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2014-04-29王国春

东方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

王国春

【摘要】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通过国防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报国之志;通过国防实力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自信;通过国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之行。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愛国主义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要求,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1]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使命任务,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开展的。我们正处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当中,在这个宏伟事业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然。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所以,弘扬与培育爱国主义是高校国防教育的职责之一,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影响国家安全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远有利益拓展之难,近有国家统一之艰;内有民族分裂之患,外有强敌干扰之忧;边有领土主权之争,邻有战乱烧身之险。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120年前的战争屈辱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忘战必危。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我国的国防教育是全民的国防教育,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具有深远而长久的意义。高校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通过国防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报国之志;通过国防实力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自信;通过国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之行。

一、通过国防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报国之志

国防政策,指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使用国防力量的准则,通常可分为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保证。国防政策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防政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与民族忧患意识,对国家当前的国防政策不甚了解,还有少数人很少关心国家安全与国际形势。高校要通过军事理论课,加强教材国防政策内容的修改和教学设计,讲清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与国防政策,培养大学生的报国之志。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积极防御战略的关系。

坚持和平发展与积极防御战略的关系如何,矛盾不矛盾?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因为和平发展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和平至少是双方、多方的事,你要和平发展,人家要让你和平发展,这样中国的和平发展才能从一种良好愿望变成美好现实。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因此为了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你就必须使企图围堵你的国家不敢动作,这样也就要有军事硬实力作为支撑。为此也就必须实施积极防御战略。世界上流行着一种“安全两难”的观点,即为了自身安全而发展军备,而发展军备又会引起对手疑惧,进而使对手也提高军备水平。而这又导致了自己的更大不安全。怎么办呢?有人认为可以超越“安全两难”,其办法是放松战备、体现善意,从而实现共同和平。但事实证明,实力不对称,恰恰是导致局势不稳的根源之一。在存在外在威胁的情况下,和平是建立在实力平衡基础上的,有实力才有资格表善意,有力量才有可能谈和平。在冷战时期,正是美苏两极的军事平衡,才使双方相互节制,没有使“冷战”变成“热战”。所以,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是和平发展的保证和必然要求。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实现中国梦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统筹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寄托着中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共同夙愿。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同时强调,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就指明了中国梦与强军梦的内在统一性,阐明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时代坐标及其历史和现实依据。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它一定包含着这个民族中所有的人群,自然包括军队。中国军队的中国梦,反映了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强军梦来支撑,只有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产生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中国梦和强军梦是包含和包含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通过国防实力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自信

历史昭示,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维护世界和平更无从谈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国的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要加强国防实力教育,全面介绍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的最新成果,培养大学生爱国自信。

(一)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建设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扬言要对中国动用核武器。饱经战争灾难的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来保卫。面对极为严酷的国际局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创建和发展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战略决策。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核武器研制成功,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之一。作为关系亚洲和世界安全与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在二战后各方力量相互制衡的复杂国际格局中,用实力捍卫了国家安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初,国防力量是以步兵为主,1955年成立了一个机械化师,下辖8个团。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创新和引进,我国的国防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装备进一步增强。各军兵种联合战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对于建设强大海军和维护海上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中国的新军事变革已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军队已经拥有西方发达国家武器库中大多数先进武器系统,中国军队拥有的很多武器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媲美。中国军队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使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二)中国武装力量积极参加抢险救灾

中国武装力量服从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和抢险救灾,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中国武装力量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008年,出动126万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抗击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2.1万人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2010年,投入2.1万人参加青海玉树强烈地震抗震救灾,1.2万人参加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2011年以来,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37万人,各型车辆(机械)19.7万台次、飞机和直升机225架次,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87万人,参加抗洪、抗震、抗旱、防凌、防台风和灭火等抢险救灾行动,抢救转移群众245万人,抢运物资16万吨。

(三)中国武装力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武装力量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武装力量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成绩显著。中国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支持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2012年12月,人民解放军有1842名官兵在9个联合国任务区遂行维和任务。其中,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78人,赴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工兵、医疗分队共218人,赴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工兵、运输和医疗分队共558人,赴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工兵、医疗分队共335人,赴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工兵、医疗分队共338人,赴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特派团工兵分队315人。

中国武装力量成为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海军履行国际义务,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开展常态化护航行动,与多国护航力量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截至2012年12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共为4艘世界粮食计划署船舶、2455艘外国船舶提供护航,占护航船舶总数的49%。救助外国船舶4艘,接护被海盗释放的外国船舶4艘,解救被海盗追击的外国船舶20艘。

三、通过国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之行

加强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在国防教育中,实践教育主要是通过参军锻炼、军事训练等具体军事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国防教育,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高校要广泛开展国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行为。

(一)引导大学生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党的十八大强调“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就是指公民依照有关法律服兵役进行军事锻炼,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所规定的“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通过直接参加国防建设接受国防教育。

(二)组织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教育是指在校学生通过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2](P343)通过具体的军事训练等国防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直接感触国防历史、国防现状,增强使命感,增加民族精神热情。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来重视对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通过这些具体的国防实践载体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2001 年颁布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指出,军事训练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2](P365)说明军事训练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以之为载体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军事训练教育要注重军训教育的精神价值

,教育所带来的是精神生产价值,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传播知识的教育活动与发现知识的科学活动,以此满足主体的个人或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3]高校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价值是其基本价值属性。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取向。

(三)广泛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方法手段,增强实践教育感染力。要坚持把国防教育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之中,渗透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组织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活动。高校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国防军工科技优势,不断开辟新的国防教育活动场所。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大力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经常性社会化。

1、开展校园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教育生活主要是在校园里进行的,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觀念,接受民族精神教育。高校可通过校园公共舆论阵地,如校报、板报、横幅、校园广播、警示牌等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朗诵会、演讲会、军事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优秀军事题材影片播放等活动,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历史专题讲座,举行学习历史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请老红军、老八路作革命传统报告,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根据学生社团的特点,注意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开展各种学生喜欢的国防教育活动。另外,可以组织建设特色社团——国防教育社团,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和丰富的国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因为学生社团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有助于在学生中构建自觉关注国防的良好氛围。

2、开展国防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首先,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场所。以直观立体的实物、真实逼人的历史回放、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增强大学生对国防和军队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民族精神。其次,让学生分批次到军营体验军事生活,接触英雄连史和英雄人物,以军营文化、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在这种具有丰富内容及新颖形式,在与当代军人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再次,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活动。《中华人民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2 条明确指出“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并提出将国防教育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国防教育。

3、利用新媒体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新媒体既有信息传播功能,又有国防教育作用,它不仅是信息的输出工具,还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将国家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传授给公民;新媒体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客观公正的新媒体内容能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其民族精神,但错误的国防教育内容能引发偏见,造成社会思想及行为的不和谐。[4]新媒体包括手机、QQ、微博和微信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要关注网上动态,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引导,及时回复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建立校园大学生国防教育专题网站或网页,把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国防教育的内容上传到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精神网络教育活动。最后,提高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加强校园网的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总之,通过新媒体来占领大学生的课外网络生活,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3.11.

[2]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学校国防教育文献选编:1949—2004 年

[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

[3]周永卫.高校國防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07.

[4]王传中,黄建军.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J].思想政治理论刊,2009(2):94.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高校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117)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我国国防教育现状探讨
当前国际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高校军事理论课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