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一位美学家
2014-04-29王建疆
王建疆
中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度,也是一个热爱美学的国家。不仅20世纪50年代有过全国性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而且时至今日,热情不减,从事美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就有数千人。2010年北京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由于中国学者的踊跃参加,使得原本只有四百人的国际美协协会,会员一下子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人。这还不包括尚未加入到国际美协的国内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各省、市、自治区的美学学会会员。因此可以说美学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在全球绝无仅有。
但与中国美学军团的庞大的人员规模相比,中国美学在国际上并未占到重要位置。表现在,一方面,西方美学家的著作、思想、理论一直主导着美学研究的方向,中国学者大多跟着西方美学走,引用、阐述西方的美学,而较少有自己的能够引起西方学者注意并加以研究的学说和思想。因此,我们的文论研究包括美学研究一旦脱离了西方话语体系,就不知如何表达。另一方面,中国学者研究美学的论著极少被翻译、介绍到西方,西方学者对中国美学知之甚少,因而很难说中国学者的美学研究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这大概是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的已经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有幸参加2013年11月广西艺术学院为美学家黄海澄先生举行的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又重温了黄海澄先生的几部著作,渐渐有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非常牢固,挥之不去。这个想法就是:美学家是怎样造就的?或者,怎样才能成为一位美学家?
要成为美学家,一般会要求具有填补空白的原创,或理论发现、理论建树。时下,学界申报项目也好,鉴定成果也好,总会使用“填补空白”“原创”等词,以彰显自己的研究具有多么重要的突破和多么重要的价值。我也乐得见到这类褒义词。但中国美学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类所谓的“填补空白”,只是某一行业与美学的拼凑,如工业美学、农业美学、军事美学、商业美学、证券美学、医疗美学、美容美学、美体美学、运动美学、文艺美学,等等,著述颇多。只要有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便很快地被冠以“美学”,从而“填补了空白”。还有就是,近年来,很多研究生选毕业论文题目时,费尽心思去搜罗那些文学艺术界从来不为人所知的作者来研究,使其研究本身一开始就处在无价值的位置上。但令人费解的是,这类论文的作者仍然津津乐道于自己“填补了空白”。如此一来,所谓的“填补空白”,由于脱离了学术价值而与真正的原创毫无瓜葛。因此,“填补空白”这个词虽然是个很有吸引力的词,但是不是原创,值得怀疑。
与行业挂钩的美学不同,跟某一学说挂钩的美学似乎具有更多的学术的因素。如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情感论美学、生命论美学、生态论美学、系统论美学、主观伦美学、客观伦美学、创造论美学,等等,往往是接着哲学和科学的某种学说讲美学原理,带有某种学说的因子和学理。但就美学而言,在首倡者“填补空白”的背后,这种美学还只是一种与科学和哲学的嫁接,是因循科学和哲学的原创性结论谈美学问题,因而很难有质的突破,也谈不上真正的原创。
与以上行业美学不同,与无价值的填补空白不同,也与来自哲学的、科学的嫁接美学不同的是对西方的以主义命名的美学思想所进行的阐释或用西方的思想分析中国的古代美学家。我们注意到,西方美学对中国美学思想和方法的主要影响来自他们的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主义。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以其思想的深度和全球影响力使得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们趋之若鹜,从而形成了诸多的美学主义。运用这些主义解释中国美学,本来无可厚非,但细细研读,发现这类研究成果的原创性还是在西方那些建立了主义的学者手里,我们只是嫁接和应用而已,离真正的原创还相差很远。
以上三种情况说明,我国美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嫁接式的美学研究,非但不能彰显中国美学研究的原创性,反而妨碍了中国美学的原创性,影响到中国美学的立于世界之林,也影响到中国美学的走向世界。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呼唤伟大的美学家。但谁是美学家?美学家是怎样造就的?如何才能成为美学家?这些问题在“填补空白”等时髦用语面临质疑的今天,似乎显得更有必要弄个明白。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想不妨先跳出美学圈,放眼美学之外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从中寻找一点有启发的相似之处。
有人说,19世纪产生了对整个人类有着最大影响的三个理论: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一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详细考察,发现这三大理论都不是什么一级学科的名称,也不是二级学科名称,而是次级学科范畴。这些次级学科范畴或学术用语,不仅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首次发现,首次提出,首次论证,首次发布,首次传播,因而都具有无可争辩的原创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级学科范畴和二级学科范畴不能成为衡量原创性的标准,这就如同我们问一个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他或她研究什么,如果得到他或她是研究文学的回答,或进而得到他或她研究文艺学的回答,都不能确定他或她有什么原创性的研究一样。甚至文艺美学、文学理论这样的学科方向也不能证明一个研究生具有专业的独创性研究。而一个研究生说他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他的题目则有可能给人们一个专门研究的印象,其内容也有可能具有原创性。这里关键要看能否从具体的研究中提炼出一个原创性的概念范畴。而这个概念范畴只能属于次级核心范畴。生物进化论如此,剩余价值论如此,无意识理论亦如此。
