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教学中的仿写
2014-04-29邹瑞查
邹瑞查
摘要:仿写的训练,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关键词:作文 教学 仿写
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作文题,学生都拿着笔在想、在写了。有个学生把手伸进抽屉,掏出一本什么书,偷偷地翻看。老师走过去悄悄从背后看了一眼,见他看的是语文课本。学生像做了什么错事似地赶紧把课本送进抽屉又拿起笔来装作要开始写的样子。这局面真令人酸楚。没有人反对登山者使用拐棍,为什么学生在作文时要作些借鉴反而偷偷摸摸的?难道提倡作文创新就要反对模仿吗?
有一个基本观点,人们常常忽视。那就是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座右铭。承认作文是一种技能,那么这种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遵循它自己的规律。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技能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语言的学习,从幼儿张口发音的模仿,到说话的模仿,只能一点一点地长进。写字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惟独拿起笔来“作文”了,这模仿的教学普遍不予以重视。不少人认为“仿”不是“创”,认为仿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低级的练习活动,甚至把它视同“抄袭”不屑一顾。想叫学生的作文篇篇都具有创作的特征。要求学生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出现点模仿的痕迹就大加挞伐。孰不知,学生恰恰是很需要踏过这层台阶在语言文字上打打基础的。模仿的实质是叫学生在拿起笔来写的时候,也从各各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古人开笔之前,已背书背了好几年,背了许多东西。现在,学生读的就不算多,背的尤其少,再缺少模仿的练习就想叫学生作文过关,有这种可能吗?是不是违背了技能形成的规律?
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視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常常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等等。教学中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模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技能——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用一个物件作线索,在写清它的来历的过程中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二、模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三、 模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快感。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仿写的训练,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仿写是小儿学步迈出的第一步,它至关重要,是以后走或跑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心智与灵感迸发出来的火花,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对于正在打基础的初中生来说,进行仿写训练,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是提高其语文素养,培养语感及使用语言文字正确、流畅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态度、观点的能力的有效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仿写中逐步领悟各种表达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