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

2014-04-29黎秋宏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意识连贯性整体性

黎秋宏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用历史整体性和连贯性去思考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应挖掘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事实,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将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思维方式不断渗透到学生学习和思考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能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 连贯性 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42-02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意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意识是人类关于所有事物及其辩证关系的公理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狭义的历史意识是有关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种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公理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1]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难免过于抽象。所以这里定义的历史意识,是指个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感知,形成一套系统的,能够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有人曾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对“初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一问题作了有效的讨论,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注重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评析能力;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分别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重要内容、落脚点和重要途径。”[2]虽然笔者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但是作者的这种教学方式仍然具有诸多创意。然而,历史不是道德的铺垫,而是诗意的穿越。初中生正处在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最好阶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现场,形成历史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笔者更关注学生的课外思考。此外,历史意识是反思的和批判的,[3]撇开纯粹知识的灌输,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去感悟历史,以历史为镜鉴寻求自己的人生方向。

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教科書对内容的编排是按照通史的形式,以时间为顺序,分中国史与世界史两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要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整体性表现在横向对同一时段的历史时间进行整体把握,抓住事件的整体联系。连贯性表现在纵向把握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将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交互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初步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升华,为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初中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教师的作用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学生引导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轨道上。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思维。笔者以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为个案,来阐述如何向渗透学生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一)历史的整体性思维。在鸦片战争这课中,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历史整体性,就必须联系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社会。1840年之前英国政府就开始了挑衅活动。这并非出于贸易考虑,而主要是出于国家主权的尊严问题,如在外交书中的某些措辞如“夷”的使用上,中英两国发生分歧。[4]这些分歧无法调和的结果即是英国在广东海面上的暴力活动。

(二)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不仅意味着1895年以后中国人在思想上的震撼,[5]更表现在日本战争前后的变化足以展现日本由自卑到自信的过程。日本著名的大河剧《坂上之丸》,就很直观地描绘了日本人在甲午年之前对清政府的恐惧,不仅是上层官员,就连下层人民也对这一场战争不抱希望。因为他们相信拿破仑的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称霸整个世界。然而,日本军部企图在中国睡狮醒来之前彻底征服它。正是抱有这一心理,日本在甲午年占领朝鲜之后挥军侵华。在获胜后,日本社会欢欣鼓舞,对这一次侵华成功大肆宣传。而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日本社会对这次事件的持消极态度,甚至认为西方国家的优越,从而产生了脱亚入欧的思想。[6]甲午战争后的日本,既保持了亚洲霸主的优越地位,同时也对西方列强怀有恐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编选的内容那样仅仅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涵括的。这些历史事件背后还潜藏着巨大的知识和思想资源。

(三)历史的连贯性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再以鸦片战争为例,在事件发生前后,国内的情况如何推动事件的发生呢?教科书上列举了满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种种弊端和英国政府工业革命后的诸多先进。这样的历史比较方式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学界大力提倡的“现代化”模式的史学研究中所特有的形式。然而在近年来,史学界对这种史学解释模式进行了种种批判。从教科书的编排来看,编者并未对史学界的新近成果进行有效的吸收。我们不能让教科书的滞后性影响到学生思维前进的步伐。虽说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存在着教科书列举的种种弊端,但是乾嘉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反思能力已经触及到统治危机的病根,其中龚自珍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7]更重要的是,那时的知识分子思想转变基础乃是出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考虑。同样甲午中日战争也是如此,在战斗力来看,清政府的海陆军力量可以说是称雄亚洲,然而最后中国却战败了,其中清政府的腐败是一方面因素,但满清政府的关门对外防御重点和对现代战争缺乏认识,应是这两场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

三、历史意识的养成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明,初中历史教科书是以通史的形式编排,而高中历史教科书则是依照政治史、经济、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编排。这种由通到专的渐进学习方式,适合大多数中学生。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是这样学习的,他认为:“为学之道,先博后约……”。[8]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以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大学阶段即使不继续学习历史,但中学时期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更何况现在大多数高校推行通识教育,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顺利进行。实际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9]这就更有必要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我们所说的思维能力,指的是历史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就是我们说的历史意识。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初中生养成历史意识,用历史整体性和连贯性去思考问题,在将来的学习中会有诸多益处。首先,思考问题会更全面。正如前面讲述的,历史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思考问题时从整体全局把握问题的前因后果。其次,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学业是非常繁重的,如果仅仅依靠应试教育灌输知识,这样的知识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失去教育的初衷。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整体性和连贯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由点线面勾勒出来。这样学生在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收获知识。

四、结语

历史具有鉴往知来的作用,历史还是我们培养个人良好思维方式的重要通道。它特有的時空构成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会因为分科教学而被割裂。在历史的教学中,如何激活历史这一特殊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在思考问题和学习的过程中获益,是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是我们一贯做法,为此教师付出了许多心血。然而教育并不仅仅是这样,它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寻求人生意义,收获智慧。任何时候智慧都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简单的由教学到教育跨越,其实蕴含着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克服的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以外的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悟知识带来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雷紫翰.历史意识、社会选择与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以史为鉴及其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4(6).

[2]杨恒清.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J].教学与管理,2009(3).

[3]隽鸿飞.历史意识的生成论阐释[J].哲学研究,2009(10).

[4]刘禾著,杨立华译.帝国的政治话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J].开放时代,2001(1).

[6]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7]林满红.古文与经世:十九世纪初叶中国两派经世思想的分殊基础[J].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991(15).

[8]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9]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

猜你喜欢

历史意识连贯性整体性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小人物 大历史
基于历史意识培养的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