进而就美学家而言,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和目的悖论说,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和艺术终结论,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說,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说,等等次级核心范畴或创新性概念,都是以上美学家之为美学家的根据。因此,有影响力的次级核心范畴的原创性是判定一个人能否成为美学家的标志。这一点应该成为鉴定学术原创的标准或通则。
顺着这个标准和通则,我发现,美学的原创不在于与行业挂钩,不在于与哲学的或科学的学说搭肩,也不在于与西方的主义攀亲,而在于在美学研究中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或者说出来别人虽然说过,但没有说透,你能从别人说过的话中说出新的不同于他的新意。这种新话或新意,都应该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概念或范畴,在你的整个话语体系中起到枢纽或节点的作用。如谈到李泽厚的美学,我们就会想到他的积淀说、乐感说、实践理性说、情本体论,谈到蒋孔阳先生的美学,就会提到他的美在创造中说,关系决定美的学说,美是多层累突创说等这些枢纽类的核心范畴。谈到黄海澄的美学就会注意到他的审美调节机制说,美的关系质理论,审美的系统功利理论,美的客观性质说,美与美感同步生成说,美与美感耦合发展说,文艺的价值——情感对应理论,文艺学基座说,形式共相理论等。
以上所举国内三位美学家的重要理论发现,都是美学界耳熟能详的次级重要范畴,都不是一级、二级、甚至三级的学科范畴,也已经从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的原理论中脱颖而出,变成了自己的具有个性的、首创的美学术语,而且已经在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黄海澄先生的几个重要的原创性的次级美学理论范畴做一简要的回顾。
1.审美调节机制说。也叫审美调节作用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众多的调节机制,以维护系统的稳定和进化。就如自然界的风云雷电,人体的体温变化是一种调节机制一样,在人类和人类社会系统中出现的审美,也是一种调节机制。审美的调节机制与法律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调节机制相比,不具有强迫的性质;与道德的约束人的半强制性调节机制相比,也没有任何的约束和抑制作用。审美作为调节机制,其特点在于亲和性和愉悦性,其作用在于将人类和人类社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的系统目标变为每个审美个体的自觉的情感追求,表现出心向往之,情喜爱之,行效法之的心理自愿和行为驱动。审美调节机制说是一个原创性的观点,它重新解释了审美的作用,较之审美只是精神愉悦的说法有了更为深刻而独到之处,使得审美上升到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自愿的内驱力和系统稳定的决定性因素的高度。
2.美的关系质或系统质理论。世界上许多事物是无形体的存在,只存在于相互关系中。真理、价值、信息就都不是物质形体的存在,而是关系的存在。真理来自人们的认识是否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价值来自于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来自于消息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做关系质或叫系统质。关系质或系统质突破了实体思维或实物中心论的思想藩篱,使人们重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关系质或系统质观点看问题,真理、价值、信息等都不是单质事物,而是关系质或系统质事物,是由甲方、乙方和甲乙方关系三者共同构成的多质多层次的具有系统效应的事物。美和审美都不是或在甲方,或在乙方的单质事物,而是既在甲方、乙方,又不在甲方或乙方,而是在甲乙方关系中生成的具有随机性和独特性的新质。美的关系质或系统质的学说继承了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中的说法,但将关系质也作为事物的属性之一,却是一种发现。它突破了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将美的单质变成了多质多层次且多变异的系统质,为重新解释美和美感提供了新的思路。
3.审美的系统功利理论。审美作为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调节机制,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功能和功利价值。但审美的功利本身具有二重性特点,因此,如何界定审美的功利性是一个美学史上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影响的是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学说,其次是普列汉诺夫关于美具有功利性的说法。而黄海澄的审美系统功利说的主要创新在于排除了审美功利的个体性,确立了审美功利的系统性。其原因在于,满足个体利益的事物并不一定具有系统的功利,如渔利和独占后的窃喜,等,而来自满足系统生存发展需要的诸因素却既是群体功利的,又能满足个体的利益。正因为系统功利或群体功利的主导性,共同美感、形式美才能具有普遍性,而个体受益的事物,也可能因为危害群体的利益而不具有审美功利的规定性。
