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绘画中的悲情审美
2014-04-29邢澄
摘 要: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中,艺术有着与现实牵扯不断的关系,每件作品都被艺术家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西方绘画 悲情 米开朗基罗 伦勃朗 沃特豪斯
绘画艺术史这条漫长的河流中,每一件绘画艺术品的诞生都有着其在这一特定时期中的特定意义。人们的艺术观念从远古时期对艺术的懵懂,到如今艺术界的百花齐放,审美取向也在每一件艺术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从来就有着与现实牵扯不断的关系,当艺术创作者把自己人生的痛苦或是现实中所遭遇到的悲剧用艺术的方式创作艺术作品时,那么就意味着艺术创作者是用着艺术的审美语言来感悟和传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而艺术作品正是作为载体来呈现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人生态度。当我们在欣赏西方绘画时,不难发现每一件绘画作品都被艺术家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感情色彩,或悲或喜,或平或淡,正是因为这些感情色彩的存在,让我们这些观者深深地被打动,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获得享受。悲剧,往往被艺术创作者在绘画创作中赋予了崇高的、深刻的意义。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假使主体在毁灭的时候,认识了他的苦难是公平的,他的事业并未毁灭,倒是因为他的毁灭而净化和胜利的,那么,这样和解是十全十美的,主体虽死而仍能光辉地在他的净化了的和胜利了的事业中长存。这一切的运动便叫做命运或者‘悲剧”。以西方的绘画为例,艺术家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用悲剧的美学来慰藉自己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反差,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一种悲情的审美。观者也往往在绘画作品中找到了一种和创作者思想与感情的艺术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艺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悲情色彩,达到审美的愉悦。
艺术中的悲情,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而是通过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出自身心灵的感受,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是现实中悲情的艺术再加工,是从现实中的不幸向艺术中悲情美的升华。在西方的绘画艺术史中,许多画家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一些绘画作品都有着悲惋而忧伤的情节,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人生坎坷而不幸的故事。正是这些添加了他们真实感情的绘画作品,更让观者为之倾倒,深深地震撼,不仅从绘画作品中体会到画家的不幸经历,更能感受到他们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更能体会到美的享受。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追求现实艺术的卡拉瓦乔,艺术荷兰画派后半生历尽凄惨的伦勃朗,西班牙坚持真理的画家韦委拉斯贵支,后印象派为艺术悲情自杀的梵高……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作品用悲情的艺术形式揭示了自身的悲哀和不幸。正是因为他们赋予了绘画作品自身的感受,所以我们更能从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体会到死亡、痛苦、悲哀,从而感受到庄严和崇高,从而达到美得享受,心灵升华至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说,古往今来西方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家心灵深处的呐喊。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被大力宣扬,出现了许多宗教题材的绘画,然而这些宗教题材却又带有明显的世俗因素,是因为人文主义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的现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在他生命的最后40年里,也正是意大利处在多灾多难的年代,他历经沧桑,走着一条孤独的道路,创作了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雕塑作品中痛苦的《奴隶》、拥有理想的《大卫》、愤怒的《摩西》,壁画《创造亚当》、《最后审判》等等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剪影,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和米开朗基罗个人思想上的矛盾,都带有悲情的色彩。他的绘画、雕塑具有巨大的气魄和悲剧性的感人力量,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心声。他正是用这种形式无声地向后人呈现出他曾有过的向往、激情、痛苦和悲伤。当我们面对这些伟大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准确地感受到米开朗基罗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感到一种庄严和崇高,从一个个悲情作品中审美意识得到了升华。
