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郑元和到王商看明中期戏曲中文人形象的变化
2014-04-29赵杰新
摘 要:《绣襦记》与《玉玦记》作为明中期曲坛上的两部重要作品,其男主人公郑元和与王商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分析郑元和与王商形象的差异的基础上,探究明中期戏曲中文人形象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郑元和;王商;文人形象;原因
作者简介:赵杰新,女,汉族,新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明清方向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2
由家喻户晓的《李娃传》而改编的《绣襦记》在明中期的曲坛上光彩夺目,而郑若庸仅凭一曲《玉玦记》在曲史上声威显赫,可见此两部传奇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然而,《绣襦记》的异彩是因为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果敢烈性的从良妓女形象——李亚仙,其次才是这个多情公子——“荥阳生”郑元和。1“《玉玦记》之所以为时人所艳称,主要还是得力于曲词典丽,用韵谐协。”这部“骈绮”之作中的男主人公王商形象,近来研究者,关注尚少,本人擬从这两部传奇的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差异之处,探究形象变化之处的根由,由此窥探明中期文人内心世界之一斑。
一、 一个问题
在真正进入文章之前,有一个亟待解决的前提问题就是,《绣襦记》与《玉玦记》孰前孰后?
此案的始作俑者,源于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郑若庸,字中伯,昆山人,曳裾王门,妙擅乐府,尝填《玉玦》一词,以讪院妓,一时白门杨柳,少年无羁马者。群妓患之,乃醵金数百,行薛生近兖作《绣襦记》以雪之。秦淮风月,顿复旧观。”此说一出,从者甚重;听起来颇足动人,实则纯系捕风捉影。
对此案的矫正,论者甚多。
首先,2“《野获编》‘填词高手条云:‘南曲则《四节》《连环》《绣襦》之属,出于成弘间,稍为时所称,其后则嘉靖间……。又郑山人若庸《玉玦记》使事稳贴,用韵亦谐。。”这里已经很明显的证实两部传奇的诞生先后。加之根据徐朔方先生考证的郑若庸年谱看,《玉玦记》应该作于嘉靖年间,《绣襦记》成于成弘年间。
其次,3“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一“马板肠汤”条里,有一个关于《绣襦记》的材料,
今郑元和杂戏。出于李亚仙传,亦多不合。所言马板肠汤事,乃元时歌妓郭顺时秀者。秀色艺超绝,教坊曰“眉学士”,王公元鼎甚眷之。秀偶疾。思得马板肠充馔,公杀所骑千金五花马,取汤以供,当时传为佳话。今又以王商配之李娟奴,为戏者皆失其真也。”
“今又”两字,可以说明,《绣襦》的年代早于《玉玦》。
再次,4“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的《拜月亭》条里又说:‘月亭之外。予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镕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迹,可见古诗孔雀东南飞。哪哪复卿卿并驱。予谓此必元人笔。……。 此说确为中肯。与《绣襦记》元人语相比,《玉玦记》则纯是文人语。”《曲品》称赞《玉玦》“典雅工丽,可歌可咏,开后人骈绮之派。”从戏曲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绣襦记的》“元人语”更多是因为南曲由北曲演化而来并进一步加工的结果,而《玉玦记》的“文人语”则是戏剧在明一代长足发展后,至嘉靖时期日趋文人化的一个一个鲜明特征。
对于此问题,尚有多家论据以证《绣襦记》早于《玉玦记》。
既然《绣襦记》早于《玉玦记》,那么在这两部传奇作品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上是否潜藏一些重要的承接性的时代信息呢?
