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性研究
2014-04-29王国栋刘国庆丁玉奎甄建伟
王国栋?刘国庆?丁玉奎?甄建伟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有时并不能取得较好预期效果。针对该问题,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之间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为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51-02
目前,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各大高校也都开始进行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如教学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这些信息化技术条件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手段,适应了现代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其建设水平也己成为衡量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重要标志。然而,在此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质量有时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没能跟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本文围绕该命题,就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之间关系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其自身缺点,于是人们开始研究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并陆续一系列提出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新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高校都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化学习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这些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探求者;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发生改变,由教师的讲解工具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应用,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及其所能提供的资源。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模式创新时存在的问题
1.注重技术运用而忽视知识反馈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媒体和手段,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运用,仅仅将信息化多媒体当做了演示课件和播放媒体资源的工具,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只偏向于给学生展示信息,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反馈,这就有可能导致从传统教学中的“人为灌输”变成了现代的“计算机灌输”,仅仅是教学手段变化,教学方法和思想没有改变,不能算作真正的或者是成功的教学模式创新。另外,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存在较强的程序化,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有可能使教学方案设计模式化,学生会被多媒体工具牵着走,缺乏主动思考积极性。
2.注重个性化而忽视合作性和社会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个性化教育形式,摆脱了传统教育中的标准化和同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随着教育技术和教学改革研究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个性化学习,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人机交互,认为这符合教学理念发展趋势,轻视了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仅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合作性和社会性。虽然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具备与学生互动的功能,但毕竟只是固化的数据和一些可选择性的步骤,这种高度结构化和固定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软件难以代替课堂教学中的多重交互环境。总之,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只能作为教学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主体。
3.注重同步教育而忽视同步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教育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具备时效性和便捷性,能做到及时传输知识和方便地接受知识,尽管如此,它也不应该作为日常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师生以及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是微妙而又丰富的,网络交流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应当是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交流而不是取代它。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性格的陶冶以及生命的碰撞,教师引导学生唤起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学生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与陶冶才是教育最首要的目的,仅仅只靠现代信息技术是不能实现的。假如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高提供更大的空间,还有可能会使课堂中的人文性和丰富性的互动与交往演变成刻板单调的技术活动。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教学模式创新与信息技术发展相统一
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新的信息技术要辅之以新的教学模式,两者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效果。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统一体,不管到什么时代,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革要进行整体改革,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发展。在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中,如果只注重教育技术的革新,而忽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则新技术也不会产生高效益。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教学作为新技术在我国进行了广泛应用,但很快学生就对电视画面上的头像、呆板的面孔、枯燥的讲解兴味索然,虽然电视是个新事物,而教学方式却并没改变,依然是教师全程灌输。随着教学模式逐渐改革,屏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如生动的模型或实物、活灵活现的动画演示等,把学生带入了更广阔领域,因而受到了学生青睐。这就说明了新的技术必须赋予新的教学思想,单纯的技术改革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新技術要与新模式形成新的统一。
2.信息化综合素质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统一
教育信息化综合素质是指将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即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益的能力和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教师能力素养有了新的内涵,世界各国都把教师的信息素养看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既能反映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水平,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许多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设备或多媒体课件上课就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体现,就实现了教学的信息化,其实这只是将原来的黑板板书简单地搬到多媒体屏幕上,由原来的“书本灌输”变成现在的“电子灌输”,这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教育信息化,也不能作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依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素质培养,首先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然后进行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和优秀教案的示范研讨,最终使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能将抽象的、难以理解和无法实物展现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改造和转换,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达到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的目的。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统一
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手抓。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只注重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等硬件建设,忽略了软件资源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软件资源建设比硬件设施建设更加重要和困难。硬件建设需要资金,只要有钱就不难建设,但软件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智力,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硬件建设的投入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则这种硬件建设就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只有软、硬件建设的统一发展才能真正促進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向信息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化。高校与教师应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警惕信息技术应可能带来的的负面效果,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越性,达到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高度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客观评价机制,注重效果创新而非形式创新,注重硬件条件,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运用有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强.论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
[3]丁西省.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