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教学管理的几点想法
2014-04-29贾立锋
贾立锋
【摘 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指出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论述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管理;以学生为本
90后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成份,其特点与需求等直接关系到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方式及效果。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一味强调管理约束的定势评价,建立以学生特点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尊重个性,育人为本,突出领导与指导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灵活多样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科学方法是摆在每位大学教师面前的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
1、要求独立,但仍依赖父母和老师。告别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护和老师的约束,大学生进入了高等学府,在生活、学习以至于人生道路方面不得不自主地做出选择,这有助于强化独立意识。
2、喜欢交往,但缺乏相应的技巧。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关心、支持、帮助、友情,并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他们渴望与人进行心灵交流,既渴望了解他人又渴望被他人理解。然而,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青年期特有的自我心理存在,有的大学生就画地为牢,自己既不冲破“牢笼”,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3、追求时尚,但鉴别能力不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东西知之不多,因而受旧事物的影响比较少,几乎没有什么陈规陋习,也不保守。他们目光敏锐,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且行为果断。但毕竟还缺乏生活经验,阅历也浅。当站在人生第二十级台阶上的时候,难以看到更远的“风景”,因而思想显得比较单纯。
4、期望值高,但实际能力欠强。在跨入大学校门前,绝大多数学生是家中的“太阳”,老师的“宠儿”,学校的“宝贝”(尤其是考进名校的学生),各方面的赞扬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导致自我高期望。于是怀着“骄子”的心态步入大学校门,并为自己描绘了锦绣前程。当各路高手云集一地时,其差异便立即显现出来,有的大学生进校不久就有挫折感,不再像以往那么自信了。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發点和归宿。
一、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改变。譬如: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
(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就被凸显出来了,“以人为本”顺理成章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种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一群生理已成熟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一群还未自立、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更为重要和必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活动,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要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学风建设,因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否就业等切身利益。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把就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尊互敬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德育是主体教育思想在德育领域中的具体化,是指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它要求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个体道德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说,我们学院经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知识抢答赛、篮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坚持师生平等,要坚持双向互动性原则,克服管理者独占性和霸权性倾向。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感到自己是接受教育。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饿不合理性在于它所主张的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对学生实施“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的主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关怀。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