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学生如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2014-04-29伍坚原
伍坚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教学相长
2012《小學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教学法的优劣主要看教学的效果。长期的实践证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简便的、有效的教学法,只要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法,就一定能获得远远超过课堂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定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一定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研究追求高效课堂,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今天,我们小学语文课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教师的讲解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并懂得学生内心需求的基础上,往里面输送必需的东西,这就是“导”。导学习目标,导学习内容,导学习过程。通过“导”,导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导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同时,课堂上必须突出“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即会运用“学法”学会知识,掌握运用技能;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引导培养学生“学问”上来,即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胆发问,大胆质疑;而教师则注意导的时机、方向、方法、时间等,全方位进行科学的“导”,将课堂教学始终置于积极而和谐的气氛之中。这样才能才能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一、角色互换,先学后教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富有激情的组织学生学习,以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认真态度来熏陶学生,以自己的优良品质来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促进学生。
1、鼓励质疑,把发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在教师开讲之前,学生在老师积极地引导下,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按照老师预设的最有效的学习指导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不学不教”,即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先学,就不存在老师讲解,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学《新型玻璃》一开始,教师便可设置以下悬念:“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面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有不少同学马上举手:“老师,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报警声呢?”学生们正愤悱,我随即导入:“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答案就在课文《新型玻璃》中,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了解这种奇特的玻璃:新型玻璃。”
有疑才有思,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渐入学习佳境,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讲解引导有机结合,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再如初读《找骆驼》一文后,学生提问:“骆驼怎么丢的?”“为什么要找骆驼?”“能找到骆驼吗?怎样找到的?”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深度?通过分析引导,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
2、积极引导,把说话的舞台留给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向心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质疑问难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维和主动创新的过程。
对此,教师要从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地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致力于问题的精心设计,让学生自主理解、体会,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巧妙地以问激问,就会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3、有效参与,把课堂的自主还给学生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要心中有数,灵活多样,千万不能为了模式而走形式,为了环节而走过场。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讲的内容越来越少,学生动得却越来越多,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捕捉契机,该讨论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就不要粗糙滥用。既然让学生讨论,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充分地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同时教师还应加强指导,以避免借讨论之机闲聊。同时,提问的对象和人数要考虑到具有代表性,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的方法具有技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