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不妨多点科普意识
2014-04-29李颖
李颖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特急通知,要求加强各电视台养生类节目的审查工作,严禁以养生类节目的形式发布广告。明年起,电视养生类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不得由社会公司制作。
近年来,随着养生热升温,健康科普逐渐偏离正轨,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谬种流传,怪论连篇。走进书店,健康养生类图书琳琅满目,各有各的“秘方”;打开电视,冠以各种光环的专家学者轮番上阵,竞相颠覆常识……而在这股疯狂的热潮中,谁能吸引“眼球”,谁能迎合受众,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结果,养生科普讲坛成了鱼龙混杂的“名利场”。
养生节目火了,很多电视台开始跟风,这时难免出现个别误导公众的节目,给老百姓带来困扰。甚至在缺少认证的情况下,个别医生没有行医执照,如果电视台也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或审查制度,加之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诸如存在广告等利益关系,就容易产生假专家误导民众的现象。患者或观众对养生知识的渴求,也给一些假专家和养生电视节目带来可乘之机。
其实,早在2011年,当时的北京市卫生局就公布了首批北京健康科普专家遴选结果,251名专家成为卫生局官方认可的养生专家,其中近九成为主任医师,其他为副主任医师等。还有来自国家疾控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传染病控制、食品与营养、计划免疫等方面的相关医师26人,他们被优先推荐在养生保健栏目“出镜”。该办法有助于防止“张悟本”等伪专家在养生保健市场里鱼目混珠。专家如果在宣传养生知识时夸大、“忽悠”人或与经营单位合作非法牟利,一经核实,都将被取消专家资格。这就相当于有了认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电视台有条件地选择专家,另一方面便于卫生部门的管理,同时人们也有了辨别的参考依据。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出版社为了多卖码洋,纷纷把目光瞄准健康养生。一个江湖郎中,只要口才好、能“忽悠”,就会被选为“千里马”,经过策划包装,闪亮登场。事实证明,很多“养生明星”都存在虚构身份、伪造学历现象。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怪论依然受追捧,科學反而受冷落。
公众渴望健康,但健康知识的传播更需要专家型学者来普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曾多次表示,对医护人员而言,除了积极做好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外,还应该利用业余时间给公众和患者传授预防科普知识。因为医生,尤其是知名专家的公众信任度高,他们需要站在科普第一线,给老百姓定期做科普宣传,不给虚假商业广告留空间。笔者认为,群众需求与科普内容还有很多空间需要对接。从国外成熟经验来看,科普与问诊相结合确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病人确诊后,护士发放关于特定疾病的基础知识、护理方法等,简单明晰的图片、规范统一的答复,起到初步的解疑释惑功能,待到门诊时间,医生只需“拾遗补缺”即可,省下不少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