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思考
2014-04-29铉志伟
铉志伟
摘要: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科学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初中物理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兴趣的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88-01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需要对外界事物与外部世界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需要是渴望,强烈的欲望往往取决于兴趣程度是否浓厚。只要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需求,这将会有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完成学习目标的心理驱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代化技术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因此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引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凭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海量的信息资源、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受到众多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与现代化社会的同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强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物理现象和本质,提高了物理学习的效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改善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逐渐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
1初中物理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兴趣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用多媒体创设启发思维的教学情景、演示物理实验、动态模拟。
1.1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启发思维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是教学设计中的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动力系统和认知系统迅速地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个内容时,可以引入问题“为什么船可以在海上航行呢?為什么石块落入水中会沉下去呢?”,并配置更多的动画视频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例子贴近生活,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要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边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的思维向浮力的知识点上引导,这样让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1.2利用多媒体演示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是让学生认识并学习物理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有的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是无法直接演示的。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把这些实验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认为这种物理现象就发生在眼前,既直观又准确,甚至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实验中发生的变化缓慢地播放出来,可以更清楚地让学生看见这种物理现象,便于他们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继续探求真理的兴趣。
1.3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模拟
多媒体是静态的事物,但是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是动态的。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尤其是在力学的学习中,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动态地模拟运动轨迹,将运动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可变的色彩和速度都可以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兴趣,成功地化解了传统教学中静态课本、板书的枯燥无味带来的低效率效果。同时,多媒体技术下的动态模拟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扩散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总结
多媒体教学工具,运用生动的画面来显示静态的理论知识,借用悠扬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用生动的方式阐述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学科,从某个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证明物理学“运动”和“变化”的特点。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很大程度弥补了方式单一、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不足之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可以使抽象的物理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场景模拟展现,使学生在各种现象的模拟世界中得以直观接触,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很大帮助,借此提高教学效率。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三中,内蒙古喀喇沁旗024400)
参考文献:
[1]李新文.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姚凤薇.物理学习兴趣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3.
[3]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桂容,陈义成,程正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