我们看看伦勃朗。伦勃朗出生于荷兰的名城莱顿,是荷兰画派的骄傲,由于创作遭到非议,后半生落魄,最终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贫民区中死去。伦勃朗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从年轻时的生活富有,家庭幸福,到晚年的历经不幸,妻儿去世,无不让人感到怜惜和悲惋。以《浪子回头》为例,这是伦勃朗去世之前所创作的,题材取决于《圣经》,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花光了父亲的所有财产。后来他一无所有,沦落为一个养猪的人,最后他回到父亲家中乞求父亲的原谅。在1662年时,他的第二个妻子和儿子相继死去,这是伦勃朗遭遇的最后打击,这幅画似乎有着某种暗示,画面充满了悲情的气氛和人情味。这幅作品是伦勃朗灵魂的告白,岁月的磨砺使这位年迈的画家深切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伦勃朗的一生还创作过许多自画像,而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创作的自画像最为出名,因为此时的伦勃朗已经无所依靠,空无所求,孑然一身地面对自己悲剧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平静的心态忍受一切,这些自画像正是他内心孤寂的真实写照。伦勃朗的绘画成就已绝不是一个单纯方法或美学问题可以概括的,这需要的是完全倾注于绘画的那颗心灵,而伦勃朗的心灵深处更多的是悲情色彩。
西方绘画色彩一直也是艺术创作者内心的写照,欢乐时人们想起的是明亮的色彩,悲伤时心中充满了灰暗的色调,心情平静时代表内心色彩的一定是相呼应的平稳色彩。色彩,直接表达了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比如,抽象派运动早期领袖之一马克·罗斯科,著名绘画作品有《红色中的赭色和红色》和《绿色和栗色》等。他的艺术就善于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感受,他的绘画给人以庄严而静穆的感觉,加之整个画面的色彩,给人以悲伤而忧郁的感觉,人们可以从他作品中的悲情感悟到其精神世界,这正是因为色彩作为西方绘画中的语言形式,能够直接地反映创作者的心灵感受。正像我们大多人的共识:红、黄代表阳光与欢快,灰、黑代表阴暗与悲伤一样。因此罗斯科的绘画通过色彩的组织,让人感受到悲伤的感觉,他把悲情的色彩通过绘画扩大到最大化,让人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更好地理解绘画作品,与他产生共鸣,审美精神得到升华。绘画作品的美和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加之创作者注入自身的情感,这就是优秀的绘画作品。
“美”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在本质上就美的东西,而不是因为美丽地被表现在艺术中所以才美的东西;美的事物和现象,而不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的美的表现:一件艺术作品,虽然以它的艺术的成就引起美的快感,却可以因为那被描写的事物的本质而唤起痛苦甚至憎恶。”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伟大画家沃特豪斯,他的名作《夏洛特的女子》,是根据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的长诗创作的。传说夏洛特这个地方有一位美丽女子,她被神困居在一个古堡里,只能通过窗户投射进室内镜子里的影像欣赏心中的偶像兰西罗骑士。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要被毁灭。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向外看去,厄运降临了,镜子破碎,丝线缠住了她,随后她被神示载往死亡之地。沃特豪斯创造了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夏洛特女子,她集感伤、神秘、疏离、飘逸于一身,有一种凄凉的美,沃特豪斯用准确的笔触,悲伤的色彩传达出女子内心的痛苦。他用深重的冷色系描画了远处冷寂的山林与杂草丛生的树林,从而增加了画面悲伤的气氛,画面中的一切仿佛都预示着灾难的发生,折断的水草,惊飞的小鸟,船头上将要熄灭的蜡烛和基督受难的十字架,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再看小船上的金发女郎夏洛特女子正悲戚地坐在小船上,有着让人怜惜的哀伤,黑色的小船及倒影衬托出垂在船边的金黄色与玫瑰色相间的织毯,此时她正轻轻解开小船的铁链,准备躺下,度过她人生的最后时刻。整幅画最动人的是姑娘悲伤的美,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夏洛克的女子》是沃特豪斯艺术基调的开启之作,也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画面中一种孤苦的自恋情愫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画面中充满了悲情色彩,透漏出一种孤独感,一种忧郁感,一种无尽的悲伤感。这也是沃特豪斯大多数作品的基调,正如他的其它作品如《西拉斯和水仙女》、《潘多拉》、《暴风雨中的米兰达》等,一个个从古典题材中走出的梦幻般美貌的女子却有着淡淡的悲伤既悲情而又浪漫,让人耐人寻味。沃特豪斯用饱含悲伤情趣的笔触描绘了梦幻般的古典题材,用悲情的方式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在悲痛之中由情感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提高精神境界得到审美愉悦,让我们把这位英国新古典大师深深地留在记忆深处。
古往今来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中,并不是任何艺术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创作价值就在于用生活中的美,添加自身的情感,既可以在美中体现更美,也能在抽中表现深厚的意趣。被人们经久不忘的优秀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无不融入了自身的感受。是审美价值的升华,使绘画作品具有美的价值,能深入心灵,达到与艺术创作者的共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也会经久不衰,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参考文献:
[1]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巍.沃特豪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4] 史作柽.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邢澄,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