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探讨
2014-04-29黄静杨政水王锋
黄静 杨政水 王锋
摘要 在讨论农业多功能性的基础上,对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农业公园定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铜仁市建设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认为铜仁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城市农业公园应突出其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城镇居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文化传承等社会服务功能为主。
关键词 铜仁;城市;农业公园;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S26;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139-03
城市农业公园是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宜农区,通过将农业生物及其生长环境、农业产品及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塑造成生物景观、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和文化景观,在进行农业产品和农业景观生产的同时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城市农业园林。城市农业公园通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独特的生物景观、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和文化景观为展示内容,融观光、参与、休闲为一体,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利用其景观的人本性、文化性、生态性、生产性、观赏性、体验性、动态性等,吸引大量城镇居民休闲观光。
1 城市农业公园中农业的多功能特性
人们常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称为农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不仅是生产农产品的活动,同时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发生联系,从而拓展出了农业的其他功能。城市农业公园是一种景观农业形态,其中的农业除生产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多重功能特性。
1.1 休闲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通过将农业生物、自然环境、农业工程与农业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景观和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娱乐、度假、康体、健身、购物等场所,以缓解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放松身心,陶冶性情。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爬山、食疗、药膳等,达到康体保健目的。
1.2 生态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形成农业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公园和谐的生态环境,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于是,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不仅能为市民提供鲜美的农副产品,而且还可为市民带来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并作为城市的一块绿洲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
1.3 文化特性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1]。中国的农业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集合儒、道、佛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诗歌、科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这些都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城市农业公园注重对特有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利用与保护,在为农业休闲者提供农业文化活动服务的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特有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发展、延续和继承。
1.4 教育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不仅是一个生物园、游乐园、文化园,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园。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种花养草、果树修剪、果实采摘、中耕除草等农业生产的体验,可享受农业劳作带给他们的乐趣,在体验学习传统劳作技术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农业、热爱劳动和珍惜粮食的思想行为观念;通过设施与露地栽培、有土与无土栽培的参观体验,了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技术的进步等,从而激发青少年热爱、学习和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的热情;通过农业生物的观察与生态环境的感受,教育城市居民要保护生物物种,爱护绿色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树立绿色城市理念。
1.5 生产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在传承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同时,大量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材料技术、电子监控技术、现代设施技术以及现代工业技术等为农业提供的生产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实施现代农业的高效生产经营。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在注重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农业文化内涵,借助智能温室、塑料大棚实施有土和无土栽培,就地生产周边不可替代的、鲜活的、安全的、有益健康的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可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6 融合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使城市与乡村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城乡界限逐步模糊甚至消失,表现出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同时,随着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表现出产业融合;城市农业公园利用农业景观、农业产品、农业文化等吸引消费者休闲、观光、体验、品尝、购物、习作等,使城市居民与农民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增进了市民与农民情感的融合;同时随着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出现乡村农民与城市工人就业的融合。
1.7 美化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通过运用不同风格的园林设计,利用植物种群的造型、季相、色彩、气味等,将农业生物及其环境、农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等景观化,使城市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1.8 示范特性 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生产凭借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基础和人才优势,在农业设施装备、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并为在区域内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
城市农业公园中农业的上述功能可归纳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三大功能。农业的三大功能并不是孤立、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而构成农业有机、和谐的整体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基础,生态功能是保障,社会功能是生产功能存在的前提。
2 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特征
2.1 生产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城市农业公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将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休闲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产业形态。城市农业公园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其在人们定向干预和调节下进行生物再生产,为人们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物质需要;城市农业公园也具有为游客服务的休闲旅游功能,于是要按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进行运作。农业生物的选择、生产过程的安排、农业产品的生产等作为第一产业的生產活动,要考虑到休闲旅游的需要和限制,而第三产业的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要以第一产业的生物产品生产所需的实际条件为依托;第一产业产品的品质直接影响到第三产业旅游产品的销售和休闲旅游市场的开拓,而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又对农业活动的进行和农产品的宣传等有着反作用。
2.2 游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城市农业公园与其他公园的园林形式相比,除了可为人们提供优美景观外,还可通过种花养草、果树修剪、果实采摘、中耕除草等丰富的活动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使游客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氛围中,观看农业风景、感受田园生活、释放心理压力等,表现出游赏性与体验性的结合。
