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玻璃工艺瑰宝

2014-04-29黄璐滢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炼金术

摘 要:金红玻璃,以其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背景,以及独特的工艺,在传统玻璃工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入手介绍了金红玻璃工艺发展的概括,其中包括主要工艺特点及代表人物介绍。

关键词:炼金术 Johann Kunckel 氯化金 布兰登堡 波西米亚 玻璃切割

金红玻璃(又称蔓越莓玻璃,Cranberry glass),可以说是玻璃最美的颜色之一。然而除了美学方面的原因之外,因其与古希腊时期神秘的“炼金术”文化相关:当时普遍认为掌握制作这种玻璃方法就掌握了转变金属元素的关键;所以这种历史文化内涵赋予金红玻璃更深层次的意义。公元十世纪,波斯医生和哲学家拉齐斯认为他已经掌握了制作这种玻璃的技术,他所写的配方是现存最早的关于金红玻璃制作的文字资料,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800年后这种对金红的狂热达到了顶峰,从欧洲王侯贵族公开的珍藏遗产统计中可见一斑:几乎每一个欧洲主要皇室的收藏中都能见到它的踪影。大约在1685年至1705年之间,欧洲权贵们对这种颜色像血管一样深沉,光泽度十分饱满的半透明材质的热情达到了顶峰;在那段时期,它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单纯装饰性的收藏品,更被当做是一种新兴的切切十分珍贵罕见的材料。(图1)

金红玻璃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某些颜色十分接近它的红色玻璃在玻璃发展史的最初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这种技术一直处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反复中。当人们渐渐觉得这项技术已经失传,17世纪七、八十年代,金红玻璃在德国的勃兰登堡再现了,1678年早期随着炼金术士、药剂师、玻璃制造者约翰·孔克尔(Johann Kunckel)的发迹,金红玻璃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孔克尔的首次亮相是在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的内阁中,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这位亲王对炼金术非常有兴趣并且十分渴望听到他的经验。很快孔克尔对“炼金术”的研究和实验打动了执政的亲王,成为了一个“玻璃艺术家”,并搬到柏林。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他可以动用贵重资源进行实验和研究,孔克尔被允许在亲王的图书馆中查看一切关于“炼金术”的书,以便通过这些研究来揭开制造黄金的秘密;这使对化学孔克尔非常有兴趣的孔克尔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化学理论知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探索用科学方法制造金红玻璃。

孔克尔把佛罗伦萨牧师、玻璃制造者安东尼奥·内里(Antonio Neri)的著作《玻璃艺术(LArte vetraria)》译成德语,并于1679年在威腾伯格第一次印刷发行;而其中每个配方孔克尔都亲自进行试验评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位意大利前辈的基础上,孔克尔通过实验修正了很多关于玻璃制造的方法,比如他认为在本应意大利玻璃窑中停留18个昼夜的玻璃,在德国的窑内可能只需停留3天;在一些玻璃配方中,“锰”的含量应该再进一步减少,等等,这些也都在他的译本中得到注释。

孔克尔花了大量精力对这本书的133章16节关于红色玻璃制作的部分进行了重点试验,在这个章节中,有九个公式提到关于紫色和棕色玻璃的制作都是基于对“锰”元素的控制;有六个公式使用了传统的红色玻璃着色剂“铜”,这种着色剂在中世纪主要用于教堂的有色玻璃窗上。只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内里提到“金”元素的使用,书中提到在十七世纪早期的意大利,“金”元素作为红色玻璃潜在的着色剂已经得到了非常完整的理论认识。然而事实上金红玻璃并没有在意大利有量产的记录,保留至今的的意大利只有一套碗和瓶子。尽管在1930年技术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内里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当时他本人还是十分怀疑并持保留态度的,更多的只是一些假设。孔克尔视图重新修改配方,但是大部分也都失败了,充其量最多也只得到一个珐琅釉的红色,并不足以完全用于整个玻璃吹制过程中。