二 、郑元和与王商的形象分析
作为明中期曲坛上的这两部力作,历来众说纷纭。《绣襦记》改编自唐传奇《李娃传》。《玉玦记》的前半部分借用唐代传奇《李娃传》妓女负心,用倒宅计欺骗情郎的故事,可能同郑若庸在风月场中的不如意经历类似。后半则借用王魁负桂英的故事,另一嫖客昝喜则被害而死。故事梗概因这两部传奇的经演不衰以及源故事的广泛流传,在此不必赘述。
(一)勾勒故事
由于涉及到文中关于郑元和与王商的诸多故事,于是,本文采用抽丝剥茧式将两位男主人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郑元和 王 商
掌上明珠 夫唱妇随
帮闲陪同 进京赶考
进京赶考 落第寻欢
安顿妥当 癸灵定情
游至勾栏 身家荡尽
坠鞭留情 倒宅被骗
寻仙至家 无处安身
得遇梦情 吕公收留
相亲相爱 助其学业
身家荡尽 给予盘缠
杀马做汤 再登科第
卖掉来兴 庭试献策
倒宅被骗 一举状元
店主相帮 时局艰险
生病在床 得堪大用
娘子毒计 赴前慰问
险些丧命 不幸被擒
幸遇东肆 月夜杀敌
丧歌养命 带功返营
不料遇父 京城要职
弃尸乱石 审理罪案
乞丐相救 恰遇李母
莲花乞食 公私得报
乞至李家 阴判一遭
绣襦暖身 命运已定
得脱困境 战捷传来
剔目劝学 夫妻重逢
大比之期 厚待吕公
终中状元 皇恩浩荡
得堪大任
携李同回
驿站遇亲
婚姻遂定
皇恩浩荡
在这两个故事中有三个重要的相似转折点:
(注:在以下的列述中,前者为郑元和所为,后者为王商所为)
1.入勾栏(原因):(郑)游闲
(王)落第
2.被骗:
(郑)来兴接济,店主收留,病倒旅店,东肆哀歌,遭父毒打,乞丐收留,莲花落下,绣襦暖身,剔目劝学,方才读书。
(王)吕公相助,发愤读书
3.中第:
(郑)得堪大任,携李赴任,父子重逢,皆大欢喜,夫荣妻贵,皇恩浩荡。
(王)得堪大任,前线慰问,被敌擒拿,忠贞不二,杀敌报功,回京任职,一场官司,公私得报,阴判定局,夫妻重逢,夫荣妻贵,皇恩浩荡。
(二)分析形象
正如上文所呈现,荥阳生郑元和本是“5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的一个“喜青云有路终须上”的一个求第公子,羁旅劳顿之余,游玩至勾栏之地,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得遇亚仙,此荥阳生任情任性,拜倒在石榴裙下,不想为此倾家荡产,为表诚心,杀五花马煮马板肠,走投无路,鬻卖来兴,倒宅被骗后,接连的厄运都无法使这位“贵公子”奋起,而是一直走下坡路,生生死死,最终竟落得唱莲花落乞讨为生。幸被亚仙救起,才得以生存,正是依靠亚仙的庇护与鼓励,最终高中。
在第二个关节点——“被骗”中,与王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元和的形象在此异常丰富,落难公子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广阔的生活图景,来兴的忠诚、店主的仁慈、店主娘子的狠毒、东西肆的斗歌场面、父亲的绝情、郊外坟场的惨不忍视、乞丐的善良与狡黠等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万千世相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源于《绣襦记》是一部经文人改编的世代累积型的作品。6“《绣襦记》出自徐霖这样一位天分很高的平民曲家之手,它的艺术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唐代小说《李娃传》的改编上演,并非自徐霖始。南戏有《李亚仙》,已佚;元杂剧和明杂剧分别有石君宝和朱有燉的同题作品《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但由于受到篇幅和体制的限制,无法表达的酣畅淋漓。”同时,鉴于明初期对传奇教化作用的彰显,传奇的观众中大部分是平民,于是,广阔的为日常群众所喜欢的场景与人物相继出现在这样的“世代累积型”作品中,《绣襦记》尤其明显。
而郑元和作为当时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身上所涵有的“情”与“真”以及“亲民性”,便是当时文人尤其是戏曲创作者受下层民众感染的结果。然而,此时的郑元和似乎忘记了此次京城之行的目的,没有了豪气与志气,任凭命运的安排。郑元和的懦弱也正是当时文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一个佐证。王商却在吕公的接济下,犹念“男儿未遂平生志……学业三冬。鹏程千里。也知终是靑云器”,可谓壮志在胸,虽有激愤之言,不失豪气。
与郑元和恰恰相反的是,同样题材的故事里,王商在中第之后的内容却比郑元和丰富的多。荥阳公子在中第之后携亚仙赴任,驿站逢亲,大团圆的结局便草草收场。然而,王商却在这个关节点之后,真正的开始一番作为。南宋两国交兵的时代背景,为这位奋起的后起之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庭试之中,献计献策;前线慰问,不幸被捕,忠贞不屈,杀敌报功,回京任职等等,这一系列行为中无不显现出一个果敢、有力的形象。王商积极地入世态度正是嘉靖时期在除掉刘瑾集团之后,文人们呈现出的一种积极昂扬的参与政事的姿态。
