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圣德列萨的恍惚》
2014-04-29吴蔚
摘 要:《圣德列萨的恍惚》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雕塑家贝尼尼的圆雕作品。本文从六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评析,即从它的动态深情表达的情感、形态外表、该作品与背景现场安置状态、宗教、作品的负面信息、艺术地位进行剖析。
關键词:圣德列萨的恍惚;贝尼尼;雕塑
作者简介:吴蔚,1994年1月生,男,汉族,广东惠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量,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佚名「先秦」【考工记】卷上
名称:《圣德烈萨的恍惚》 年代:1645-1652年
作者: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属地:科纳罗小礼拜堂
虽然身边人有提到,不要写罗丹,米开朗基罗又或者是贝尼尼等的雕塑,因为都太有名了,被写过无数次的,再写就变得俗气了。而且读者可能也不想再读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只要发自内心喜欢的作品,那就可以写下你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三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贝尼尼这样一个大师,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在考前班我就是把贝尼尼提及的这三点,作为我的座右铭。或许是因为他我才幸运地考上清华美院。我个人特别喜欢他的这件作品——《圣德列萨的恍惚》,所以就与大家一同分享此作品。
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著名的《圣德列萨的恍惚》,完成于1652年,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将其称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圣德列萨的恍惚》是放置于罗马圣玛利亚教堂科尔纳罗小礼拜堂的作品,描述的是西班牙圣徒圣德列萨的神秘经验。贝尼尼依据圣德列萨对他自己的幻觉的描述来呈现此作品——一天,有一个天使来拜访她。天使手持着金矛,矛头附有火焰,多次向自己心脏来回的刺,从而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但也激起她对上帝如火如荼的爱而变得全身酥软。
再看贝尼尼的塑造的人物动态都是非常大的,自我感觉他的雕塑动作特别激烈。众所周知大理石是非常重的吧?在他的一双巧手下,大理石的重量似乎被无视了,人物的衣服感觉你呼一口气它就能动。给我一种快活,爽快,轻飘飘的感觉。石头被打造得栩栩如生,表情生动传神,衣褶薄如蝉翼、迎风飘舞,扎实功底,技巧精湛,令人实在佩服。在人的皮肤与肉的质感上表现的栩栩如生,极其生动,逼真的令人不敢相信这是大理石!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是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还是体现的较为明显。
他在此雕塑的背景上的设置。也很有大师风范,他在教堂祭坛的三角墙后开了一个隐蔽的窗户,这样光芒可以投射进来。感觉更为神圣,作品变得更加伟岸。这好像就是天国的金色光芒,光线映射在白色的大理石的雕塑上,那较为深色的云又把这一白色大理石雕塑与戏剧的场景衬托得更为突显。不得不说一句,不仅雕塑做得好,摆放的位置也好,设置的场景也是够到位!和建筑几乎融为一体了。
《圣德列萨的恍惚》此作品和宗教息息相关,说到宗教题材,颇为乏味。虽然题材会稍稍限制了艺术家。但也就仅此一点而已,任何东西都挡不住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在这幅雕塑作品中,贝尼尼抓住了一刹那的情景,就在这一刹那,一位天使以火热的爱神之箭刺向了圣德列萨的心脏,我们看到圣德列萨在颤抖中昏厥。贝尼尼对圣德列萨的动作与表情的处理是很有创新意义的。他表现出了圣德列萨真实而微妙的状态,却没有像众多宗教题材作品一样高度理想化。贝尼尼把雕塑,颜色,背景设置,光线的运用以及小道具的设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实中存在虚幻,虚幻中隐含着真实,爱情里有宗教的故事,宗教里有蕴含着爱情,贝尼尼的这幅作品,很好地把真实和幻觉融合在一起,并且把爱情与宗教融洽的这么好。在这里我便想起许正龙著《雕塑概论》里说的一句话“建立规矩是为了促进发展,发展不应循规蹈矩,如此艺术世界才避免单调而充满着生机”我很喜欢这句话,的确,贝尼尼的作品不就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了吗?
我也有听到关与此作品的负面评论“女主角的宗教激情更偏向肉体的激情。这与宗教的教义是格格不入的。”但我是不这么认为,可以拿同贡布里希所说的反驳“如果我们姑且承认完全有理由使用贝尼尼的祭坛那样的宗教艺术作品,去激起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家追求的那种强烈的喜悦和神秘的销魂之情,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贝尼尼已经用巧妙的方式做到了。”
好的作品往往会反映出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风貌。这幅作品在教堂里上演着精彩荒诞的戏剧且也以美的形式向我们展示着艺术奇妙的世界。
贝尼尼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圣德列萨祭坛》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