但是针对其中一个实例,孔克尔结合当时一些化学家的理论,尝试在王水(HCl / HNO3)中混合氯化金和氯化锡,得到一种紫金色溶液。事实上这个就是生产金红宝石的重要原料,因为含有这种原料的玻璃完成再次加热过程后,如果“金”元素的的纳米微粒呈现正确的体积和形状的话就是通过吸收光线产生非常美丽的紫红宝石的颜色,在这个过程中金粒子如果稍微小一点的话就玻璃就不会呈现颜色;如果稍大一点点玻璃就会变成不透明的褐色,而这些原理当时是不可能被认知的,孔克尔只能进行大量的实验以便得到正确的剂量。所以他是在巨大物质代价的基础上成功得到了制作相对稳定的金红玻璃的配方。

巴洛克时期的金红玻璃制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孔克尔,约1684年;第二阶段在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约1719年。这两个阶段玻璃容器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外形风格上,更体现色彩呈现上:第一阶段颜色比较明亮,接近于覆盆子的红色;而第二个阶段更倾向于沉着的颜色,如今在世仅存包括高脚杯和烧杯在内共22个。其中只有3个有确切的时间线索,汉堡的浮雕高脚杯是这个时期风格的典型代表作。这些玻璃制品表面浮雕切割出大量的拱形及尖树叶形状进行装饰,制作过程中玻璃吹制工序的痕迹几乎完全被掩盖,给人感觉像是没有经过热加工,而是直接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出来的。当时金红玻璃某种程度上和水晶玻璃一样,被当做是一种新型的材料,相当于一种珍贵的半宝石。(图2)

布兰登堡的金红玻璃制作工艺是无可匹敌的,33个记录在案的制作地中,仅有一个在其以外,这就是波西米亚地区。那里制作的金红玻璃制品大都收藏并展出于布拉格,这些制品包含了波西米亚风格的所有元素,都是真正的杰作,颜色明亮轻快,有些许倾向紫罗兰色,表面的切割工艺先进,雕饰的手工艺十分杰出,为之后的波西米亚玻璃工业奠定的一个很高的标准;这些制品确切的生产地还不是十分明确,由其先进的切割工艺推断可能来自于波西米亚北部。(图3)

金红玻璃热潮在18世纪早期开始降温,虽然还在继续在布兰登堡进行制作,但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和其他权贵对它的迷恋已经被瓷器所取代。19世纪由于民众的普遍兴趣,金红玻璃制造又开始复苏,在一些国家对这项工艺的鼓励政策下,社会上兴起很多比赛,其中最早的成功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玻璃工艺师约翰·波尔,他在北波西米亚经营着一家玻璃工坊。虽然当时各家工厂纷纷效仿,但是金红玻璃的制作仍然是一项十分困难和代价巨大的事业。无论如何这项技术还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并在1851年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得到展示。20世纪,德国建筑师和前卫设计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设计制作了一套现代感十足的酒杯,这套酒杯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并且样式也颇为罕见。(图4)

如今,金红玻璃的制造工艺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进,硒以及一些稀土元素已经取代了黄金作为新的着色剂,金红玻璃的故事看来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这种由黄金和玻璃创造性的熔合产生的独特色彩本身仍具备其无法取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Dedo von Kerssenbrock-Krosigk.炼金术士们的玻璃——金红铅晶质水晶,1650-1750[M].康宁玻璃博物馆,

[2] Neri, Antonio, d.玻璃艺术[M].英国玻璃技术学会,2001

作者简介:

黄璐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炼金术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炼金术并不神秘
从符号三角理论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炼金术的隐喻所指
“自然与技艺”二分的消解—从炼金术的角度看
一场生与死的“炼金术”
深圳的土地“炼金术”
宇宙自带“炼金术”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日本“炼金术”:奥运奖牌垃圾造
商誉“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