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乡愁,打造中国第一部村史
2014-04-29春天
这么脏的水能喝吗?
张叙金对张木小桥村寄予了浓厚的感情。在他小时候,张木小桥村是被两条河包围着的,河水清澈,每天早上,河两边围聚了很多洗衣、淘米的妇女,大家唠着家常,开启一天的生活。
到了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立马跳到河里洗澡游泳。男孩子调皮,光着屁股就下水,常能听见谁家阿妈在远处喊着:“小阿仔,别耍了,快回来带弟弟。”可谁也不愿回去。那时,河里的鱼很多,有的鱼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撒下一网,晚饭便有了着落。
等儿子张哲峰出生时,因为受了污染,河里漂满了浮萍和绿藻,再也不复当年的清澈,别说喝,闻起来都很臭。等张哲峰的儿子出生后,水没了,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每每听父亲说起这条河的事,张哲峰都会感到惋惜,他经常对年幼的儿子说:“你爷爷以前经常在这河里游泳,爷爷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儿子抬着小脑袋,不解地问爸爸:“河在哪里?水在哪里?”张哲峰无言以答。
晚上,爷俩坐在院子里聊天,张哲峰把儿子的话当成笑话说给父亲听。张叙金听后,轻叹了一口气:“别说这些小辈,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以前村子里的事。村子被拆了,建了小区,虽然越来越干净,可记忆中的那些场景也消失了,有时候,我真想做点什么,留个纪念,不然等我们老辈走了,谁还知道张木小桥以前的模样。”张哲峰一听当即表示赞同:“现在因为拆迁,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古朴的村落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张叙金退休之前是江苏锡钢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想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张木小桥村写部村史,以这种方式把村子原先的印迹留存下来。
为了减轻父亲的劳累,张哲峰帮着找来很多资料。虽然张叙金也种过地,对农村的生活习惯也很熟悉,但要真正展现张木小桥村的真实面貌并非易事。
张叙金开始在村子里走街串巷访问年纪大的老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知道一些关于这个村子的不同记忆。张叙金首先找到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听说他要写村史,很感兴趣,对张叙金讲了很多。以前,村东头有棵大榕树,天热的时候,大伙都喜欢在树底下纳凉。那时,大家下地干活时都喜欢用玻璃瓶带一大瓶茶,往往等茶喝完了,大家还在唠嗑,聊谁家地里的麦子长势如何,谁家的田埂得拢土了,女人们聊得大多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
说着说着,老人眼睛湿润了:“真怀念那时候的日子啊!”
村里有位卖了一辈子豆腐的老人,乡亲们称他戚师傅。张叙金为了记录下做豆腐的过程,凌晨五点多就赶到戚师傅家,一边看一边写。
张哲峰觉得光用文字不够,如果配上图片的话会更直观。做动漫设计师的他便在闲暇时候跟着父亲一起“采访”,父亲文字记录,他用镜头记录,父子俩一起为完成村史而努力。
消失的还能回来吗?
在写村史的过程中,很多地理上的资料,张叙金并不精通,只能求助儿子在网上帮忙查询。这样很不方便,张哲峰干脆给父亲当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上网。张哲峰经常半夜起床上厕所,看见书房的灯还亮着,父亲正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在键盘上敲击着。灯光下,父亲的神情那样虔诚,似乎正在干着一项伟大的工作。
2006年年初,《张木小桥印象》开始动笔。而此时,张木小桥村的拆迁工作仍在继续。
一天早上,张哲峰刚出门不久,很快又折返回来,拿起相机就往外冲。父亲忙追着问:“出什么事了?”张哲峰含糊不清地回答:“石磨要被移走了。”一听,张叙金忙跟了上去。
张哲峰口里的石磨其实是块平整的大石头,以前村民磨面时都用它,旁边是个石舀子,用来打面的。这口石磨对张哲峰来说,有着太多美好的記忆。生活在农村,对于时节总是通过桌上的饭菜来感应。三月过后,地里会冒出一种野菜,这种野菜是张哲峰的最爱。母亲把野菜采回来后,把经过浸泡的糯米放在石磨上磨出来,然后把野菜剁碎,和面粉搅匀后,用榔头砸出均匀的面团。野菜的汁水渗透到面里,蒸熟后特别香。对张哲峰来说,每次家里吃这种粑粑就跟过节一样。这些年,石磨静静地呆在那,现在因为拆迁,石磨要被挖土机砸碎运走。张哲峰抓紧时间拍了很多照片,他知道,以后,对于石磨的印象,后来的孩子也许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了。
晚上,张哲峰把照片整理出来,发到了当地论坛上:“小时候,我很向往城市的生活,觉得城市里什么都有,可看着自己生活过的张木小桥,一点点消失,心却十分难过……
