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4-29李忠兰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想象创新能力意识

李忠兰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競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激发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驱力。有了兴趣,才会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学情境,才可以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才可以积极思考、踊跃的发言,才可以发展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教学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理解问题有帮助,而又有趣的内容,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时地通过设疑,以疑激疑,以疑解疑,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我在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之前,先问学生:“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可先去观察些什么事物呢?”学生对小河、花、小草、小树等的变化都进行了一一列举,此时,我带领大家进入寻找春天的情境中。今天,我们来寻找春天,大家要睁大你们敏锐的眼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你喜欢的事物,能够反映春天气息的事物,比如,寻找春天的色彩,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都很兴奋,一个个睁大自己好奇的眼睛,努力地捕捉着春天的每一个信息。就春的色彩这一话题,有的同学说,春风是蓝色的,它使天空变得湛蓝;有的同学说,春风是绿色的,它吹绿了柳枝和小草;有的同学说,春风是五彩缤纷的,它使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尽显婀娜风姿……这样的激趣学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诱发想象,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的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质疑: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人的对话课文没有写出来,大家想一想,他们各自都会说些什么?其中一位同学通过自己的想象,生动地把两人可能说的话完整地说了出来。这位同学的发言刚一结束,全班同学个个畅所欲言,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再如: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漓江地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这段话在脑海里幻化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既理解了课文,又发展了想象力。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此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把有效的争论引进课堂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论,是创造力发展的必备要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会有差异,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论。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和撞击中迸发出来的,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牵动整堂课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营造一种使学生跃跃欲试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和独立探究的精神,学生有争论才会独立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如在教学《詹天佑》中“开凿隧道”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叫“两端同时凿进法”,什么叫“中部凿井法”,并让学生试着画出简单示意图,接着鼓励学生:除这两种方法外,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开凿方法呢?同学们马上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评议时,各抒已见,讨论十分激烈,尽管经过大家反复的推敲后认为可行的方法不多,但在争论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詹天佑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小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多方面做出评价,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五、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课内外结合,使课堂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这三个步骤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样的课前搜集,课中练习,学生便有了表现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结束了,但学习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更多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山水花木、生活中的人和事等都是写作的题材。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培养起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猜你喜欢

想象创新能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的想象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