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的重生之路
2014-04-29尹凝瑶
尹凝瑶
刚刚过去的11月,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在北京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东道主为参会的经济体领导人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服装,2001年上海举办时选用的是团花织锦缎制作的唐装。早前对此次会议穿什么,外界有各种猜测,直到10日APEC晚宴上答案最终揭晓——以宋锦为面料制作的“新中装”。
宋锦是我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因发展于宋代而得名,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由于宋锦的产地主要在苏州、杭州一带,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锦绣之冠”的称号。
走向世界
“是我们的宋锦!”此次为APEC领导人服装提供核心面料的负责人吴建华,终于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生产的面料亮相时,完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作为丝绸人,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太久。这个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惊喜与艰辛。”
今年初,71家企业、259位设计师和18所高校收到了一份来自“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邀请函,内容是关于会议领导人的服装设计,提出的思路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整套服装从设计、定样到制作,经历了1年多时间,而面料的最终确定其实是9月才确定。我认为是宋锦低调、内敛、不奢华的气质最终胜出。”吴建华坦言,这是一次激烈的竞争。最终,吴江鼎盛丝绸从500多家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负责提供核心面料。
近乎完美的标准要求近乎完美的做工。为了给设计师充分的选择,吴建华带着他的制作团队每款面料打样近20个,单是一个故宫红,就准备了50份色样。为了适合初冬的着衣要求,他们又在宋锦的材质中添加了羊毛,使之既保暖又挺括。
而在服装的颜色方面,鼎盛丝绸提供了很大选择余地:深紫红、深玫红、故宫红、城墙红、孔雀蓝和深蓝等,最后确定了故宫红、靛蓝、孔雀蓝、深紫红、金棕和黑棕等厚重大方的传统色调。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都选择了深紫红,看上去沉稳大气。“这次习总书记和奥巴马、普京等几位领导人选择了一样的颜色,让人很意外。”吴建华说。
事实上,早在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婚礼上,吴建华生产的面料就已经在世界高端舞台上亮相,是他提供的凯特王妃量身订制的高端婚纱面料。
“今天,宋锦成功复活并走上了世界舞台,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承认,这说明,非遗的活态保护才是最好的。”吴建华欣慰地说,“现在各国领导人都成为我们宋锦服装的模特了,以后这里的市场会非常大。如果消费者对其中的服饰感兴趣,也可以进行私人定制。而且我们对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成本不会太高,到时要让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
挽救从建博物馆开始
中国是丝绸之国,大约在4700年前,古代的中国人就学会利用蚕丝制作纺织品。丝绸的种类繁多,按不同的加工工艺划分,有缎、绫、纱、罗、绢、锦等等十几个品种。丝绸在现代中国的用途也很广泛,除了日常生活中用作服装、围巾、领带、提包等的原料,还常常被用于各类装饰中,如中国字画的装裱、书籍装帧。另外,它还可以用于医疗,制作人造血管、人工皮等。
在各种丝绸中,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它的特点是花纹精致、多彩绚丽,因而也是古代中国最贵重的织品。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名锦。宋锦起源于12世纪的中国宫廷,当时的皇帝宋高宗(1107年~1187年)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
今年74歲的钱小萍是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19岁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的钱小萍,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丝织专业人才,就此她一辈子和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墓被发现引起世人关注,同时出土了大量的丝绸衣服,虽历经2000多年但依然保存完好、色彩艳丽。钱小萍有幸参与到长沙马王堆墓进行丝织文物的现场分析测试,巧夺天工的古丝绸让她感叹不已。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栽桑、养蚕、繅丝、织绸这些古代中国人民的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曾留下过印记,可偏偏中国没有一座丝绸博物馆。而且,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们越来越少,能反映我国古代丝绸文化的高档品种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她开始不停地向社会呼吁要兴建一座丝绸博物馆。
几经周转,1985年,苏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并委任钱小萍负责。凭借5万元人民币的政府拨款和6年的苦心经营,1991年,中国第一家丝绸博物馆终于在苏州落成。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多功能博物馆。”钱小萍骄傲地说,这里不但陈列各种精美丝绸和出土丝绸文物,还有织机表演等,供游人观赏和体验,是一个集收藏、陈列、科研、生产、旅游、贸易为一体的多元化博物馆。1995年还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民俗风情游全国重点景区单位”。
非遗指向“活态保护”
“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好的工艺就这么消失了,那太可惜了。我作为一个丝绸专家,有责任去抢救丝绸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这是钱小萍总挂在嘴边的话。钱小萍介绍复制文物的过程非常繁琐,而且难度特别大。因为看不到文物实体,只能根据博物馆提供的资料去研究文物的结构和工艺,然后再进行复制工作。
宋锦技艺不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概念,而是需要前期设计图案和结构,从纹制、装造到经纬线加工、织机式样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更像一项系统的建筑工程。所以每得到一个新画样,钱小萍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研究,一种花纹都要研究几个月,然后画出图稿,设计织法,如果手工织锦,一天只能织几厘米。
走进钱小萍的织做室,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木制的大约宽1.5米、高2.5米的织机。织机有两层,像极了一个简易阁楼,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站在织机上面,负责按照钱小萍所设计的图,将织造机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进行整理排序,另一个人则在织机前,负责将五颜六色的丝穿过经纬线,也就是“织”。两人根据图案的变化调整织布机的经纬线,合作完成织造工艺。据钱小萍介绍,要掌握复制的技法,必须先分析丝绸的结构、工艺、配色等,织造只是最后一步。
20多年来,钱小萍不仅与国家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青海博物馆等合作,复制出了宋、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的苏州宋锦,还新开发出了11种面料。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小萍被评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2009年,时任吴江鼎盛丝绸总经理的吴建华斥资承接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丝绸老厂苏州东吴丝织厂,并聘请钱小萍作为宋锦研发顾问。那一年,中国宋锦刚刚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让宋锦重新焕发光彩,必须让宋锦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为了践行“活态保护”,吴建华给自己立下了设备改造3年“军令状”。3年中,鼎盛丝绸先后引进了意大利进口剑杆织机和法国电子提花机,通过研发专利弥补了国内多项丝绸纺织业空白,实现了宋锦的产业化发展。
2012年,中国宋锦开发应用基地正式落户吴江鼎盛丝绸。那时,钱小萍断言,作为中国丝绸瑰宝的宋锦,避免了只能躺在博物馆里等待炭化消亡的命运,从它的发源地苏州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