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浓缩“大乾坤”
2014-04-29蓝文青
蓝文青
对于马丁·苏特首部长篇小说《小世界》,我是仰慕已久。在读马丁·苏特其他书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一部使作者在知天命之年才迈入作家行列的晚成之“大器”。一得到书就立刻开始读,以至于废寝忘食,终于意犹未尽地合上书,第二日又重新翻开,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是的,马丁·苏特的书对我来说,是有韵味的:首先是迂回曲折的故事情节透出宛如江南园林般的一步一景、一景一诗的精致韵味; 其次是各种各样细致精密的细节所展示的百科知识以及丰润的生活情趣; 再则是文雅端工的笔下流出的洞悉世事人情的睿智韵味,最后则是亲和善解人意中不时传递出的幽默意味。我想,翻译他作品的译者都会感受到他文笔下的端正冲和,会对他丰富的知识发出惊叹。仅就《小世界》来说,里面的建筑、音乐、医学以及生活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就足够证实了。
记得在给《月亮的阴面》写书评的时候,我说他的书是真正的“高档”人士养成的书,这种“高档”实际上贯穿了他所有的书。书中的人物不一定出生如何高贵,但智商、情商等都不低,而且每一个主角多多少少都懂得生活的情趣。可以说,他的书不仅是聪明人的较量,或者是善恶的较量,更是人类智慧的较量。
最有意思的是,阅读他的书时,往往会有一個很难摆脱的陷阱:读者以为自己懂得作者要说什么的时候,恰好是被作者套进去的时候。更妙的是,马丁·苏特是目前我所见到的,能将自己完全隐匿或者完全跳出他作品的作家。从这点来说,就连我很欣赏的“超级学霸”型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也不曾在他的首部作品里隐匿自己,谁能说他那部《玫瑰的名字》里的那个智者威廉没有一丝一毫埃科的影子呢?而在马丁·苏特的作品里,是没有他这个“广告神童”的,只有他笔下的整个世界———他人的辉煌和他人的颓丧。可以说,马丁·苏特简直是个完美的“旁观者”,绝妙的“讲述者”,他一直在绘声绘色、情文并茂地讲述的都是他人的故事,从不提及自己,这在绝大多数作家的首部作品里是鲜见的,而马丁·苏特在他的《小世界》里做到了。
对于书名《小世界》,我喜欢该书译者陈巍的解释:男主角康拉德的“小世界”却是人类生活的“大乾坤”。沿着康拉德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的初发,读者看见康拉德的失误造成希腊一幢别墅的烧毁,由此迫使他不得不回到瑞士; 假如你以为这是谈老有所养这类问题的,那就错了,回到瑞士的康拉德,经历了孤单无助和被遗弃的酗酒颓废之后,他的爱情之花反而盛开了;然而,如果你以为那是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那么又判断错了,因为康拉德的阿尔茨海默症正好在爱情之花要结果的时候彻底显露出来; 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尾了吗?没有,康拉德过去老主人埃尔维拉的孙儿媳西蒙妮出面开始关照康拉德;你会感叹社会关注或者富人善意吧,不,你又错了,嫁入豪门的西蒙妮是为了暂时躲避自己的婚姻烦恼而寻找出路才找了这样一件事儿做的;年轻的西蒙妮能处理好照顾康拉德的事儿吗?没关系,有她的婆婆呢,作为康拉德的老主人,埃尔维拉从此书开始就一直关照着这个自己好友的弃子……瞧瞧,多么和谐的社会,多么美妙的康拉德的小世界。
说到“小世界”,书中康拉德喊出“小世界”的时候,都是他兴奋和快乐的时候;然而,随着康拉德病情的发展,老人越来越模糊的现实记忆和越来越清晰的童年记忆,逐渐拉开了二战岁月里的一桩谋杀案,一桩“李代桃僵”的谋财害命,或者“狸猫换太子”的险恶罪案,故事也到了尾声,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从一开始别墅烧毁就是为了引出这样一段尘封六十年的罪案。当然,因为已经过了法律的追诉时间,这案件已经不能立案,但善恶有报,对于最终的结局,马丁·苏特是从不吝啬给读者合理而正常的安抚的,善良的读者可以放心了。
书读完了,气氛虽然没有紧张到透不过气来,却也是一环扣一环的发展,令人不忍释卷地探究过程中,读者从不断地与作者较量,到最后发现始终还是被作者牵着走,《小世界》的“大乾坤”也就这样让人深切感悟到了。一个四十八岁作者的成名之作,从“不惑”到“知天命”的阅历里,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贪恋爱欲,马丁·苏特就这么举重若轻地浓缩成了笔下的《小世界》。而读者将它读开去,便是“大乾坤”了。马丁·苏特可真是不愧为“瑞士当代最成功的作家”。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