三 、明中期戏曲中文人形象变化的原因
正如上文,多情公子郑元和因为一腔真情,荡尽资财,身败名裂;也是因为这一腔真情,让亚仙在面对落魄的荥阳生时,悲痛欲绝,竭尽全力将其救起,并助其读书高中。这个缠绵悱恻动人肺腑的故事,美的仿佛是一个童话,这样一个懦弱的书生,在危难来临时几乎不能自救,沉浮变换的人生,正如下层人民甘苦参半的辛劳一生。郑元和这个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多是下层人民生活的写照以及由此而寄托的美好愿望。就像是王子与公主的结局那样,下层人民期冀的更多是状元及第的名利双收,重点在这个结果,而不在其后的壮志雄心。
《玉玦记》所呈现的故事无甚新颖之处,王商的形象相较多情荥阳生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因嫖妓荡尽钱财,于是在吕公的相助下,发奋苦读,壮志凌云,他的人生道路依旧是既定的文人的唯一的一条道路——科举入仕。关于名与利的雄心壮志才是人生追求的核心,这正是千千万万求仕举子内心的写照。
上述可见,郑元和与王商的形象的差异正是在于他们是不同群体的代表与写照——市井民众与文人。从郑元和到王商,由成弘至嘉靖,戏曲的主角是文人,政治的主力也是文人,变化的正是戲曲创作者。
首先,大量文人进入戏曲创作领域。
7“昆曲之勃兴,在嘉靖初年,一如上述,然嘉靖年间,只行于苏州一隅,尚未蔓延至各地,作家专为昆曲作者亦无几,此时,昆曲尚在勃兴之始。北曲尚有何良俊支持,海盐、弋阳、余姚腔亦并行于世,昆曲尚未至称霸于曲界也。寻至隆庆至万历初年,昆曲益振。”
由《绣襦记》到《玉玦记》,正是明传奇的一个重要转变。以郑若庸为代表的一批骈俪派作家是较早进入戏曲创作领域的文人阶层,他们将文人雅士特有的风雅情趣带入当时为统治者所贬斥的地位低下的戏曲文学样式,从而将散发着民间泥土气息的南戏逐渐浸染成氤氲着雅风文韵的文人之作,完成了明代中期由南戏向文人传奇的转变。
其次,明中期大多数曲家都失意于科举,治世之心无用武之地。
以郑若庸的波折一生为例,8“十六岁为诸生,屡试不第,归隐于太湖之滨的支硎山,杜门为文辞,文名迭起赵康王朱厚煜慕其贤,十年三聘,乃于嘉靖三十一年春赴彰德……嘉靖三十九年,康王死,郑若庸离开彰德,定居临清,卖文为生。”而同时期的另一位戏曲家高濂,9“隆庆元年入北京国子监,屡赴秋试失利。隆庆六年入赀,未及补官,归隐西湖。”
诸如此等境遇的戏曲家甚多,不在此一一赘述,失意科举,进仕之路断绝,作为一个古代文人,实现人生的道路被阻断,治世之心无用武之地,于是就借文才抒一二愤懑之情,倾其心血希望能在作品中实现兼济天下之志。郑元和更具民间性,而王商就是此等愿望的一个典型写照。无论阳世阴判都为王商的“光明前途”搭桥铺路,甚至将结果托梦于秦氏庆娘,保其人情仕路都安稳顺达。
结语:
由郑元和到王商,由懦弱之行到勇敢有力、积极进取的人生,由艰辛曲折的人生之路到读书仕进的一路坦途,表层来看是文人形象的逐渐强化,深层来看,是明传奇趋向文人化。明传奇的渐趋繁荣,吸引诸多文人的加入,失意的人生,壮志未酬的心胸,使得这些传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便成为众多曲家文人的心象。
注释:
[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10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王楠.从绣襦记到玉玦记看郑若庸与明传奇创作发展.比较文学.2011
[5]玉玦记.郑若庸.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6]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中国近世戏曲史.188页.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1936.
[8]徐朔方.郑若庸年谱.晚明曲家年谱·苏州卷.第45-92页
[9]徐朔方.高濂行实系年.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卷.第197-222页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王楠.从绣襦记到玉玦记看郑若庸与明传奇创作发展.比较文学.2011.
[4]玉玦记.郑若庸.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5]中国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1936.
[6]徐朔方.郑若庸年谱.晚明曲家年谱·苏州卷.
[7]徐朔方.高濂行实系年.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