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粉丝电影高票房 明星+粉丝+电影=票房?
2014-04-29任千千
任千千
从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到王力宏的《恋爱通告》,越来越多以青春偶像明星为卖点的电影进入市场。粉丝电影(主打粉丝群体,用偶像明星作为票房保障的新类型影片)逐渐形成气候,“粉丝经济学”也成为电影票房的制胜法宝。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原因不再只是单纯地“欣赏一部好电影”,而有可能是各种理由:看明星、看故事,甚至仅仅是看热闹。
《小时代3》《后会无期》各领风骚
郭敬明的《小时代3》上映一周就斩获4亿票房;与此同时,韩寒作为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也终于在众多80、90后粉丝的期待中与观众见面了——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出身的两位作家从文学圈一路PK到了大银幕。
《后会无期》出品方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本片的自信,直接放话:“《后会无期》票房起步至少8亿,它的票房一定会比《小时代》第一、二部票房总和高。”7月24日,《后会无期》排片比为36.86%,获得7650万元的票房。这一成绩虽不敌《小时代3》首日的1.1亿元票房,却在老谋子曾创造国产文艺片首日票房纪录(首日3000万元)的影片《归来》的基础上翻了倍,从文艺片角度看,还算成功。《小时代》和《后会无期》的票房佳绩,再次引发了众人对“粉丝电影、粉丝经济”这一话题的探讨和争论。
粉丝电影有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那就是“观影人只关注某部电影的导演或者某一个演员,而不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就像喜欢郭敬明和韩寒作品的人,一定会带着某种情结到影院支持他们,贡献票房。
粉丝如何“包办票房”?
粉丝的簇拥对票房确有强大的拉动作用。那么,作为粉丝,他们在电影营销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他们又会通过什么方式为偶像买单呢?
《十月围城》拍摄时,陈可辛启用了当时人气最火的李宇春,尽管在片中她只是一个配角,但玉米们的包场速度着实令人吃惊。事后,陈可辛坦言,“当初选用李宇春,正是看中她的票房号召力”。目前,这种将偶像明星与电影捆绑、突围粉丝票房的影片越来越多。投资不到500万的国产小成本惊悚片《孤岛惊魂》,回收的票房超过9000万元,一度创造了内地恐怖片的最高票房纪录,但其中几乎一大半都要归功于杨幂带来的粉丝效应。而后,韩庚、吴尊撑场的影片《大武生》,宣传期间就创下诸多奇观——两派粉丝比拼着为偶像包场助阵,自发宣传造势,还组成票房监督组防止出现偷票房的状况。
来看看粉丝贡献票房都有哪些招数吧。
包场拼财力(小)
这是粉丝们拉动票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无论是“蜂蜜”还是“庚饭”,他们想要幫助偶像,就为他(她)的影片买单——以人均票价35元计算,如果一个影厅有250个座位,一场费用就将近1万元。作为杨幂强大的后援团,从《孤岛惊魂》拍摄开始,“蜜蜂”们就已经为贡献票房做足准备了,包括随时关注影片动态,开会讨论怎样配合影片做宣传等。除了邀请朋友参加首映式外,各城市的“蜜蜂”们还组织集体观影、组织抽奖活动。而韩庚、吴尊的粉丝们则是以分会形式支持影片《大武生》,从北京到海南乃至新加坡共21个分会,每个分会以平均5场计算,直接贡献票房就达上百万。包场观影成为了他们的聚会活动,这一方面能为《大武生》的票房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也能让庚饭们多了一个“聚会”的场所。
督票拼智力(小)
身为粉丝电影的另一大好处是不用到处派人监督票房是否会被盗,口碑是否不好,粉丝们会自觉做好“监督员”的工作。为保卫《大武生》的票房,“庚饭们”自发在网上发起了晒票根的活动,他们表示:“我们要求遇到手写票、打孔票等偷票房行为的粉丝,将票根照下来发在微博上,之后我们再转发给相关负责人看。如果看到《大武生》的盗版碟,立马向有关部门举报。”
粉丝们也会积极配合影片的宣传,在网络上造势、写影评、进行灌水,粉丝们所写的评论十分专业,他们的原则是:不为影片打满分;不用明显标明粉丝身份的账号去评论;碰到不好的评论不回应等,以确保每一分银子都划入到偶像电影的票房。有粉丝认为,偶像电影能否大卖,关系着偶像在这个行业前途的大事——“如果被大导演相中,那么事业就会更上一层楼。”
粉丝电影模式遭商榷
尽管很多片方都在拿粉丝电影的模式做文章,但对电影而言,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孤岛惊魂》某些程度上带给大家“粉丝能左右票房”的假象,此片的成功因素还有很多,如档期——在《建党伟业》独霸时期,《变形金刚3》来临之前,除了《武侠》没有任何强片入市,这给《孤岛惊魂》斩获票房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因此此片的成功很难说全靠杨幂的号召力。一部好电影,要在多方力量配合下完成,单靠粉丝并不能现实,也不能长久。
拍电影的初衷是拍一部有质量、有吸引力的电影给每一个观众看,这是其生命力。如果一部电影只拿明星当噱头去引诱粉丝买单,这对电影本身和明星都是一种伤害。
粉丝电影围观进行中
对粉丝电影一词的兴起,电影爱好者和业内人士也有他们的理解与看法:
