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路径研究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路径研究

2014-04-29张璟霖

中国市场 2014年43期

[摘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的特点。但目前农村地区仍然以现金结算为主,在农村地区推广和应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以县域为重点,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是人民银行“推进支付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应用比重偏低的原因,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是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要求的有效举措,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支付工具;支付体系;推广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09-03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是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支付方式、支付服务手段都有长足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50158亿笔,金额1607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2%和2497%,笔数、金额增速同比分别加快032个百分点和847个百分点。“以县域为重点,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是央行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县域金融机构各乡(镇)营业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全面开通,ATM机、POS机及转账电话等支付机具布设到乡(镇)及其他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开展,使得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都能够得到应用,但是,数据显示,目前在农村地区现金结算量仍然很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比重偏低现象较为突出。本文主要介绍非现金支付工具及其优势,分析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偏低的原因,提出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建议。

1非现金支付工具及其优势

11非现金支付工具

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相对于现金而言,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载体。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我国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分为票据、银行卡、汇兑等支付方式以及电子支付,形成了以票据、银行卡为主体,汇兑、电子支付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非现金支付工具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手段,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近年来,随着支付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完善、支付服务组织的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的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所接受,其对现金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12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

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是能减少社会成本,提高安全性。非现金支付工具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具有安全卫生的特点,其推广有利于降低现金流通产生的大量社会成本,消除假币带来的危害,减少消费者携带大量现金所带来的风险隐患,确保资金安全。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效率,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非现金支付突破各种交易的时空限制,节约交易时间,提高交易效率,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增加了支付方式的可选性,逐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支付需求,支付工具品种的多样化也增强了支付工具之间的替代性,提高使用者分散风险的能力。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催生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众多现代化服务渠道,拓展了金融服务对象,延伸了金融服务领域,丰富了金融服务产品,为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银行机构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四是非现金支付增加交易透明度,有效遏制违法行为。非现金支付对于资金的流动路径有详细的记录,使资金交易留有痕迹,不仅有利于打击洗钱犯罪、预防腐败、防止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也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增进社会文明。五是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理念,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在货币政策传导,流动性管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2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世纪以来,城乡经济进入了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时期,金融市场日益做大做强,非现金支付工具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传统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票据、汇兑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新兴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子银行等新工具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同时,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比例失衡、对私与对公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城区与乡镇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

3制约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的因素分析31主观方面的因素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不想用”。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有限,普遍受传统支付观念的影响,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等传统支付观念;农民习惯现金支付,认为现金支付具有看得见、摸得着、避免拖欠的优点。二是“不能用”。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不高,还要负担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各种费用,结余有限,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六分之一的农民从未办理过银行卡,农民没有办法了解和享受非现金支付带来的便利。三是“不会用”。农村地区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较慢,对银行卡、非现金支付工具了解不多,不愿学习多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四是“不敢用”。一方面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识有限,使用时有心理负担。例如,使用ATM机时唯恐使用不当,发生吞卡现象或吐出假币;转账时担心转错账或对方不讲信用否认收到款;另一方面是受金融案件特别是银行卡犯罪案件频发的负面影响,觉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没有现金安全。

32客观方面的因素

321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少,金融支付网络和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商业化运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防范经营风险大力压缩和撤并营业网点,尤其是撤并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相对单一,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电算化、网络化程度低,硬件设备、环境配备不到位的问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覆盖面小,许多乡镇网点甚至没有直接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322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亟待改善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为了抢占银行卡市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将银行卡发行数量作为重要的业务考核指标,与员工收入挂钩,导致各行银行卡发行量大幅上升,但是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银行卡的配套设施很少,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大部分没有安装ATM机等设施,生活消费领域的特约商户也很少。

323支付成本及效率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

支付成本是客户选择支付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现金支付的零成本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银行机构名目繁多、标准各异的非现金支付收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办一个银行卡,一般要工本费10元,年费10元,即使是惠农卡也要工本费5元,年费5元,对经济还不是很宽裕的农民来说,这也是一笔负担。此外,一些非现金使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也制约了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如转账支票、委托收款结算环节相对较多,在途时间长;商业汇票背书及签章专业性强,一旦误操作可能带来很多麻烦,农民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和使用。

324农村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有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正逐步萎缩,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现实问题,办理现金业务省事、熟练、差错率低,同时自身学习不足,对新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一些业务人员都是一知半解。有的业务人员以为老百姓对支付业务了解不多,更加不注重支付服务质量,阻碍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的正常发展。

4改善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措施建议41政府重视,构建强有力的工作保障机制

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尤其是偏远的山区乡村,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很难推进。所以,要以地方政府为依托,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结合县级人民银行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协调作用,加强与银行机构、农村企业、农户的沟通协调,构建以县(或县级市)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为协调,银行机构和银联公司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工作保障机制。可成立由县(市)人民政府、人民银行、银行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规划,确立工作职责,加强检查监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42夯实基础,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一是完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体系。应加快对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调查,合理增设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尽快实现涉农营业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使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既分布合理,又相互补充。鼓励商业银行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发挥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优化支付结算服务环境,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促进有序竞争,满足对公业务需求。在网点设置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中心位置的自然村设立营业网点,缩小农村之间金融服务距离,扩大辐射范围。从而形成镇、乡、村三级由商业银行、涉农金融机构组成的支付结算组织体系。

二是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各金融机构应在金融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分期分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增强渗透能力,确保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畅通,满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需要。加快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银行自助设备的投放,不断优化支付结算服务环境,为非现金结算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打好基础。利用“家电下乡”的机遇,在各乡镇积极发展特约商户,并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逐步建立移动POS机,扩大收单范围,降低农村地区现金交易量,切实提高支付结算受理环境。

43积极创新,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关注民生”,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必须在与农民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需求迫切的支付领域和支付品种上寻求突破。在服务对象上,针对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户和个体经营户的交易特点,创新适合农村地区经济特色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话支付终端等,不求大、求全。同时,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非现金支付工具,加大对农村小额存取现等金融服务突破和创新,鼓励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完善业务操作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以多种创新方式积极解决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率偏低的问题。

44以点带面,开展“示范县”、“示范村”创建活动

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创建示范县,对如财政补贴惠民一卡通改革、自助转账终端等整体推进,使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提高银行卡在农村的覆盖率。在农村地区开展银行卡示范村创建工作,结合特定的银行卡产品,可以开展“惠农卡村”、“绿卡村”、“大海卡村”等银行卡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开展银行卡村建设,方便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家电下乡、政策性补贴、新农合、新农保、代发农民工工资、上学、就医等惠民补贴实行非现金结算。

45加强宣传,提升农民群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一是充分采用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功能,新业务、新工具的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群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度。二是进一步加大现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受益的群体,进而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三是针对目前受服务群体整体观念落后,持卡受卡意识较差的现状,农村银行机构点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推动工作,选择好客户目标进行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改变使用现金交易观念,增强用卡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所有支付结算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普及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入了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作用,掌握非现金结算工具基本操作流程,有效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正确使用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工具。

46营造农村地区安全支付的社会氛围

要把安全用卡宣传以及其他支付工具安全使用的知识宣传深入到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监控设施投入,一旦有诈骗案件发生,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减少农村地区金融犯罪特别是银行卡犯罪的发生率,消除农民群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疑虑心理,在农村地区创建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35-50

[2]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5-40

[3]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20-30

[4]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支付机构业务法律制度汇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75-77

[作者简介]张璟霖(1981—),女,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会计师,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及支付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