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历史,直面暴力,直面现实
2014-04-29郝伟栋
郝伟栋
【摘 要】阿乙是“中间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下文坛的一位实力派作家。阅读其代表作《先知》,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相类之处,细细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阿乙创作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阿乙;《先知》;鲁迅;《狂人日记》
《代表作·中间代》中有这样一个颇可玩味的问题:《先知》以“中间代”代表作被选入其中,但作者阿乙却是唯一一位的参与本书图书策划出版(特约监制)的入选作家。
因而,阿乙将《先知》而非其他作品选入作品集,无疑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作品的肯定。而阅读中,我们发现《先知》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文体选择到反讽手法,从主人公形象到作者的表达姿态,都具有极强的相似性,相互比较中可以一窥阿乙写作的特点和不足:
一、内容上,相似的主人公形象与命运
两篇小说中,最直接而显现的相似之处就是主人公的形象和命运:同样作为世界的“异端”、“疯子”而存在(一个察觉了封建礼教的朽坏,一个看到了当代社会的无聊与荒谬),同样被世界所误解歧视,同样都走向了最终的堕落(“死去”和“治好”)。
二人的命运,正印衬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鲜明的观点“不是堕落(“先知”的死去),就是回来(“狂人”的治愈)”:先验的觉醒者绝不会有完满的结局,不是玉石俱焚的毁灭就一定是对世界的妥协。
二、艺术风格上,相类的艺术手法和文体选择
两个小说的文本结构同样是小序加正文,并且主体部分则使用了两种类似的文体:书信和日记。二者都是“私语言说”的典型代表,容易给人一种代入感,让人相信叙述的真实性。
这与小序产生了一种“可靠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间的反讽张力:小序中的叙述者本应是文本的可靠叙述者,但它却“先入为主”的将正文放置在了“荒谬”、“疯言疯语”的一端。
“狂人”、“先知”在日记和书信的自我袒露和陈述则让人怀疑小序的叙述者的可靠性,日记叙述者未必真的就是“狂人”。相似的文本结构中,小序的介绍和正文間不能弥合的叙事分裂,是两个文本具有了相似的反讽效果和艺术张力。
三、对生活样态的深沉思考和冷峻表达
《狂人日记》控诉着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先知》则指向了现代世界的空虚荒谬,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代背景却同样表达着同样的深沉历史使命感,二人都拒绝宏大叙事的表说方式,以最平凡的人表达着对时代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思考。
与此同时,因为有着对社会、对底层最真实切身的感受,所以二人都具备了“一种特殊而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写作当下中国故事的能力”、一种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但这种热忱的思考并没有使他们走向巴金式的“我控诉”,并未使“文本成为作者的奴隶”、二人热忱但不激越,因而表达也都冷峻但不冷漠,也就使得两人的作品都能够以精彩的真实的小人物的故事,迅捷有力地切入人性幽暗的皱褶深处,直面现实的困境与绝望、感伤和忧郁。
但显然,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在同样是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对生活样态的思考,但阿乙和鲁迅所表达的内容显然是不同的,同时也冲淡了阿乙小说的艺术张力:
鲁迅所面对的时代任务是启蒙,是对国民性的批判,但在由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金刚怒目”式的批判与对现代人格的解放是唯一的实现途径,因而狂人具有时代的共鸣感,“反其道而行之”的对“狂人”的反讽,无疑能激起整个时代的心理觉醒,因而《狂人日记》的反讽意味和具体指向极鲜明;但阿乙的《先知》不同,他站在了当代这样一个权威瓦解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的统一指向被消解,对于价值的思考开始从外在社会意义转向人的内心,文化逐渐走向驳杂和多元,哲学对人生的解释开始变得多样和复杂,人们的目标和心理也变得复杂和迥异,因而,阿乙同样表达着“当下”社会现实的荒谬、困境和绝望,但无法拥有鲁迅那种时代语境下的共鸣感,这不仅体现在读者的接受上,同样体现在文本中小序与正文做构成的张力结构上,二者都有反讽,但显然《先知》中叙述者与主人公的立场差异及其所造成的震撼程度远小于《狂人日记》。
此外,阿乙创作的另一不成熟之处,在与鲁迅的比较中体现的尤其明显:
缺乏一篇优秀小说所应该具备的持久的回味。阿乙的故事是冰冷阴郁,但缺乏忧郁之外的味道,这一方面不仅源于小说反讽张力的不足,同样与作家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江西瑞昌基层警官艾国柱的生活,给了阿乙直击现实的能力,派出所和组织部的经历让他拥有了独特的精神资源以及特殊的观察世事的角度,但这样的工作经历同时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无聊和精神的空虚,解构了他精神世界的一切依附。
阿乙希望自己的作品“把所有底线都抛出来”,让人有从极冷的冬天走到一个温暖的春天的感觉,觉得春天很温暖。但实际上他的作品缺少的恰恰是春天的温暖、鲁迅那种“救救孩子”式的希望和憧憬,小说成了冷漠的传播者,由小说主人公在瓦解了世界以后却没有价值上的补救,文本变得深刻而怅惘,小说成了一种没有价值皈依的“扮酷”。
这也许是以现代视角对解构了意义的后现代文本的非议,以中国现代文学最高峰对于一位年轻作家的苛责。但无论如何,阿乙的作品显然还有提高的空间,敢于直面历史、直面暴力、直面现实,同样使他成为了70后作家中的扛鼎人物。
【参考文献】
[1]郑超.被切割的生死欲望 阿乙的生死爱欲模式[J].上海文化,2013(5).
[2]李振.小说世界中的野心家——阿乙论[J].南方文坛,2012(6).
[3]刘汀.暗恋与逃亡——阿乙和他的文学世界[N].文艺报,20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