杨雅茜(学生):我将粉丝分为两类:脑残粉和理智粉。我就属于理智粉。对于韩寒的《后会无期》,我更希望看到他的文字而不是电影,电影虽延续了他文字的风格,但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此外,影片把韩寒对某些现象的思考融进了人物的对话和情节发展当中,显得生硬。我觉得“粉丝电影”给大家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唯欧洲论”的感觉,“只要是他做的,就对”——这是不成熟的。其实,偶像完全可以通过电影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这样对我们的世界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宋宝杰:其实四五十年前,就已经出现银幕偶像和粉丝了。还没上小学时,我就看过电影《舞台姐妹》,当时就觉得剧中的女主角长相端庄,怎么看怎么漂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粉丝,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粉丝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发生改变,我们那个时代看电影都比较冷静,而现在的粉丝可以在现场吼。
阎仁浩(科学传播管理工作):我们过去生活的年代,文化生活比较贫瘠。我们那时候的崇拜只局限于演员的容貌、表演的艺术水平、本人的气质和他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管电影好不好看,只要有这个演员的表演,就会进影院观看。而现在粉丝电影的出现,更多是娱乐性的崇拜。一部电影100分钟,通过音乐、影像、对白、字幕、表演呈现出来,是一门综合艺术。很多影片最源头的创作者是作家,之后再由编剧改编,将文学作品变成电影脚本,由导演及其团队各司其职完成制作。而现在是:不管是谁,都可以做电影,演员、编剧、作家都在尝试做(因为有粉丝们的支持,票房都不会错),我总觉得他们对电影的整体把控还是比较稚嫩。
谢斐(美编):粉丝电影的出现打破了电影界沉闷的局面,让电影终于焕发了青春的活力。要给正确的对象拍正确的电影,就必须是具有相同价值观、生活经历、体会和磨炼的。粉丝电影是一个群体性电影,有碰撞才有共鸣,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拍给特定对象的,有碰撞有共鸣,这种电影或许跳过特定的年龄段就不适合了。
刘杰(退休教师):1962年产生了22大电影明星,那就是当时的粉丝们评出来的。粉丝是现在网络流行起来的词语,以前叫影迷、戏迷,如果没有这些粉丝观众的支持,文艺作品早就“死”了。有粉丝应该是一个好现象。
而对于跨界做电影,我认为是可以提倡的,但在中国也容易出现“一窝蜂”的现象。我很赞同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如果粉丝对某位导演、作者、演员喜爱,那作为导演应该给大家提供更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姜广超(资深电影人):票房是存量和增量的结合
我一直不认同“粉丝电影”这个说法,如果真要这么叫,所有的进口影片都能称为粉丝电影了。《变形金刚》《哈里波特》上映时,大家也是蜂拥而至,最近《变形金刚4》的票房已经接近20亿了。我们也许只能说电影产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很多现状是传统电影从业者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但我们并不能说它不是一个好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追求的都是利益。
粉丝电影也罢,艺术电影也罢,最终决胜的还是内容。“粉丝电影”是为不同的观众群体设定的電影,相当于私人定制。电影除了粉丝的概念,还需要一个营销和基础的概念,包括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影响,是一个存量观众与增量观众的变化,而不是单一的“粉丝”,所以我不认同“粉丝”,只认同基础。
现阶段电影市场票房产出的变化是靠电影本身基础造成的,不管是影片还是某一个演员的基础,都将为观影人群提升增量部分。(存量是指已经养成观影习惯的人群,而通过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剩下的人群转化为观众,就属于增量部分。)郭敬明的成功是小说的成功,小说为他的电影积累了众多年轻观众群;《白鹿原》和《归来》题材的厚重,观众群体也大都偏向中老年人,这都是基础影响着变化;《塞尔号》《洛克王国》两部动画片,它们的基础是游戏,其中《塞尔号》还有自己的书籍;《京城81号》的成功也是它有基础,因为它讲的是北京朝内81号院的传说,知道这个地方的人都会去看这部电影。这是观众心态的变化。
做一部影片市场定位很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有好的基础、好的营销、好的发行,要注意与同档期、同类型电影错开上映,尽力凑成“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京城81号》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同档期中,《变形金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猛,《小时代》也跟它是不同类型不同档期。一个是大制作,一个是3D惊悚,另一个是基础性比较强的影片,这个时候三分天下,大家都有机会。
除了影片本身的基础,影响票房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营销能力。营销分为自发营销和口碑营销。一部影片无论大家怎样讨论,都会促使观众去看,去关注。比如我外甥前两天去看《分手大师》,我问他为什么去看,他说因为听到了对这部影片异样的声音,很好奇。一部影片无论好与坏,只要有话题,大家都会关注,这样就出现增量观众,宣传上就可以借势。
从发行角度讲,首先这要是一部能够看得下去的电影,要有卖点,其次是阵容,之后再分析它市场的覆盖面是什么样的,适合南方观众还是北方观众,在数据支撑下进行评估。《疯狂72小时》是刚刚下线的一部影片,里面的演员有很多粉丝,但他们的基础转化没那么强,都是粉丝,说明票房还有其他的环境影响。
基础有了,营销到位,发行落地,一部影片就成功了。通过营销把一部分观众转化为增量部分,再加上原有的存量观众,影片票房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