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名小学教育专升本学生亦商亦学引发的思索
2014-04-29汪飞
汪飞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学课堂和学校生活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把时间、情感和行为投入课堂,但是课堂学习不能带给学生足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而且“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更让大学生产生厌学现象,而将时间、情感和行为更多的转向网络、睡觉、谈恋爱等方面,从而产生空虚、无聊的心理,也伴随着对物质的需求日益增多,更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兼职。这也是对传统大学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需求;兼职;学生管理;高校改革
一、案例概述
靳某,2014级小学教育专升本学生,多次无故旷课和缺席晚自习点名,宿舍商品堆积,通过侧面调查了解,发现该生家庭经济困难,性格执拗并自我,平时一人独来独往,与同学的关系比较浅薄,平时经常很晚甚至不回宿舍,学生不清楚其离开学校的行踪。
后经与其谈话,了解其旷课的原因。该生不愿仅靠家里给的生活费和补助生活,也不愿意天天上课学习“无用的知识”,更不愿意和同学一起“消磨时光”,故自己外出打工挣钱,后发现自己卖东西比打工挣钱而且时间也比较随意。故开始摆夜市,上午进货,下午开始摆摊,开始的时候还回宿舍,后来发现宿舍管理严格对她摆摊有限制,所以就索性在外面租房子,做起自己的“小生意”。后来更在学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开起了自己的小店面,越来越觉得上课没有用处,自己挣钱不仅仅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补贴家用,就越发的不想去上课。
从与该生的交流沟通中,发现她与宿舍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认为毕业即分离没必要和大家过多沟通交流。同时对于学校管理与讲授的专业知识并不认同,认为学校禁锢了她的自我发展,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挣钱、养家。与其在学校里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去市场真刀真枪实践,见效快、赚钱快,存在着一种严重的“读书无用论”想法。同时,再看到家境富足的同学使他感到社会的不公,更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毕业证对于她并不重要,能踏踏实实的赚钱对她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也了解到,她的爸爸妈妈觉得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容易,更希望她能好好学习、考个老师、找个好婆家,不希望她白上学,还这么辛苦。
二、案例分析
(一)从社会的角度,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微卖、淘宝、QQ等新生交易工具的发达,网络上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吸引着大学生们,给大学生很多直接感官上的刺激,学生对自己赚钱、工作和社会充满向往。更易使学生随波逐流,受一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二)从学校的角度,从选修课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对于本科生的实践锻炼较少,学生被更多的圈在学校和课堂里。学会在课堂和学校里的自主能力表现的机会太少,投入过多的时间和情感在课堂和学校,但是课堂和学校给予学生的回报很少,很抽象。只有在毕业的时候才能体验到四年的回报。
(三)从经济学角度,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努力程度和求知欲,表现了学业投入程度,学生的学业投入能及时的得到回报,学生将会更积极,而学生的投入多于同伴或者等同于同伴的投入时,而同伴回报较多,便出现了投入—回报不平衡现象。学生投入的越多,同时对回报的需求也越大,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收益回报,才能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投入。
(三)从靳某个人的角度,该同学是一名贫困学生,由于周边很多学生家境普遍较好,作为一个贫困县城的贫困村来到大学求学的学生,她从潜意识很自卑,到现在的自负与自我,学校、老师、同学都瞧不上。当情感的需求得不到回报的时候,个体便开始追求更高的需求,即物质的回报。这就违背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而使个体产生了思想偏差,是个体认为唯有“赚钱才是王道”。
(四)从平时的学校教育方式,由于学生众多,不能全部了解,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有限,易产生“除了管我们没什么用处”的想法,因此容易產生抵触情绪。当学校有着更温暖和积极的氛围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冲突较少时,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学业投入并在课堂上表现更积极。综合来说,该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及未来都没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与判断,只考虑到了眼前的利益,并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易受到社会浮躁风气的思想影响。
三、案例处理方法
(一)积极关注,塑造健康心灵。
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其目的是通过尊重、关注、关怀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为学生获得发展自我、自我实现的提供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认同和信任辅导员,从而达到有效沟通。靳某想法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偏执的认为“钱”是最重要的,适当的给予学生想法的肯定,肯定她进入社会提升自己素质的想法,并且有创业的意识与魄力值得肯定,她受到鼓舞,也不再是抵触的情绪,愿意交流更多的东西。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
刘儒德认为学生的学习观不仅影响其认知活动,也影响其学习情感。学生越是倾向于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快乐的,是一个主动建构的渐进的过程,就越是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认知策略,产生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体验到更多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促其学业成绩和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提高。该生是一个自卑的学生,认为别人都有父母都有关系,只有自己家里贫穷,只能靠自己。本人劝说该生“认同她的靠自己”,但是毕竟摆摊是个不稳定的工作,而且也没有一个更高的名誉和地位,学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专业知识,应该让自己的学习更有价值,可以参加公开招聘考试考取教师,让家里更安心,然后再开展业余工作。
(三)帮助学生融入同学,认可学校。
近年来,研究者重视家庭或同伴等发展背景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长期体验缺乏社会网络或被同伴拒绝和缺乏同伴亲密的依恋关系,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将会导致远离同伴群体,更严重者将导致抑郁。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调节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需要,并对生活感到幸福和满意。该生从不参与学校的活动,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导致她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通过宿舍内部积极关注她、带动她,加强该生的同伴交往能力。
(四)持续关注,助其成长。
在不影响正常上课、学习的状态下,可以继续实践,但不要顾此失彼,并以一个朋友的角度去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同时调动班干部和宿舍成员与其沟通、多加关心,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充满关怀的大集体里,而不是什么都能用金钱买来的。
四、案例处理效果和启示
后来,靳某开始雇人照看她的摊位和店面,自己按时上课和积极参加活动,与班级和宿舍同学的关系也都很好。而且今年毕业后靳某也参加了教师招考比赛,已考上济宁市某开发区的老师。
案例启示:
(一)高校教育体制问题导致“读书无用论”
大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是理论知识、素质培养、技能等文化资本,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通过获得文凭或证书的方式而被认可。但如今文凭和证书持有者越来越多时,其蕴涵的价值也发生贬值。学校应该从出口找对策,学用结合。简言之,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就是健康成长成才。很多学生出现失望、无奈、厌学情绪并逃课,校园学习的东西与社会相关专业的需求脱节,不能带动他们的兴趣。许多毕业生要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专业实践知识,这已成为部分学生厌学、弃学的借口,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因此,高校首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最好能定向顶岗实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转折期,其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品质尚未完全成熟,行动上往往喜欢模仿,根据这一特点,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引领大学生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个体发展需求以成才愿景。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各不相同,成长经历、爱好、特点、气质、性格各异,就连语言、生活习惯也不一致。加之现在的学生的思想易情绪化,行为随意,突显自我,呈现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道德规范甚至求学目标皆多样性,甚至是与社会认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等主流观念有部分冲突。社会和学校应提供给辅导员和学生更多的平台,多组织和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场合和时间交流,而不是仅仅在办公室、教室和宿舍。
(四)优化自身素质,提高綜合能力,
习近平主席在北师大讲话中谈到“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由于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辅导员产生排斥感与不信任感,形成沟通障碍。所以,辅导员不能仅局限于自己所学学科范围,应不断完善自我,加强对所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知识和就业环境的学习与了解,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沟通更能使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专业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
[2]田菲菲、田录梅.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的3 种模[J].心理科学进展.2014
[3]胡丽萍,司继伟,郭红.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当前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解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5(3):54-60
[4]李静瑶,赵丽娜.学业拖延国内外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31):273
[5]柴红霞.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高校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