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学生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
2014-04-29曹秀萍
曹秀萍
中图分类号:G6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86-02
一、职高历史教育的困惑
就目前职高生源构成情况来看,相当部分学生是应试教育下生成的边缘产品,部分学生不仅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位居劣势,而且行为习惯的养成缺失,特别是公民礼仪观念淡薄。主要表现为:自私,做事先替自己打算,贪图小利;缺乏爱心,漠视他人的不幸,不乐意给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或者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不懂得尊重他人,随心所欲,一副“小混混”嘴脸;有的不孝敬父母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不讲诚信,制造借口骗取家长的钱到外面消遣,犯了错误又不勇于承认……凡此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学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及方法的不当是其重要原因。
作为公民教育重要平台的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对职高学生历史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着普高化的倾向、思路和情结,用精英教育的理念去实施大众化的教育。再加上职高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相对弱势,只能识记部分现成的结论,历史教育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行事做人,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自觉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历史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我们的历史要讲求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并重,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吸收,激发智慧,不断鞭策激励自我,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本身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功效,而其中在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尤为不能忽视,让其能受用终生,这是职高历史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二、职高历史教育的设计
(一)目标设置上
开展公民教育的“四维度”设计:一是个人维度,即促进和提高公民伦理的个人能力;二是社会维度,即强调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三是空间维度,即公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合理地解决民族、国家和世界问题的能力;四是时间维度,即公民能够把历史传统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解决当前面临的公民问题。
根据职业高中实际,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不贪多求全,实事求是设计职高历史教育开拓公民教育功能的策略并赋诸实践,开启思路,使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有章可寻,能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教案、学案等的借鉴,使公民教育真正为职高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
(二)层次设计上
1.个体公民意识教育的设计,如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内容、形式的教育,“头脑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宁静”就是好的人生状态的个人维度设计。2.社会公民意识教育的设计,如中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民主化意识的教育设计。3.国际公民意识教育的设计,如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正确的世界意识的教育设计,培养世界意识和全球眼光。
(三)方法设计上
1.观念转变。教师要从职高学生实际出发,不以系统传授知识为目的,实践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2.教材开掘。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增强民族自尊心的教育设计;学习中国近代史增强民族责任心的教育设计;学习中国现代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教育设计;学习世界史树立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世界意识的教育设计。3.教师教法。如情境创设法、以身作则原则、渗透法的设计等。4.学生学法。如增强自我意识的方法设计、主题探讨设计、多元思维拓宽学生创造性设计、角色扮演设计等。
(四)载体设计上
1.以教材拓展为载体。如以“公民”概念的寻根溯源为载体。2.以“即时史”、乡土史为载体。增强公民教育现实性。3.以历史纪念日、历史影视片赏析为载体。4.以评价为载体。用生动的历史细节,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教育,并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体现激励性原则、平等性原则。5.以试题为载体。以倡导制度创新、社会改革、民主共和、理性爱国、生态文明、社会保障、民族团结、和平与发展、建立有效政府、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设计试题以渗透、彰显公民教育观。
三、职高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
(一)于教师——致力观念转变
1.不一定追求系统的学科知识。长期以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金科玉律。但系统的知识是“学科领域”专家“加工”的产物,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对系统的理解多有出入,二是此种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个体认知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2.不一定固守严密的课堂设计。我们传统的课堂设计——教案是一张严密的施工图,在课堂教育中环环相扣,不科学的死板的预设严重制约了课堂的生成。教育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大胆尝试无教案教学,实现课堂探究化,预习学案化,作业自主化,让教学由“建筑学模式”走向“生物学模式”。
3.不必认为传授是历史教育的大法。传统教育认为“传”与“授”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无主体地位,只能是师云亦云。现代课堂教育观是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建构平台,学生的学习是自主能动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进入后现代化时代,多样化、个性化已成为主流价值观,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二)于学生——着力内在修养
1.儒雅。相当多职高学生浮躁气息浓,言谈举止间缺乏起码的内敛和涵养。作为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内涵和修养,对其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古时文人多注重儒雅的谈吐举止,摈弃粗俗低级的生活习惯。儒雅体现的是一种气质,是在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流露的一种基本素养。历史学习穿行于古今中外之间,燃亮着智慧之光,内化在思想之中。让学生思想融入历史,跨越古今,穿越时空,放眼中外,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做到心境如水,处事泰然。
2.大氣。部分职高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遇事又易急躁,难沉稳应对。学生应有进取精神,未来需要他们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莫畏首畏尾。大气不是过于表现也不是过于畏缩,而是心有宏伟目标坚定向前,虽历经磨难而无所畏惧。历史课程以其博大深厚的内涵,极强的教育启发性,在培养学生宏伟志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通过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崇高理想,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一颗沉稳之心。
3.大度。度是一种气量,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体现着与人为善,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利器。让学生拥有一颗宽容大度之心,是其以后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历史教师要高屋建瓴,有开阔的历史视野,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气度、气势,带领学生解读历史、感悟历史。历史是永恒的,处在一定阶段的人是短暂而渺小的,让学生真切地徜徉于历史的浩瀚海洋中,认识自身,不要为一时一事所累,要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气量,历史上成功人士哪个没有大度之心,容别人所不能容,方成大器。
(三)于课程——开发学科素材
1.即时的阐释。师生一起学习“法西斯”的概念时,教师作如下解读:纳粹分子有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你能说他没有知识吗?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一个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 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识本体,生成一个对人终极的关怀的恒久理念。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2.及时的解读。《论语 宪问》中有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之道涵盖了仁与礼,并且通过实践表现。仁者爱人,能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具有人格,拥有尊严,体现价值,整个社会也就能够出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美局面。这种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具有约束性的礼,更离不开潜移默化的德育涵养工夫。
3.礼仪的修习。如学习《礼记》中的日常礼仪规定:出必告,反必面;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感悟和模仿“访人”的礼节,进行角色的扮演: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不携一切动物上堂;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谈话应答必顾望;将上堂,声必扬;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饭及眠时不访客。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戚业国著.人文·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沃土〔M〕.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2]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亚夫著.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