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杯细赏六安茶
2014-04-29萧丁
萧丁
我的生活单调,烟也不会,酒也不爱,饮酒伤肝,吸烟伤肺,只有喝茶,有益无害,每日三杯两盏,靠它伴我书台。这十几年来,茶倒喝过不少,唯独六安毛尖从未尝过。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年五月下旬,在上海襄阳南路的天天旺茶宴馆参加了一次上海茶叶学会发起的六安名茶品尝会。这次品尝的不是传统名茶六安毛尖,而是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品种“大华山银毫”。此茶产于安徽省大别山脉中的大华山、石笋山山区,全部以明后、雨前的野生茶为原料,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六月中旬就有新茶上市。
曾记浙江天台山石梁飞瀑畔中方广寺原住持定荣法师说,吃茶不要吃头锅茶:炒青是用铁锅炒制的,铁锅一年未用,锈迹不能全除;工人一年未炒,功夫有些生疏;明前茶叶太嫩,茶味淡而无劲。须等炒制一段时间以后,锅子清爽了,工人熟练了,炒出来的茶最好吃。所以,大华山银毫采的是清明后谷雨前的茶,虽是明后,但采的是嫩芽。这嫩芽只有一旗一枪和两个叶瓣,杀青之后,经过脱梗和旗枪分开,叶瓣用来制作“六安瓜片”。“大华山银毫”只拣其中一芽,这根芽蕊细秀匀齐,长短一律,银白翠绿,每条都是针状,紧裹不展。大华山银毫不是“茶叶”,而是“茶针”。
茶宴馆主人让茶道小姐取透明的玻璃杯,烫杯,置茶,取85℃矿泉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茶宴馆主人是十足的“阿庆嫂”,博知茶事,精通茶艺,说,泡这种茶,水温要降至85℃,高了汤面会有泡沫,茶叶立即沉于杯底,泛不起来;低了,茶叶浮于水面,沉不下去;只有85℃,才会出现茶叶如美女跳水的场面。茶道小姐提壶“凤凰点头”时,杯中几百茶芽犹如群仙舞蹈,上滚下翻,蹦蹦跳跳,欢快热闹,水止波平,“茶美人”们直立池中,如宓妃飘然于洛水,缓缓沉下杯底。开始时,那些银毫好像垂直悬挂在水面似的,当它慢慢沉到杯底的时候,又像一丛丛鲜嫩青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没有一根茶芽躺下来,整整齐齐,列队俨然。茶杯透明,茶水清澈,“玉女”纯洁。手持玻璃茶杯,隔着看去,竟有子建洛水遇仙之感。我不忍喝,把茶杯端在手里,细细观赏。茶杯虽然高雅,但视觉大于味觉,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赏茶。手持茶杯,不经意间有些晃动,杯中银毫也像跳芭蕾舞似的,挽手抬腿,左右摇曳碧波之中。主人说,这种大华山银毫,身细体轻,每500克含有17万个芽蕊。1987年8月8日被上海大世界列入吉尼斯芽蕊茶之最。“你们杯中的茶,每杯三克茶叶,就有500个芽头。”我喝干之后,将茶芽一根一根细数起来,虽不到500根,但也有411根!浙江开化龙顶、河南信阳毛尖和六安大华山银毫,同属一类,都是针状。加上浙江安吉白茶,不才浅见,这四种茶恐怕是绿茶中的上品。
挑夫解渴,大碗舀水,咕嘟咕嘟,是谓灌茶;士人伏案,醒脑提神,偶饮一口,是谓喝茶;雅士闲聚,细盅小啜,啧啧连声,是谓品茶;高人论茶,持杯不饮,观其姿态,察其神韵,凝思遐想,陶然醉然,就是赏茶了。窃以为,赏茶才是茶人茶事的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