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童话类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
2014-04-29杨静褚晓泓
杨静 褚晓泓
关于文本的解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童话的解读先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的用意,才能确定要传授的内容。下面以其执教的《去年的树》为例,谈一谈童话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
一、解读关键词,领悟作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怎样找准关键词句?怎样体悟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那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一下子瞅准文本中的关键词,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感悟文本。
王崧舟在解读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时,抓住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天天”进行深度咀嚼,让学生从朴实的文字中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领悟文字背后深刻的内涵。
课伊始,以“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為母体,预设各种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当太阳升起时,当月亮挂上树梢时,当冰雪融化时,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的情景。如此顺势拓展,使课文中原本单一的场景,因预设的种种场景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强化了“天天”的意义。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当鸟儿再也看不到树时,教师再次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品读结尾,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鸟儿对过去的一切记忆犹新,可惜树已不在,让学生在思考和感受中深刻体悟鸟儿和树永恒的友谊。
二、解读提示语,感受留白魅力
大部分童话故事,都会恰当地运用提示语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各具特色。阅读童话故事时,借助提示语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中,作者一反常态,不写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难道作者不明白提示语的好处吗?
王老师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独到之处,教学时,先让学生把关于人物心情、表情的提示语加上,然后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添加后的提示语,学生读鸟儿的话,读出提示语的味道。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的——爽快;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最后,他智慧地点拨学生,加上提示语虽然能读出童话的味道,能帮助大家更直接地体验到鸟儿与树这种感情的唯一、友情的珍贵,但束缚了众人的想象力。作者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不是作者不会,而是用这样浅近的描写,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因为这留白,带给了我们这么美的感受,带给了我们这么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
三、解读拓展点,激发奇特想象
童话故事有着奇妙丰富的想象,怎样合理地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中获得神奇的想象力。找准故事中的拓展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趣的话题,让学生练习写话,可以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王老师教学《去年的树》时,设计了一个别具匠心的话题让学生练笔。他深情地问:“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并用上‘特别这个词语。”一生这样写道:“树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葱葱的,引人注目。鸟儿呢,长得特别小巧玲珑——像个小天使。”学生交流后,王老师要求大家借鉴这个同学的写法,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最后总结: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棵树,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茂盛。森林里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一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小巧玲珑。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的缘分哪!
王老师基于儿童,基于童话的角度深层次解读童话类文本,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现实“高度”,还关注了学生可能生长的“高度”,让学生在童话王国里像春日的竹子一样拔节长高。
作者简介:杨静,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副校长;褚晓泓,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