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络资源设计英语听说课的案例研究
2014-04-29鲁蓉蓉
鲁蓉蓉
【摘要】在信息时代,网络提供了英语学习的丰富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听说课的课程内容以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归纳,本文提供了利用VOA特别英语节目设计听说课的案例。本文用图式理论解释了教师设计的原则,展示了设计的实例。为丰富视听说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案例。
【关键词】网络资源 视听说 教学设计 图式理论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09-03
一、背景
英语听说能力是英语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听是语言从声音渠道的输入,说是语言从声音渠道的输出。语言和信息在输入和输出中进行着传递。有研究指出:当一个人与外界交流时,书面表达占9%,阅读理解约占16%,口语表达约占30%,而听力理解约占45%。(徐强,2009)可见听和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都会关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对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方式多为做模拟测试题,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独立的听力课,也没有相应的听力教材。由于各种原因,中考和高考并没有把学生说英语的能力纳入考试和评价的内容,根据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原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听说历来重视,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本文根据公开课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案例。通过研究公开课开课教师的教案,PPT和反复观看上课的录像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听力课的几种教学设计方式。
二、听说课的教学设计实际案例
听力理解是听者把接收到的语音符号“破译”为语义的过程。语速太快,学生的破译语义的过程跟不上速度,学生在理解上就受到影响(葛文山、朱俊爽, 2002)。所以选择具有合适语速的语言材料非常重要。
听力材料内容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同样重要。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有助于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 认为学习者若持有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小,获得的输入就多(转引自 陶家忠,2006)。
1.选择材料
听力材料的实际上课年级是初二下学期的学生,所以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
这次的选材是网上的VOA 特别英语节目中的Music would not be the same without the guitar.文章是关于吉他的历史沿革以及一些把吉他用于音乐中的音乐家,去结尾后共795词,音频材料去掉音乐约8分钟。篇章虽然偏长,但新的单词不算太多,而且听力内容中有一些音乐欣赏的片段,适合做听力课。本段语料既可以训练学生理解英语听力材料、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亦可以是一堂音乐欣赏课,熏陶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的一段语料用作听说课的材料,使得英语课在真实的听力任务中进行,并能够对听力话题进行一定的语言输出,即说的延伸和拓展。
2.处理材料
宋晓平、张有德(2005)认为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 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彭尔佳(2008)认为教师作为教材运用的主体,其自身经历、能力发展水平、教学态度和信念,以及个性、风格、教学习惯和职业进取心等,都是其丰富特点的组成部分,會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在运用教材时,通常要关注并考虑学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
这是一堂同课异构课,共6位教师上同一材料的课。有三位教师基本上设计成了听力课;两位教师基本上设计成了阅读课但设计了语言输出的内容;一位教师设计成了活动课,既有听的内容和语言输出的内容,也有阅读的内容。
在三位设计成听力课的教师中,第一位教师基本上用了全部的材料,整个材料听完了一遍并设计了各种任务检查学生的理解。第二位教师把材料删减成了354词,并对材料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处理。第三位教师把材料删减成了338词,材料的处理方式又有不同的风格。
在此,笔者想着重展现几位教师在听力方面的尝试和在语言输出(说)的方面的尝试。
3.“听”的教学设计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该过程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背景知识、听力策略等要素的协调配合(腾延江,2004)。
听力理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自下而上”听法,一是“自上而下”听法。所谓“自下而上”听法,是指把听力材料当作语料意思的信息源来听。听者循序渐进地在构成语料的声音、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各个层面,对听到的有关语料进行分析,直至把意思弄懂。“自下而上”的听法的基础是听者的词汇和语法能力(转引自吕艳萍等,2004) 。
所谓“自上而下”听法,是指听者调动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听语料的意思。背景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听者对于所听话题的先前知识,可以是情景或语境知识,也可以是藏于听者长期记忆中关于事物整体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纲要图”(转引自吕艳萍等,2004 )。“自上而下”的听要基于听者原来的背景知识储备,着重在于从整体到局部的把握。
三位老师对听力的训练也基本可以概括成“自下而上”听法和“自上而下”听法。
1)“自下而上”听
“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在词汇、句法、语义层面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精加工”和“微处理”(葛文山、朱俊爽, 2002)。
“自下而上”听是通过处理片段或细节,以获得对信息的理解的一种听力授课方式。几位教师对“自下而上”的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分段理解,设置各种任务,检查学生理解
这位老师把听力内容截成45秒到3分钟不等的音频材料,并在听后给不同的材料设置了不同的任务,如: 听后填表格;听音判断;听音配对;听后回答问题;听音欣赏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检查活动方式,有助于维持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因为听力材料本身相对比较长,分段听可以降低难度,而且每段有相对独立的主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
