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现状分析

2014-04-29吐让·吐尔地拜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偏误少数民族汉字

吐让·吐尔地拜

汉语教学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长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新疆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或三年级开始学习汉语,经历初中、高中到大学,学习时间在9年到12年不等。然而,从一些学生进入大学时的汉语水平可以出,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不容乐观,这从大学预科新生的HSK摸底考试成绩可以看出,如新疆師范大学汉教部99级新生入学时未达到HSK5级的有561人,占总人数80.6%;2001级新生入学时未达到HSK5级的有891人,占总人数的79%。再看伊犁师范学院中语系,预科新生入学时,HSK未达到5级的1999年有381人,占总人数的84%,2000年有513人,占总人数的98%。由此可见,新疆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十分低下。显然是投入大,产出少。这和汉字教学效率低有直接联系。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乃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制约汉语教学的瓶颈问题。许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不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汉字,常常写倒笔画,写出来的字东倒西歪,还有一个汉字分成两家的,把本该写在一格里的两个部分却写成了两个部分,占了两个格,多一笔画少一笔画,字调把握不准的错误更是常见。如果听他们念课文也像外国学生一样总带点洋腔洋调,感觉别扭。在书写时,由于形近、音近而导致错误的很普遍,如把“去处”写成“去外”,把“厂里”写成“广里”,“毛主席”写成“毛主度”,“买鞋”写成“卖鞋”,“少年儿童”写成“小年儿童”,“可信度”写成了“司信度”,“一场”写成了“一扬”等等。错别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可以看出学生几乎没有形成字感。少数民族学生汉字认知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教学现状急需改进。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对汉字教学不够重视,基本上是“词”本位教学占主导地位,这从学生认字可以窥见一斑,只认识词语,拆开后单字就不认识了,或者认错。前面是所呈现的字,后面是学生认出的字。如:贝—壳 梯—滑 后—前 节—日 丝—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把“贝壳、滑梯、前后、节日、蚕丝”等作为一个一个词来教,没有分开教授,在学生的心理词典中是囫囵一团的,不区分的,一旦把这些词分成一个一个的字,学生就凭着对词的记忆来认字,当然会犯错误。事实上,老师的汉语课也是不重视汉字教学,只重视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缺少对汉字本身的关照,学生对汉字就缺少感性的认识,更谈不上对汉字的理性认识了。对学生来说汉字就是一些无规律无意义的符号。汉字认知包括认、写、用三个部分。我们曾问过一位维吾尔族学生,“你觉得汉字难学吗?”她说“汉字我用二十年也学不会。”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它道出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无奈和苦恼。

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研究现状

我们知道,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口,就是把学生汉字认知中的偏误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找出偏误,分析造成偏误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汉字教学。偏误分析不同于错误分析,偏误分析不仅注意到学生的错误,还要注意到学习者为了表达而在两种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目的语)之间挣扎的心理轨迹。虽然偏误分析还不能反映学习者向目的语靠近的全部动态过程,但从中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尝试过程,发现学习者自己发展的过程。大多数文章都没有对错误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关于对字量、字种、汉字出现的顺序等几乎没有渉及。

猜你喜欢

偏误少数民族汉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