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2014-04-29肖辉玲

语数外学习·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名著人格

肖辉玲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竞争的加剧, 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格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就担负起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

那么,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例如马斯洛认为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奥尔坡特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罗杰斯则认为应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等等。综合他们的观点,笔者认为,健全的人格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健康稳定的心理;

②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以及创新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总在苦苦追寻。我们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程改革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小學新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把语文教学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教育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外,更应该重视人的心理发展。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基本上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一般文化知识教育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强调“修身”“正心”,“仁信礼义”。“修身”是提高自我修养,目的是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心”是端正心性,“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仁信礼义”既包含了强大的道德因素,又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它认为人要有爱心,要合礼仪,讲诚信,讲正道,而这些既是对个人人格修养提出的要求,也是和外界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可见,传统语文教育强调道德品质教育、个人修养的培养、个性的张扬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功不可没。

从语文的性质来看,它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载体。 “文”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心”,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用文化来孕育心灵。

可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更应该通过语文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元素,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标志之一,它是人格健全的基础。目前,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文质兼美,比起其它教材有着更丰富、更得天独厚的人格教育因素,每篇作品都在反映、表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性的理性反思和对人自身价值的理性思考。教学中,应注重语文阅读的个体体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的心理感应,因势利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在阅读中,在课程的教学引导中走出自身心理误区,排解不良的心理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学过程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教材,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它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如苏轼的散文《记承天诗夜游》,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文言知识,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要看到文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作者在他遭遇贬责,境遇凄凉、心情抑郁时,如何调适自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将不快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比如转移情绪,看月色,赏美景,“庭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如与人交往,摆脱孤独,与张怀明“相与步于中庭”;比如学会幽默,自我解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诗夜游》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的问题,更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误解、挫折、打击等之后,应采取的积极的心理调适方式。这类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遭遇困难时,我们应从脚下第一步开始,逐步去战胜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在痛苦中我们要心存希望,它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爸爸的花儿落了》告诉我们怎样在爱与离别中坚强地长大。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类文章所给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积极主动地挖掘文字信息中所传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上课时就能根据文本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让学生受到熏陶,从而矫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授课时充分利用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顺其自然对学生进行渗透。根据文字材料、学生阶段性心理特征以及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和文本沟通交流,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境产生碰撞,发挥文本的感染力,使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根据知识基础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立教学目标,以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教《孤独之旅》时,针对教者在日常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目标: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成长中遇到的孤独和挫折的心理耐受力。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方面要脱离父母的掌控,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他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人和事,内心极其压抑彷徨,而又要摆出一副“我能行”的样子,不愿意和别人说,也不希望别人的帮助。这个阶段的很多时候他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有时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而否定自己,焦虑不安。于是教者就借助这一课,让学生自由谈谈杜小康在一个陌生的远离人群的地方他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在孤独中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有力量的孩子;紧接着,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什么时候感到孤独,孤独是什么滋味,是如何面对孤独,对孤独有什么感受……“古来圣贤皆寂寞”,然后谈谈名人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最后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孤独,才能让自己静静地健康长大。通过课文这一桥梁,我们让教材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元素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润泽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健康的成长。当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不是要消除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引导他们在面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时去寻求积极向上的解决方式,让自己的生命能够释放得更加灿烂而又张扬。

二、充分利用名著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一个人看待人生、看待自身、看待外界事物以及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直接推动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它们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个飞速发展,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时代,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得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对话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碰撞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交换中,逐步地渐进地养成的。而这种基于精神和灵魂层面的对话,最好的载体就是文学。“ 文学是一种充满个性的活动,文学教育中兼含着普世价值和个性张扬。”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又如何通过名著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受到启发呢?

课内教学,课外拓展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比如上《论语十二章》的时候,在谈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则时,教者问学生:“孔子在这里流露出对安贫乐道精神的赞赏,对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富贵的鄙弃。那么,孔子是不是一个不喜欢过精致生活的人呢?是不是一个鄙弃富贵的人呢?”这问题一抛出,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叽叽喳喳交头接耳,于是教者又出示《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学生,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又出示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告诉学生孔子并不是要人人都安于贫困,而是在告诫人们要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富贵。接下来,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孔子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你去读《论语》吧,一个月后,我们就我们眼中的孔子以及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专题交流。”当学生被激起兴趣之后,他自然而然地想要走进孔子,于是就走进《论语》了。现在课内教材中节选或选自名著的作品很多,只要我们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因势利导,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在名著的阅读中,不知不觉被作品中人物所感动,被作者的情怀所感染,被作品中的思想所浸孕。

第二,倡導学生同读一本书,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文学名著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积极进取”,屈原的“爱国”,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卢梭的“人人生而自由”……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感受,品评人物等活动让名著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所闪耀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善恶,辨是非,明正道,弃丑恶,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皮罗果夫言道:“书籍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和气质,使人高尚。”文学以其内在的思想、道德准则、意志情感来启迪和充实我们精神世界、启示和补偿生命、陶冶情操、张扬生命的真谛、呈现人生的价值。通过名著阅读,写读书感受,交流心得,品评人物善恶得失……可以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从而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因此,我们应该更为积极地寻求通过名著的引导对塑造学生人格的途径。

三、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通过分组活动来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学会和周围的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主题辩论来培养自己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既是学科的优势,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去开拓,在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和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全方位地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名著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