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一些技巧
2014-04-29顾发德
顾发德
“生物”这门课在初中阶段,由于不是中考考试科目,故不能受到重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被重视的现实情况下,面向全体中学生,使他们学好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学会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获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
一、突出课堂导入,提高學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每一节课来讲,开头一定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内容。比如:在讲到“光合作用”一节时,可以“为什么‘红花还需绿叶衬?”来引入;在讲到“水分代谢”一节时,可以“为什么‘大树底下 好乘凉?”来开头;与“矿质代谢”有关的谚语,“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等。以上这些都是有关习语、谚语的应用,另外也可以在进入新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的故事。譬如:讲“生物的进化”时,可以先讲讲圣经中的上帝造人,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等故事。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可以 “揠苗助长”的故事引入等等。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突出穿插联系,提高学用水平
一般来讲,学生对生活中的事都比较感兴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首先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再者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可利用刚学到的东西解释一些疑问。譬如:在讲了细胞衰老的特征之后,可以提问“为什么老年人一般皮肤干燥,而且面部、手背常出现老年斑?为什么老年人一般对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差?”。讲到“光合作用的合理利用” 时,可提问“为什么栽种农作物时,要讲究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在讲到“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蒸腾作用”,可提出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时要带泥?为什么刚被移栽时会出现萎蔫?等等。
五、突出科学热点,扩大学生视野
生物学科的发展,是21 世纪科技发展的主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获得最新的信息会变得很容易,而且学生对此也会很感兴趣。比如“试管婴儿”的诞生,“人体基因组计划”等等。具体一点比如学习细胞全能性时,可讲讲“克隆羊”的产生;在学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就可以给学生讲讲“亲子鉴定”。讲讲这些内容,让学生熟悉当今世界生物学的新成就,了解未来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生物学是很重要的,强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突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验才能对有些知识更明确地认识、理解。也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实验,不仅课本上要求的实验,还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去做,去验证。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牢靠掌握,而且能够熟练应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