(2)运用图式理论,创设语言、内容图式促进理解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安德森(Anderson),鲁姆哈特(Rumehart)和加内尔((Careel)等人认为:“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听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信息丰富到听者知识库中的过程(陶家忠,2006)。
就听力理解而言,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于主题和社会文化知识相关的背景信息;修辞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转引自 罗钱军,2005)。
a.构建语言图式,扫清词汇障碍
有教师让学生听了43秒的描述关于吉他在各种音乐中的使用,让学生辨认提及的音乐,包括traditional Spanish folk music(Flamenco)、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American blues music、rock and roll music等。老师把这些音乐形式写在黑板上,在词汇上唤起学生在大脑中的库存,并为接下来的课做好准备,这是一种构建词汇图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b.激活内容图式,增加新旧知识联系
腾延江(2004)认为在听力中应增加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听力理解水平就越高。
几位教师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先前的内容图式,并引导到新的内容。
A教师用文中的音乐暖身,直接进入音乐主题,意在激活学生脑中的内容图式。她先给学生听了六段7秒至20秒不等的音乐,让学生辨认乐器,乐器中当然包括吉他,也介绍了各种音乐风格,包括classical music、jazz、blues、country music、rock and roll music等在内容上给学生预设和导入。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慢慢进入情境。各种风格的音乐都写上黑板,让学生既对几种音乐风格熟悉,也能在需要使用这些单词的时候通过黑板的提示能够用上。
B 老师在正式进入听力之前也进行了内容图式的处理。 通过一个音乐录像片段让学生把guitarist, song 和style 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联系方式和目标段落内容相关。
C老师在进入听力之前也运用了处理内容图式的方式。教师通过问学生几个问题, 如:What musical instrument can you play?“How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do you know?” “Do you know any famous singers for these kinds of music?”
就像头脑风暴,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图式,让学生对要听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采用“自下而上”方式的教师在对细节进行处理了以后,学生在多方面尤其是词汇和内容上有了一定的储备以后再用各种方式对听力材料进行处理,如分段听、分主题听、给各种任务听等。“自下而上”方式强调先处理细节,扫清障碍再看整體信息。
2)“自上而下”听
“自上而下”的方法是听者运用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对听力材料进行“宏观”处理,其主要的理解活动为:预测、推理、验证、修改等(葛文山、朱俊爽, 2002)。
其中有一位老师采用了整节课“自上而下”听的结构, 由整体及部分、由粗及细处理了听力的内容。本位教师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从头至尾听一遍,让学生抓主要意思。
教师在告诉学生要听VOA Special English 的节目后, 让学生心中有个预测,即他们将要听来自VOA Special English节目里的内容了,然后给了学生一些非常框架性的问题,如:What is the musical instrument used for? How many kinds of music do you hear? What are they?
这些问题也能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听,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上。教师为了降低难度,提供给学生信息树,让学生通过填信息树来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如下所示:
教师让学生从头至尾听一遍,让学生抓主要信息,再通过信息树的帮助,理清整个听力材料的框架。一遍听下来,学生基本上能把信息树上的五个空格填出来,说明材料难度没有大大超出学生的水平。
第二步:再听关键段落,让学生了解更多信息。
第一部分的信息树是给出了音乐风格,第二次听就加上了音乐家,使用的吉他,音乐风格,代表作等。引导学生由粗及细,由整体到局部了解和理解英语语料里所包含的信息。如:
这一遍听下来,大多数学生能填出大部分内容。学生互相帮助,基本完成整张表。
第三步: 再听一遍,让学生填入关键单词和词组。
教师给出了整篇文章,挖掉了一些关键的单词和词组。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把这些关键的结构填入到正确的空格里。这一步对学生听细节的能力要求又进了一步。
这种“自上而下”听的设计理念是非常不错的,可惜在操作起来气氛有点沉闷。如果有些调节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就会更理想。这位教师的“自上而下”的听力课设计法有点类似于帮学生构建一个修辞图式,也就是通过图表等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一定的梳理,让学生对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学习者要想获得较好的听力,必须同时并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至于何时偏重于哪种听法,要看学习者对所听话题的熟悉程度和听的目的(吕艳萍等,2004)。
4.“说”的教学设计
几位教师在语言输出(说)的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
1)边听边说
(1)听出“结构”,用“结构”说
有的教师在前面听的时候就为后面学生的“说”做了铺垫。如一位老师让学生听了两遍一段结构相对较好的段落,并把那些要让学生用的结构覆盖住,学生听了以后填出了这些结构。这些结构在学生记忆中被强化了。如: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would not be the same without a guitar. The traditional Spanish folk music called Flamenco could not exist without a guitar. The sound of American blues music would not be the same without the sad cry of the guitar. And rock and roll music would almost be impossible without this instrument.
