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安娜·卡列尼娜》谈性别主义

2014-04-29李钰

西江月·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俄国

李钰

【摘 要】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统治者模式走向伙伴模式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能当做划分优等劣等的条件,甚至本就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社会分工是伙伴模式下,社会各组成部分各展所长的合作过程。女权主义者倡导打破二元对立,建立两性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安娜卡列尼娜》中所展现的19世纪俄国女性的生存状态现在也或多或少还有部分残留,所以从性别主义角度切入分析这部作品,有很强现实意义。

【关键词】性别主义;《安娜卡列尼娜》;俄国

一、性别主义

性别主义,就是基于人的性别而将人视为优劣而成体系的观念。在社会传统中,最普遍的是针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性别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对特定性别的人持有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即性别歧视; 二是社会对所谓劣等性别的人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在整个社会法律规章的制定过程中就已经存在一种性别等级观。

性别等级是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主要由男权文化不断解释与不断塑造的结果,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是探求这一原因最好的分析工具。原始社会“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成为家庭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分野。在公共关系中,男人在自利心的驱使下渐生平等的要求,并在平等诉求下形成法律;而在家庭关系中因为亲情而使平等与公正成为多余。由于女性并未参与公共关系中的法律建设,致使性别平等既不能在公共领域中得以表达,也不能在家庭关系中得以体现。最终,法律认同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了性别等级的社会模式。

对于19世纪的俄国而言,性别主义的表现也更为明显。通过对小说中性别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时代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而最终我们达到的是一种反性别主义的认识。

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性别主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面貌。

多莉是故事中最为传统的女性,丈夫斯季瓦将女人看做家庭的附属品,他不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将自己出轨的原因转嫁到多莉的容色衰败上。多莉曾经想要离开这个家,但她经济不独立又有孩子不能割舍。她追求的爱情被抹杀,为了家庭她也抹杀了自我;在她身上体現了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毁,使得她们不能独立,麻木之下只能是男子的附庸。

事实上, 性别主义只给女性身份提供了两种选择:或服从父权制,做一个好女孩、好妻子、好母亲;或勇于挑战传统,成为“坏女人”,而“坏女人”往往被人利用和抛弃。多莉羡慕安娜的独立与反抗,但是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因素决定了她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反抗。

相对于安娜和多莉,基蒂是最幸福的,但她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争取与反抗。在弗龙斯基和列文两人之中,她拒绝了有好感的列文,因名利而想嫁给弗龙斯基。她的思想也深深地被当时俄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束缚着,为了地位,名誉,财富,放弃了更为中意的人,也没有勇气反抗母亲。她没有自己主动追求幸福,而只是等待,她的好结局源于她嫁给了真正爱她的列文,可见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是由男性决定的,婚姻是否理想决定了她们是否幸福。她从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结婚后就归于琐碎,目光狭小,满足于家中一方天地,不会再去思考更广阔的的人生和世界。

安娜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是连接两个不同家庭关系的纽带,一方面是她背离的卡列宁的家庭,另一方面她一心向往的沃伦斯基的家庭。传统的道德规范的约束,让安娜的生活安稳却麻木,缺乏人道的沙皇法律和教会的清规戒律抑制着人们的真实情感,沙皇的法律把宗法制的家庭看成永世不变的枷锁;和沃伦斯基的邂逅点燃了安娜内心的激情,促进了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自我意识促使她进入后一种家庭关系,一种以爱情为基础而不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结合关系。

但是,尽管是以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家庭关系,如同她接受卡列宁的供养一样,安娜同样在经济上是依附于沃伦斯基的,安娜也曾试图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寄托,但最后也没能使她得到救赎。

安娜虽然在精神上脱离了卡列宁,但一纸婚约却把她夹在两个家庭之间的尴尬境地;教会认为结婚与离婚决不能以爱与不爱为依据,一切事物都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这便剥夺了女性追求真正爱情的自由。没有离婚的安娜又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剧院中卡尔索塔夫夫人对她的羞辱,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安娜的态度。夫权社会下的人们能接受渥伦斯基的错误,却不能接受安娜的错误;答案很简单,她是女性。

在这里我,社会大众沦为了男权社会的奴隶,群体的无意识充当了社会审判者的角色,代表整个强大的男权社会对安娜做出了审判。而作为审判官的这群人之中却有如此之多深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她们安于自己的角色,也成了男权社会的刽子手。安娜的悲剧引发我们深思,像男权社会里的许多女性一样,安娜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又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她摆脱了没有爱的依附,又开始了有爱的依附。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爱情之外的自我需求,女人的爱情越强烈,越容易驱使她变成附属品;而为了维持这种“依附状态”,她又不得不继续压抑自己的个性,越发丧失了自我。自杀是安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的唯一出路。

安娜从认同男性主体和自我的性别地位,到反抗男权社会、否定自我社会性别。她是女性被性别主义长久压迫之下的先觉者,她的反抗是有意义的。在别人看来也许她是不幸的,但是她到最后都遵循着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一种幸福。她的一生中有过两次出于独立意识的反抗,第一次告别了束缚自己的家庭关系,第二次告别了无爱的依附。她既是性别主义压迫下女性的典型,又是有力反抗性别主义的典型。安娜的悲剧有时代意义,但她的形象却有超时代性。

三、反思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安娜和斯季瓦的“出轨”:安娜出于家庭关系的失望,追求真爱;斯季瓦则是厌倦妻子的色衰,拈花惹草。在安娜追求自己感情的过程中,她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她顶着巨大的压力才完成了自己对于原有家庭关系的摆脱,虽然并不彻底,但过程艰难而心酸;斯季瓦的出轨没有受到苛责,对于妻子也没有真正的悔意,他的姿态宣告着:我既已履行作为维持家庭生活的丈夫角色,便有权利掌控自己的其他生活。最后,安娜用死去祭奠了自己的爱情,斯季瓦在无人诟病的环境中继续着他的生活。可见,社会性别分工的下的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舆论导向截然不同,这也正是性别主义影响下时代对于女性的压抑。

今天,性别主义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制度尤其是婚姻制度逐渐向女性这样的弱势性别群体靠拢,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规避了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受压迫,法律也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但是世俗化的贤妻良母的传统思想仍潜在发生作用,婚姻中被压抑的女性追求自己的爱情仍会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在被忽视的社会区域中,仍有女性饱受男权的压力,成为男性的工具,动辄打骂,生命的权利也受到极大的威胁。所以,维护女权,社会仍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文良,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孙中欣,张莉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俄国
七颗钻石
17世纪卫拉特蒙古与俄国的边境贸易概述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科学社会主义史上论述俄国社会问题的首篇重要文献——研读《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列宁探索并解决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