2.3 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城市农业公园通过趣味性强的活动设计和特色鲜明的景观塑造,让人们在游玩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为城市居民提供认识农业发展历史,了解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机会,这对弘扬我国悠久的农业文化,传承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传播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2.4 农业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 城市农业公园在保证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农作物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带状种植、立体栽培等技术措施,塑造高低错落、色彩鲜明的各种农业景观;通过吃农家饭、品生态茶、跳民族舞、走田园路、听农门阵、干农家活、赏稻田鱼、睡农家床等文化活动,塑造各种丰富的农业文化活动景观等;把地形地貌、农业生物、农事活动、农耕文化、地方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成景,用塑造景观、打造景区的方式来布局农业,让消费者在农业休闲观光的同时品味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
2.5 季节性与地域性明显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生产过程,其生产的各个阶段对光、热、水、气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致使城市农业公园的景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于是,城市农业公园应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活动的节律,安排游玩活动的内容和侧重点。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地域差异明显,致使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习俗。应当将地域性的自然、人文风貌融入城市农业公园,以丰富城市农业公园的农业休闲观光内容。
3 影响城市农业公园功能定位的因素
城市农业公园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城市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等多重需求交织在一起。为满足城市居民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生态、生活、生产及生存的需要,逐步在城市的宜农空间建设和发展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生物景观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形态,其功能定位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3.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农业功能创新的动力,也是城市农业公园功能定位的基础。农业不仅可提供食物以满足生物营养需要,为工业提供原料以满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需要,也可通过建设城市农业公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景观、文化氛围,供人们休闲、观光和体验,使农业在满足人们“胃”的需求基础上,向满足“胃”、“肺”、“眼”、“脑”等的多重需求转变。但是,这些物质与精神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一般来说当人们基本的物质产品需求逐步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不断显现。因此,对于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要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合理选择和布局城市农业公园中的农业形态。一般来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农业公园应以景观农业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农业休闲观光的需要,增强城市农业公园对城市的生态贡献;对一般地区则需要以生物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等为主,在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教育等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同时,增强城市农业公园的生产功能。
3.2 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将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统筹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也有差异[3]。处于产业空间布局交叉与结合的城乡经济一体化阶段,生产功能是城市农业公园的主要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处于次要地位;当涉及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制度的导向、要求、权利等处于统一状态,城乡一体化进入城乡体制一体化阶段,城市农业公园的社会功能需要强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乡经济融合的基础上,城乡生活、城乡空间、城乡人口、城乡生态不断融合,城乡两个系统各要素得到优化,城乡实现协调发展,这一阶段城市农业公园的生态功能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于是,在进行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时,必须将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作为重要因素考虑。
3.3 农业资源的禀赋程度 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和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光、热、水、土壤、气候和农业生物等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具有制约作用。因此,资源禀赋程度影响着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准确的城市农业公园定位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并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
3.4 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科学技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农业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动力。城市农业公园是高度景观化和集约化的农业,它是以先进的科技、人才、装备为依托,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在保护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城市农业公园中农业产品、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于是,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要考虑科技进步因素,以保证相关功能的实现。
4 铜仁建设城市农业公园的功能定位
城市农业公园建设是一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满足市民精神需求和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城市基本建设。城市农业公园建设与发展定位要综合考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般在城市农产品供给不充分的时期,满足居民农产品需求的生产供给是其主要功能,生态调节和社会服务功能将让位于生产供给,以解决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在这个时期,城市农业公园中农业的生产功能与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矛盾突出;当农业提供的粮食由短缺变为相对过剩时,城市农业公园中农业的功能将由单一的提供粮食转变为提供丰富多样的安全农产品,并不断牺牲农业的生产功能来强化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最后发展到以满足城市居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为主;当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长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垃圾和有害气体等,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这时城市农业公园中农业的生态功能就会上升为主要功能,以维持城市与公园、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铜仁是一个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卫星城市,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生态良好是其亮点,尽管目前市场上相当份额的蔬菜、水果都来自区外,但随着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交通的不断改善,铜仁市“一小时经济圈”已初步形成,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等农产品供给可通过市场来调节。于是,铜仁建设城市农业公园的定位应突出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居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文化传承等需求,达到社会功能为主,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相结合。
铜仁市城市农业公园建设与发展定位,应与建设选址联系起来,应根据其建设区位来进行城市农业公园的定位。一般城市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城市区域、城市规划区、城市中心区3部分。城市区域是城市平衡的背景和支持,位于城市规划区之外的广大农村;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区域与城市中心区的连接层,它包括了城市的郊区卫星城、各类“飞地”及城市的边缘乡村;城市中心区是城市集中连片建设的区域,具有人口密集、繁杂,建筑高而密,经济繁荣,交通拥挤等特点。结合城市这3个区域的生产、生态和社会特点来看,铜仁作为一个小城市,城市中心区已不可能为建城市农业公园而大量拆迁,只能将锦江打造成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城市湿地公园,做到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生产功能的结合;在中心城市外层的城市规划区的城市农业公园,应以社会功能为主,做到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生产功能结合;在城市规划区外围的城市区域的城市农业公园,其功能应以生产功能为主,做到生产功能与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的结合。
參考文献
[1] 王冬冬.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形态初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48-51.
[2] 唐珂.关于农业与文化的关系[J].古今农业,2011(1):1-9.
[3] 金国峰.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农业的相关性[J].求索,2007(1):64-6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