下划线部分是学生填入的结构,也是一些平行结构,要求学生在说的时候仿制使用。
(2)给出“结构”, 用“结构”回答问题
有教师在课堂中间介绍音乐风格、音乐家、和代表作时就训练使用了…w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谈论听力语料中的音乐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用这个结构进行了训练。在上课中,边听边训练输出。又如:在听完一段之后,需要就音乐风格、音乐家、使用的吉他和代表作之间连线检查细节理解时,就使用了The great (…) guitarist …played his guitar on his famous recording of …这个结构。在检查学生听力理解的同时也在架构输出。
(3)听后整合“结构”, 用“结构”讨论
在听完了一段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用所给结构谈论前面提到过的音乐家,结构是:
…is very good with…; No other…is as…as…; He has a… influence on…; …would (not) be…without…;…is measured against…
这个结构是教师从不同的段落中梳理出来的,教师在学生听后把结构整合在一起,然后要求用这些结构谈论听力里提到的音乐家。既是内容复习,也是结构操练。
2)听为铺垫,最后产出
也有教师在前面让学生听的时候不断铺垫,最后帮助学生产出“说”的内容。
(1)小组活动形式的音乐节目。
教师要求学生小组活动,最后形成一个音乐节目。教师给了具体的要求:a.选一个你感兴趣或你熟悉的乐器;b.阐述它(乐器)的重要性;c.介绍这个乐器。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架是:Probably no other…is as…as…;…for almost every kind of music…; …would not be the same without… ;…could not exist without… ; …would almost be impossible without…
(2)对话形式的音乐节目。
教师要求模仿VOA的形式,一男一女在学校广播台“Music in Voice of ENTEL ”介绍音乐。给出了对话形式的结构:
A: Im …
B: Im… with MUSIC in Voice of ENTEL. Today well talk about …. What do you think is an important musical instrument?
A: …
B: …
(Probably no other … is as … around the world as …
… would not be the same without …
… would almost be impossible without …
… has always been important to …
…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 )
A: Im …
B: And Im…Join us next week for another Music in Voice of ENTEL.
(3)一人对多人形式的采访。
教师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设计了一档音乐节目:Today on Face to Face, weve invited four popular guitarists. They are… . Welcome to our show. 让语料中的四个不同风格的音乐家接受采访,谈论自己的音乐风格,以及代表作等。
教师的各种设计可谓构思巧妙,精彩纷呈,和片段内容非常相关又有所拓展。
三、结束语
總之,教师对听力片段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处理,教师在听后输出设计无论是边听边说还是听后总说还得看听力材料适合怎么处理及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基础。
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英语的资源,但如何选取合适的资源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情况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还有赖于教师的功力。选择好了教学内容后,还需根据教学内容的选取最合适的传递方式,这也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是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对于教师各方面素养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这样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具有正面作用的。
关于听说课该上什么和怎么上,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归纳的只是有限的几个课例而已。希望能抛砖引玉,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有更多的科学又有创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出现。
参考文献:
[1]葛文山, 朱俊爽. 2002. 英语听力理解及其策略训练. [J].中学外语教与学, (8): 13-17
[2]吕艳萍,史旭升.2004. 理查兹论英语听力教学材料的设计. [J]. 外语电化教学,(2):1-4
[3]彭尔佳.2008. 教师运用教材的影响因素研究——以D校数学教研组为例. [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宋晓平,张有德.2005.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观反思——兼谈教学方法的选择. [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1): 69-73
[5]陶家忠. 2006. 有效的中学英语听力理解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滕延江.2004.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与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4):28-31
[7]徐强. 2009. 关于高考上海卷英语听力测试的几点思考.[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63-66
[8]罗钱军. 2005. 应用图式理论,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 [J].外语电化教学, (8):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