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审美教育
2014-04-29贾海英
贾海英
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阅读”部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的艰巨任务。那么,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审美教育呢?
一、积极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这也就为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美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作者所表现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以文本为中心,提升审美能力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古语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是说文章要有文采,课本所选用的文章多为经过历史选择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文采斐然。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让学生反复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形式,来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分析文章语言的修辞美,来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2.分析作品的意境美
优美的文章都能创造出一种意境,给人以感染、熏陶。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表达含蓄蕴藉,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情景交融,境由心造,客观景物染上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巧妙的表现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面上写大海吞吐日月,其实正是为了寄托作者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美,特别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人物的形象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寄托着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知其的形象。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一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了奥楚蔑洛夫色厉内荏、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狡猾多变的丑恶嘴脸,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是沙皇豢养的一条忠实的走狗,揭示了沙皇俄国统治的黑暗。
4.理解文章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文章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外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以深邃的思想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揭示了黑暗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时,孩子没天真无邪真诚善良,然而成人社会的冷醋无情。丁举人的凶残狠毒,心狠手辣,酒客们的穷极无聊,麻木不仁,孔乙己的自欺欺人,迂腐不堪。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现了社会的黑暗。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积极培植学习者健康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