻觉”之中。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对于演奏者来说,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极高的艺术素养,只有极少数人会到达这样高的境界。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从他第一次录音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的程度仍然没有衰减,究其原因,在于他的演奏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技巧,而且更主要的是他那令人着迷的艺术气质和艺术境界。

古尔德在他30多年不平凡的艺术生涯中,用自己对钢琴艺术尽善尽美的不懈追求,对钢琴艺术具有独创性的不懈努力,对钢琴艺术无限热爱的献身精神,不仅让巴赫的复调音乐艺术获得新的生命,而且在钢琴演奏的诸多方面展现了自己超人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千千万万的人们欣赏和领略到钢琴艺术的无限魅力,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位音乐奇才和他那动人的音乐。如果将巴赫的旷世杰作《哥德堡变奏曲》比拟为一尊皇冠,那么古尔德的精彩演绎,无疑就是皇冠上那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责任编辑:奚劲梅

谱例版本说明:

该文所有谱例出自百花文艺出版社《戈德堡变奏曲》,2006年1月出版。

猜你喜欢

古尔德格伦钢琴演奏
一顿三餐
跳出格局
格局
格局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传奇航天人约翰·格伦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