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视野下的教育问题探究
2014-04-29高曦
高曦
【摘 要】在学校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已不仅仅作为一个教育场所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存在着。本文以社会学的眼光——文化,这一教育研究的独特视野来看待分析学校及其教育问题,其中重点探讨学校如何影响教育公平。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公平;社会学
一、学校文化是教育研究的一种视野
1.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是人所编制出来的一个意义之网。
学校文化界定为‘因学校这一特殊场域的限定而体现出特殊意涵的教育现象。
2.学校文化作为研究视角
“以学校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教育活动,学校文化成为“看教育问题的一双眼睛”,即以学校文化为视野去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的种种细枝末节,将关注焦点落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及权力的运作问题上。
二、对几种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师生之间的阵地战
(1)表現:学生冷眼观老师、直言戏弄老师、直接与老师对抗——师生对垒
(2)原因分析
教师所具有的相比于学生的权威地位是制度赋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就真的能够享有这样的权威,对于制度赋予的权威地位本身,学生无力也无意去撼动,但他们常常通过一种无声的方式,在一旁默默审视着教师的言行,在与师生相互“看”与“被看”的活动中转换着权力的格局,实施着对教师权力的不动声色的解构。
当学生试图去对抗教师的统治时本质上想反抗的只是教师所代表的社会规则,学生所对抗的教师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仅仅成为制度的傀儡。在师生之间用语言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中,教师常常只是学生用以发泄对体制不满的”替罪羊“。
2.讨厌校服的学生
学生对校服有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渴望穿上日本式的漂亮校服,让自己‘显得特高级“,另一方面,有对国内生产的抹杀个性的“难看校服十分反感,想尽各种办法对校服进行改造。可见,学生并不反对”校服“这样一种服装的形式,而是对用服装作为手段来对其进行身体约束。
服装代表一种教育的权力符号,通过“接受由学校为自己选定的服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学习的是一种被安排被摆布的姿态,面对教育的控制,他们不得不先交出自己的身体,然后再进一步不知不觉交出自己的灵魂。
3.关于问题少年
(1)问题少年如何形成的
问题少年“首先是一群受害者,而不是社会的敌人,他们对于社会的种种敌意恰是社会对他们的伤害所造成的。
(2)对问题少年如何教育
首先,爱学生,建立好师生关系。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爰他们,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自傲,对老师持对立的情绪,对同学有不满的态度,他们疏远了集体,表现出孤傲。因此对他们,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其次,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每个人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赖,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热情向上的青少年尤其如此。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却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信任和尊重。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他人都存在戒备心理,不愿向他人倾诉。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会感到老师尊重他,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他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再次,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对学生忌讽刺,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当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促使他们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
三、学校影响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
1.教育公平类型
教育公平可具体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
2.学校对教育公平的作用分析
“公平竞争“是被全人类认可的基本原则。让所有的人接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成为大众社会之中实践”公平竞争“原则的一个重要举措。教育活动一直以“公平”为追求,但教育的公平是否真正存在?
(1)对教育公平的分析
作为起点公平的入学机会均等一直是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
相比之下,起点公平是一种显性的公平,过程公平则因过程中的多变性与复杂性而不易察觉,结果公平因竞争机制的淘汰目的则更易与个人的能力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难以辨别,所以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是一种隐性的公平。
只要竞争的淘汰机制不改变,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将成为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幻想。而当竞争的机制被霸权所利用,成为实现特殊阶层特殊利益的手段,那么,起点公平则很容易成为用以掩盖过程与结果不平等的意识形态面具。
大众很容易被机会均等的表象所迷惑,并心甘情愿的接受不平等权力的筛选,被淘汰者则因表面的公平竞争原则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不利地位,并把自己被淘汰的原因理所当然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低下。
(2)伊里奇的教育机会均等观点
伊里奇,著名的反学校批评家,他所著的《非学校化社会》对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教育领域有着爆炸性的影响。他认为,“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人中了学校的圈套,即是说,学校教育之后果,使得他们在比自己收到更好的学校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
强迫的学校教育和平等教育的目标相抵触。平等的教育机会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可行性教育的目标。但是把平等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就好比把拯救和教堂弄混一样”。
伊里奇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质量,而在于他对教育机构自以为是的确定性提出挑战和机遇打击的效果。他既不是反学校也不是反机构的,他只不过是敏锐地意识到那些创造物限制了跨越门槛将友谊之手伸向其他的可能性。他最关心的是扩展和培养产生于友谊的爱。
(3)学校与教育不平等的关系
上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上学有助于改变个人先天条件的差异,从而弱化并消除社会不平等。因此,争取“入学机会均等”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但在这样的观念中,一个根本的错误在于把“受教育”等同于“进学校上学”,把受教育权等同于入学权。这实际上曲解了教育公平的意涵。
学校使教育活动与其他生产劳动相分离即学校垄断了知识传授的途径。通过垄断知识的传授实质是掌握了某种权利。学校因此成为实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机构。把教育局限于学校之中是导致教育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龟兔赛跑,这则故事让大多数中国孩子接受了乌龟的弱者地位以及不平等的竞争关系。他们仅仅被告知:“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种竞争不平等!”我们看到,大多数孩子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迷惑下心甘情愿的接受着不平等的竞争体系。对于自己的不幸失败,他们归结于自己的无能或不够努力,但却从不会怀疑学校所制造的竞争本身是否合理。而事实上,正与故事中隐藏的真想一样,学校的竞争体系就是一个让乌龟与兔子进行比赛的不平等关系。
当学校成为一种对不利人群的变相淘汰机制时,考试制度所塑造的表面公平的竞争假象实质则是让大多数不利人却充当了社会筛选的殉葬品。这也就是“乌龟”们命运的悲剧性所在。
四、结语
我不知道我们的学校文化在寻找真我的思想之路上還需要走多久?这条路又将如何的走下去?但对于现实生活本身,许多时候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否真的别无选择,不能选择?!只能去承受,而不是抵抗。
舒曼在《个体社会化》一书中说:“人类既非美欧理性,也没有受到欺骗,但是无论他们多么勤奋地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都几乎不会发现策略来帮助他们改变游戏规则,以便对自己有利。”在无法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接受就是最好的选择。学校对学生的控制既是对学生的束缚也是对学生的保护,但是需要遵循一个度,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周宗伟.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斌贤.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M].任钟印,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