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危险游戏”
2014-04-29湘溪
湘溪
“犹如好莱坞大片《壮志凌云》中的场景,中国战机在距离美国侦察机仅30英尺的距离作出翻滚动作。”这是美国CNN、英国天空电视台等西方媒体8月23日披露的、发生在8月19日的一则“旧闻”,美国P8侦察机、中国歼-11战机、南海上空、“惊险拦截”……这些关键词的组合无疑十分抓人眼球。与以往相似,又是五角大楼首先宣称“中方做法非常危险”、是“令人深感担忧的挑衅”,等等。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指出,这次中国战斗机和美国侦察机险些在空中相撞的事件“再次将中美关系置于压力之下”。关键就在于:谁的错?美国方面反复强调的是中国战机“极为大胆”的空中动作“十分危险”,不少西方媒体也跟着炒作,但它们偏偏就“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实:无论是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还是这次的“险些撞机事件”,发生的地点都是距离中国海南岛不远的海域上空。2001年的“撞机事件”后,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曾就事件的本质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假如有一个人,每天总是在你家院子外面的公共道路上转悠,眼睛不停地往你家院子里面张望,虽然这个人并没有闯入你的私人空间,请问,你可以容忍这种窥视行为多长时间?
十多年过去了,美方从来没有吸取过该事件让中美关系一度进入严重困难时期的教训,仍然对华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抵近侦察。今年7月25日,美军参联会主席马伦在谈到6月29日中国空军两架苏-27歼击机拦截侵犯中方领空的美国U-2侦察机事件时毫不掩饰地声称:“中国想让我们停止侦察飞行。我们不会这么做,因为这种飞行非常重要。”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美国不顾中国抱怨其长期在中国海岸线附近进行空中侦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特别是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前,美国已经悄然采用新战术“遏制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包括使用新一代的P8侦察机,而这意味着对华侦察活动的加强。
可见,究竟是谁在别人“家门口”搞“危险游戏”!7月18日,在马航MH17航班出事后的第二天,一架美军RC-135侦察机在北欧“国际空域”对俄军实施侦察时,遭到俄罗斯雷达追踪和战斗机拦截,慌不择路的美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硬闯”瑞典领空躲避,引起瑞典方面的抗议和国际社会的关注。而这也已经是今年以来可能引发危机的第二起美俄军机对抗事件,据美国防部官员透露,4月23日,美军RC-135侦察机在鄂霍次克海对俄实施抵近侦察时,遭遇俄一架苏-27战斗机拦截,最近距离只有100英尺。
包括RC-135等在内的电子侦察机是美国最重要的侦察力量,也是美国用半个世纪打造的一只“魔耳”,几十年来一直出没在世界热点地区上空。当然,美国侦察机在别国领空附近“偷窥”时,也常被追赶,有时难免擦枪走火。除了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外,2003年3月初,美军一架RC-135侦察机在日本海上空“国际空域”对朝鲜实施侦察时,在朝鲜海岸线以东200多公里处被朝鲜两架米格-29战斗机和两架米格-23战斗机拦截,据五角大楼透露,双方飞机互相对峙近半个小时,“一度距离不到20米”,最终,这架号称正在“开展例行侦察任务”的美国间谍飞机被迫返回,一场风波才平息。
为什么美国甘冒风险一再搞抵近侦察的“危险游戏”?俄罗斯媒体认为,这是出于美国“对未来超级大国地位忧惧”的心理。冷战期间,美国抵近侦察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而随着苏联解体和中国崛起,美国飞机开始定期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飞行。俄罗斯朱可夫空天防御军事学院专家认为,美国之所以特别重视对中国的侦察飞行,甚至不惜冒激化两国关系之险,可能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军队整体实力增加,美国企图查明中国军队防空系统的发展变化,以便找到适当的应对方式。德国《青年世界报》也指出,中美间“危险动作”的增加,与美国三年多前制定的亚太政策有关。美国要将60%的海空力量投入到亚太地区,遏制中国崛起,以确保美国的霸权。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8月29日题为《美国应停止向中国大门口派遣侦察机》的文章指出,美国经常提到的理由是其侦察机“只是在行使飞行自由”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飞行自由”和“航行自由”必须限于和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