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适应理论下称谓语与社会距离关联性
2014-04-29李雪梅李姝婷
李雪梅 李姝婷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其中人物众多,称谓语亦非常丰富,这些称谓语与社会距离有着密切关联。本文是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的称谓语进行拉网式搜集,并在言语适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类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言语适应理论;社会距离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2
有了语言就有了称谓语,所有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交际中人物和他们之间互相的称谓语是不可缺少的。在众多优秀作品之中,我们不得不提《红楼梦》,《红楼梦》涉及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是最好的研究称谓语与社会距离关联性的材料库。
一、称谓语
所谓称谓语,是指人们相互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是指称人有层次有系统的文化现象在语言中的系统反映。《红楼梦》中称谓语堪称古典名著之最,多达1615个。根据常庆峰、马宏基的方法对语料进行分类,即,根据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关系可以把称谓语系统地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此外,对于社会称谓的下位分类本文赞同李晓静的观点:“常见的社会称谓语有姓名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并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和语料特点,进行如下分类:
A. 社会性称谓
社会关系称谓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按照职业身份等所形成的一系列称谓。在《红楼梦》中,社会关系称谓是最多的,共933个,占《红楼梦》称谓总量的57.8%。
a. 类亲属称谓
类亲属称谓又可以称为拟亲属称谓,是汉语表达习惯中使用亲属称谓去称呼非亲属的一种语言形式。《红楼梦》中共249个,所占比例15.4%。如:姐姐(黛玉对称袭人),姥姥(对刘姥姥的称谓语)等。
b 姓名称谓
用姓名称呼某人是称谓的一种方式,分为姓名、单姓、单名,也可分为称姓、有姓称名和无姓称名。姓名称谓在《红楼梦》中共278个,所占比例17.2%。
c 通用称谓
因身份、职衔、职业而得名的称谓语是社会通用称谓,共406个,占比例25.1%,又分为敬称和谦称。
B 亲属称谓
我国古代将凡是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对其的称呼称便为亲属称谓,《红楼梦》中共325个,所占比例20.1%。
C 辞格称谓
这种称谓方式大多是使用某种修辞手法而得来的,《红楼梦》中共145个,占总数的8.9%,如:凤辣子,二木头等。
D 其他称谓212个,所占比例13.1%。
二、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distance)体现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亲近或者疏远的等级以及程度。社会距离则是说话人对双方的亲近程度的感知和确定,所以在社会交际中是动态变化的。
三、言语适应理论
言语适应理論(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最初由Giles和Powesland 于1975年提出,后经Bell, Beebe等人发展。所谓适应是指说话人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形式特征以希望更被说话人所接受的一种努力过程。调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吸引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归因原则和群体特征原则。相似吸引原则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话语越相似,就越容易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社会交换原则指说话人在采取某一会话策略时权衡利弊得失,希望利大于弊。归因原则指人们对他人的言语行为一般都追究动机和原因。群体特征指当交谈的双方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或社团时,说话人更多被视为其群体的代表,具有类典型性。此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言语风格变化中的言语趋同(linguistic convergence) 、言语趋异(divergence)和言语保持(maintenance)的社会心理动因。言语趋同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一方改变自己原有的言语习惯或语体,以获得对方的赞同、接受、喜欢或好感;而言语趋异是指交际中的一方使自己的言语或语体变得与说话对象的言语或语体不同。
四、语料分析
A社会距离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
由相似吸引、社会交换、归因、群体特征四个原则分析社会距离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分别从语境、地位、性别、年龄、熟识度方面进行。
a 语境
凤姐儿假意笑道:“一家子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
凤姐儿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第十一回)
第一句的交际语境是在贾府园中贾瑞和王熙凤对话,虽然凤丫头并不喜欢贾瑞但是在两人见面寒暄时还是顾全大局,用了“一大家子骨肉”这样一个词来显示她识大体,重情义。第二句是在王熙凤房里,贾瑞不在,听话人只有平儿一人,所以王熙凤就毫不掩饰的用 “这畜生”指代贾瑞以表达自己对他的厌恶之情。
b地位/c性别
正走蓼溆一带,忽见林之孝家的带着几个婆子走来,五儿藏躲不及,只得上来问好。(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第六十一回)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仆人的姓名的起法也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了社会等级尊卑关系。荣国府、宁国府中许多人,尤其是女仆只有姓无名,如“××家的”“××媳妇”等。
d年龄
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又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
按照常理,王熙凤是官宦家族中的小姐,而周瑞家的只不过是一个仆人,但是王熙凤对于她的称谓则体现了对其年龄上的尊重,也相当于承认并尊重她在贾府中的地位。
e熟识度
(黛玉)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宝玉道:“你何苦来替他招骂名儿……”……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 “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第三十一回)
林黛玉虽然称呼袭人为“好嫂子”“你”,自称“妹妹”“我”,但却是以嘲笑的口气。表面上看来是要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事实却并非如此。被黛玉讽刺的袭人则识相的用了敬而远之的称谓语“林姑娘”“姑娘”,对朝夕相处的宝玉却以姐姐或更为亲近的口气直接用“你”。相互倾慕的宝黛之间一直都是“你”“我”相称,关系亲近程度显而易见。
B称谓语选择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由趋同、保持、趋异分析称谓语选择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表现在缩小社会距离、保持社会距离、扩大社会距离。
a 缩小社会距离——趋同
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凤姐儿便拉了鸳鸯过来。(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第四十回 )
凤姐他称鸳鸯为“鸳鸯姐姐”,是为了拉近鸳鸯的心理距离,以达到讨好贾母欢心的目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丫头们当中鸳鸯则是第一个受人尊重又深得贾母信赖的人。
b 保持社会距离——保持
袭人也忙笑拉出他去,说:“好妹子,你且出去歇歇,我打发人叫他们去。”尤氏道:“你不要叫人,你去就叫这两个婆子来,到那边把他们家的凤儿叫来。”(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于鸳鸯/第七十一回)
尤氏与王熙凤素来交好,只因这一次尤氏饿了,找吃的又支使不动下人,便着了恼,故意用 “他们家的凤儿”划清两个人的界限,东府大奶奶和荣国府二奶奶。
c 扩大社会距离——趋异
又不知历几何时,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大老爷已瞧了,只等老爷瞧了,……”贾政听了,沉思一回。说道:“这匠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众清客在旁笑答道:“老世瓮所见极是。”(大观園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十七至十八回)
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尤为森严,虽然贾政是元春的父亲,但是仍要用敬称 “贵妃”来表达自己对皇上的女人的尊重,而众官员即使年纪地位与贾政相差不大,但是仍然用“老世瓮”来抬高他的地位,以达到巴结攀附贾府势力的目的。
五、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称谓语与社会距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对话人通过选择不同的称谓语来达到自己扩大、保持或缩小社会距离的目的,同时,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说话对象的地位、年龄、熟识度、性别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上、下)[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李素琼,吴庄. 《论称谓语选择的言语适应过程》[J]. 国外外语教学,2005(3):13-17
[3]马宏基,常庆风. 《称谓语》[M]. 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