张哲峰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网友说:“随着那些老宅的应声倒塌,那曾经古老的街道消失了;那幽深的胡同消失了;那宽敞的庭院消失了;那爬满院子的青藤消失了;那春天香气馥郁的香椿树消失了;那挂满五月枝头的洁白槐花消失了;那高一声低一声的鸡鸣犬吠消失了;那街坊四邻在胡同来回走动的身影消失了;那乡邻们端着饭碗边吃饭边唠嗑的情景消失了;那老街道老胡同里流传着的故事消失了。而这些消失的,则永远也不会回来。”“以前,回村的路上有一条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很难走,现在,村村都修了水泥路,虽然方便很多,但再也体会不到赤脚在泥地里走的感觉。”张哲峰把大家的话转述给父亲,这更加坚定了张叙金写村史的信念。
2008年春节,《张木小桥印象》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最后一篇,张哲峰建议父亲写“年味”,因为过年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和风俗的节日。
张叙金写道:“过年是小孩最盼望的日子,浓浓的年味从腊月就开始蔓延,家里也会把腌制好的咸货拿出来挂在门口晾晒,远远地你就会看见这些。大年初一的那天小孩是高兴的,因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糖果,拜年的时候会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手里抓着、嘴里吃着、衣服口袋里还装着,如果装不下了,立马送回家里,再跑出来。”
写着写着,张叙金拿下眼镜对儿子说:“现在的年味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过年就跟平时一样,家人在一起吃个饭,说声新年好,这年就算过完了。”张哲峰不想父亲难受,便安慰他说:“今年过年我陪你一起去给那些叔叔阿姨们拜年,有些东西咱们保存不了,但拜年完全可以继续保留。”
大年初一一早,张哲峰便陪着父亲一起去老邻居家拜年。看着张哲峰父子,一些老邻居先是惊奇,然后非常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家门,拿糖拿烟。一位老大哥对张叙金说:“咱们邻里之间多少年都没走动了,你能来,我真高兴。”张哲峰陪着父亲转悠了好几个小时。等他们回来后,陆陆续续便有一些小辈来他们家串门子,整个村子又充满了活力。
《张木小桥印象》正式出版了,村民们看到这本书,感觉非常熟悉,里面所描述的场景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甚至他们就是书里提到的那个人。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史,父亲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张哲峰打心眼里为父亲高兴。
你的愿望是什么?
《张木小桥印象》出版后,张叙金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希望他能把更多的东西记录下来。张哲峰送给父亲一个照相机,这部照相机成了张叙金的宝贝,他天天把它捧在手里拍来拍去。
此后,张叙金一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张木小桥的变迁,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的镜头记录下来。看着父亲整天忙进忙出,张哲峰打心眼里佩服,他觉得心里有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说不出来是什么,但他想为父亲做点事。
思来想去,张哲峰想为父亲拍部微电影,记录父亲写村史的前前后后。他在电影开头写道:“每个人都有愿望,有的愿望很远大,有的愿望则很渺小,而老张的愿望,自始自终都跟张木小桥联系在一起。老张说,张木小桥以前很美,虽然现在更美,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和老张一样,有同样错觉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过着过着,会遗忘了曾经的生活,稻田、麦浪,自然熟透的瓜果,离我们的生活就太遥远,也许有天,农民会成为这个世上最让人羡慕的工作。”
刚开始张叙金并不贊成拍微电影,他觉得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想说的话,可是张哲峰很坚持,他告诉父亲,他希望这部微电影就像是一股正能量,能在一片拆迁声中,让人能停下脚步,想想我们该做些什么,或者还留下了什么。张叙金这才同意。
2014年春节过后,微电影正式开拍。张哲峰不是专业摄影师,很多场景他都把握不好,浪费了很多精力。村民们知道后,自发组织了一场露天晚会。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舞狮子、玩花灯,他们都希望张哲峰能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经过整整五个月的制作,《老张的愿望》终于完成。
2014年6月15日父亲节这天,张哲峰把这部微电影《老张的愿望》放到了优酷网上。张哲峰在电影里说:“65年,23725天,569400个小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一条河流的从有到无,是一个村庄到社区的变迁,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老张的愿望》在网上一夜爆红,感动了无数网友。
正如老张一样,每个人都有愿望,而你的愿望又是什么?我们总希望,有些东西能永远留存,哪怕只是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