4.美的客观性质说。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主客观统一的?这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核心问题,所谓的美学四大派也由此而形成。黄海澄从审美主体的客观性、审美客体的客观性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客观性上确定美的客观性。这种美的客观性貌似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但由于“主体”概念对于朱光潜“主观”概念的替换,使得审美的主观性在逻辑上处在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地位。尽管任何审美都离不开主观,但审美的主观只是主体的主观,而非美的事物的主观,因而作为一种关系质或系统质,美的客观性就有了自己的根据。但这里的美的客观性质说,不仅不同于蔡仪的美是客观的学说,也不同于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而是一种建立在系统质或关系质基础上的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5.美与美感同步生成说。美和美感是怎么发生的?是先有美还是先有美感?这是美的发生史上的一个悖论,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黄海澄先生借鉴了生物考古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些成果,从生物史上虫媒花总是与采撷它的虫媒共生于同一个时代这一事实出发,又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考察,以及格罗塞、普列汉诺夫等人的人类学发现,得出美和审美同步发生,同步生成的结论。这个结论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难题,也进一步深化了美的系统质或关系质的学说。
6.美与美感耦合发展说。美和美感是怎么发展的?相较于美和美感是怎么发生的难题似乎容易破解。但在二元对立思维看来,这二者是平行道上的两股车,无法统一在一起。又据实物中心论看来,美作为实体,随着自然和社会的进化和演进,审美只是对这种实体的美的跟进而已。而在黄海澄的论述中,尤其是在世界各地发展如此不平衡的情况下,在丰富多彩、差异纷呈的审美地域性、种族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面前,审美的级次与社会的发展层次如此的相互对应,从而显示出美与美感耦合发展的规律。这一学说是对美与美感同步生成说的延伸,也是对关系质或系统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7.文艺的价值——情感对应理论。文艺本质是什么?西方文艺理论史上有模仿再现说,情感表现说,而且彼此对立,延续2000多年。而从康德开始,人类已经达成了知情意的心理结构与真美善的价值体系相对应的共识,认为真理、审美、道德各司其职有彼此关联,与知情意一起形成了人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网络。但由于西方哲学中认识论占据统治地位已久,价值哲学和价值论长期未被人们重视,影响所及,学者往往以认识论的认知来界定审美,如说审美认识,审美是对事物的认识等等,不仅混淆了审美与认知的功能,而且也妨碍了人们对于审美本质的认识,尤其是影响到文艺理论的发展。为此,黄海澄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哲学研究》上撰文批判这种唯认识论的文艺理论观,提出了文艺的本质在于价值与情感相对应的价值——情感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情感——价值在文艺创作、文艺鉴赏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具有质的规定性,也就结束了文艺是认识、美是认识的认识论统治,使美学和文艺学建基于价值论的基础上。
8.文艺学基座说。文艺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是文艺学的基础或基座。但哲学是有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分野的。因此,文艺学究竟建立在认识论的基座上还是建立在价值论的基座上,就成了文艺学建构的首要议题。传统的认识论文艺学把文艺和审美都当成了认识活动,而没有价值论的地位。由于文艺活动中情感的中心地位以及情感的驱动性,就决定了文艺的本质规定在于价值——情感的对应上。因此,文艺学的基座就是价值论,而认识和认识论在文艺活动和审美活动中只处于从属的、辅助的地位。文艺学基座的从认识论中的移除,既能有效地、合理地解释文艺发生的原初根据,又能找到文艺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也与审美调节机制说相一致,使人们对文艺本质和审美本质的认识向前迈出了一步。
9.艺术的形式共相理论。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千差万别,但相互之间总能理解,总能翻译。其原因在于这种差异是表面的,而在不同语言形式的背后却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即语言的形式共相。黄海澄借鉴乔姆斯基的语言形式共相说提出的艺术的形式共相理论,寻找到了作为语言学家的乔姆斯基所未曾关注、我们也无法要求他关注的隐藏在各类艺术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艺术的形式共相,从而合理地解释了艺术原创的形式成因,契合艺术创作实际,深为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所赞赏。这应该是又一个在成功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参阅黄海澄:《艺术美学》第13章艺术的发生)。
黄海澄理论原创中次级核心范畴大都来自他的专著《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和《藝术价值论》。这些次级核心范畴伴随20世纪80年代黄海澄以新方法为标志的“三论美学”的崛起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两部著作分别受到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等重要的学术史著作的关注,并受到哲学界李承贵,艺术界李心峰,文艺理论界蒋述卓、赵宪章、汪振龙,科技界人士仇德辉等知名专家教授的专文高度评价。《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入选著名学者匡亚明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
黄海澄先生的美学有个特点,就是来自对科学方法的横向移植,但不同于许多学者的生搬硬套,他的理论建构具有活化的功能,善于将思想的精义与方法的利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前人尚有一间之未达的地方起步,轻松地跨越过去,并迅速地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次级核心范畴,从而实现了理论的突破。这种驾轻就熟的功夫建立在他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自然科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至今仍然给我以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