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2014-04-29戴永梅

俪人·教师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分配律梯形算式

戴永梅

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如何精设巧问,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趣、度、量。

一、创设情境,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富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 如教学“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时,教师在课前用一句“脑筋转转多 越转越聪明”非常押韵的话语,调动课堂的气氛。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主题情境“植树节活动”中设问:“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哪天?”“在这个植树情景中发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一连串的设问,体现教学设问的具有层次性,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分析学生,问在学生少而精量上

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后者的问题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问得学生心神不定,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问题少而精,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研究教材,问在学生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动手操作,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后设问:“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分母就怎样变化?你能说一说吗?”引导学生从变中掌握不变规律,对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有较深的认识。这样,在重点处设问,一方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再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 “乘法分配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分三层:

1、首先引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它有什么特点?”这一设问,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在教学重点内容时:利用教学资源中“植树问题”,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它的条件是什么?”“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目的是让学生感知:(2+4)×25 25×2+25×4 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比较,教师继续设问思考问题: 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它吗?”学生很快用字母、图案、符号......说出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

3、反馈练习中,教师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也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为枯燥的计算练习增添了趣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问题”为主线设计环节教学。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和方向。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才能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模式的重要过程,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分配律梯形算式
玩转梯形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梯形达人
怎么写算式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好玩的算式谜
梯形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