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知识要点,把握 “区位”原理
2014-04-29田新华
田新华
摘 要:区位类题目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与形成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 区位分析类试题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有关区位分析、理解与应用仍将是今后高考地理的考察重点。本文着重从抓住主干、重视方法和知识迁移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准确、高效地做好区位知识的专题复习,希望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面对设问角度灵活、情景设置新颖的各类试题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区位 知识体系 分析方法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3-03
地理高考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块: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并且与数学、物理联系较多(如球面距离、线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区域地理的内容又太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再加上我们浙江省初中没有开设地理课,有许多学生是高中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地理,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识记许多区域特征,识记起来难度较大,有许多人把区域地理称之为地理学科试题的“瓶颈”,可见其难度的大小;人文地理的难度应该是最小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点少且条理性强,比较容易把握。
区位分析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这些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区位问题的考核能有效地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我发现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题中的信息及已有的信息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下面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见下表)
对于这个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区位因素,学生一定要下工夫把它记住, 这是我们做题的基础,知道了最基本的区位因素,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有可能答对题,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其它诸如“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分析涉及较少。由此可见,我们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时,一定要全面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了解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
(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
例1:〔2012年课标全国卷,37题第(3)小题〕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
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2)影响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例2:〔2013年浙江文综,36题第(1)小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某类主导区位的选择;
例3:〔2010年全国文综‖〕 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例4:〔2012年浙江湖州联考〕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回答问题。
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制糖工业
B、普通服装
C、钢铁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例5:〔2011年全国文综,36题第(4)小题,14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例6:〔2012年全国文综,36题第(3)小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说明该区域棉花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2、針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
(1)全面性: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只抓重点,要全面把握基本知识。既要关注到自然因素,也要把握好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例如: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省”之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矿、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如: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武汉市。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武汉市与十堰对比,从地形、交通、原料、政治、科技、市场等角度来表述武汉市的区位优势。
(2)主导性:我们知道了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评价,但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例如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
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热量
云贵高原的梯田农业——地形
再例如:德国鲁尔区主导因素是煤炭;美国“硅谷”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等。
注意:在回答区位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因素,主导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采分点。
(3)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如:简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参考答案:省内煤炭资源枯竭,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发展,工业发展有了很大机遇。
分析: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中有部分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主要是交通、科技、政策、旅游、信息通信网络等。例如扬州和济宁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和京沪铁路的修建而衰落;深圳由于政策因素而崛起。
(4)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一区位都会存在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下雪量大,使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冬季气温低,冻死很多害虫。不利因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受到寒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三、学会知识迁移,注意答题技巧
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区位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大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是解题的基础。若是工业区位的分析,应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加以认真提取与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例如:
左表是三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最适宜发展的指向型工业是
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根据乙的区位特点,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汽车工业 B.生物制药 C.钢铁工业 D.纺织工业
3、影响丙地高科技工业发展最不利的区位因素可能是
A.劳动力素质低 B.原材料缺乏 C.距市场远 D.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1)A (2)B (3)A
简析:第一小题就要根据题中信息来判断,表中表明甲地发展工业的三要素中原料的优势最为突出,应该选择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小题要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来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乙地最突出的优势是市场区位,且对原料、工资的需求不多,再根据已有知识,生物制药对市场的要求较高,对原料及工资的要求不多;第三小题根据已有知识,高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即可选出答案。
2、主次清楚,条理分明;具体规范,表达到位
答题时尽量回答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一个问题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在分析问题时,切忌一条道走到黑,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
分析到一个具体的区位发展条件,原则上不要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具体一些,要具体的是哪些因素,比如要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就是要具體到五大湖的水运、密西西比河的水运及大西洋的水运等方面。也就是说,在确定知识点无误的情况下,尽量详细、完整,并且要做到逻辑严密,前后没有自相矛盾的现象。如果实在没有把握,亦可适当模糊处理。
古语云:“受人以鱼,三餐之需;受人以渔,终生受用。”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人师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