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
2014-04-29卢跃飞
【摘要】本文以探讨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东方审美特征的表现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受东方艺术风格影响的原因及东方情节的具体表现,旨在通过西方传统雕塑以借鉴学习方式进行现代转型的过程,引发对当下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东方雕塑;东方情结
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崇尚自然、科学的西方雕塑,与起源于古印度、古中国等地追求神韵、意境的东方雕塑在表现形式、风格样式、精神表达等美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而随着20世纪初西方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性”艺术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义雕塑孕育而生,在突破传统自觉意识的驱使下,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向具有异质特征的东方艺术样式、观念借鉴,分别从视觉表现及精神表达两个层面来激活自身的创作力,由此使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呈现出风格迥异的东方特色。这场西方邂逅东方的相遇让我们不由追问,为什么西方雕塑会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东方雕塑产生浓厚的兴趣?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具体如何体现?西方现代主义雕塑通过学习异质文化来突破传统的变革历程对当下中国雕塑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这几个问题成为了笔者撰写此篇论文的最初缘由。
一、西方邂逅东方的发展必然
(一)早期的姻缘
究其东西方艺术的姻缘,可追溯到17、18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萌芽,东方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沿着“丝绸之路”被带到了遥远的西方,自此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被掀了起来,很多具有东方特征的元素开始出现在西方艺术作品中。英国著名现代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现代雕塑史》一书中,多次谈到中国艺术风格对西方现代雕塑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艺术发展的百年历程中至少有包括远东艺术在内的七种艺术风格融入了现代艺术的主流之中。并且他特别肯定了中国艺术风格对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是东西方雕塑联姻的加速剂
从西方雕塑发展的脉络来看,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崇尚和谐自然、呈现完美形象的理想化雕塑,到中世纪以基督教服务为中心、再现圣经故事的宗教化雕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反宗教的思考,主张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要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文精神,西方雕塑一直都没有跨越“再现客观世界”的藩篱,而上个世纪之交“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思想消解了艺术对自然的依赖,由此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之风”全面来袭。法国美学家波德莱尔就将“现代性”解释为一种具有新鲜感的审美趣味形式,强调了对当下的感觉、情绪的捕捉与表达,而不是如传统风格的艺术家那样,运用经典的规范去寄托纯艺术的、永久可靠的美的理想。
因此,具有反叛意识的改革先驱们,为了实现新的艺术理想,一方面对传统提出质疑并进行反叛,一方面在寻找新的异质文化,使之成为孕育新生的供体,而正是出于这样的自觉意识,西方雕塑家们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东方雕塑里浪漫的造型、飘逸的线刻、神秘而有意味的形式以及空灵幽远的意境都让他们神往,所以他们将能启发灵感的东方雕塑嫁接到自身的系统中,使其生成崭新的艺术样式。
二、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表达
英国著名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20世纪重要的艺术运动和潮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反对研究自然形象,并且他在谈到抽象表现主义时说,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听从自发的冲动。所以,如果从精神物质二分法的角度分析,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视觉呈现上,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寻找“有意味的形式”,①不断在视觉语言中探寻东西融合的可能性;二是从精神表达的角度出发,强调“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极力地寻找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这种具有哲思性的精神诉求与东方艺术中探求生命终极意义的意境表达产生了某些交集。
(一)异质相吸的视觉表达
倡导现代主义的西方雕塑家们不再困惑于“还原客体真实”的窠臼,而是重新寻找本体语言的“美的规律”,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于是神秘、原始、有意味的东方艺术元素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线刻、生动的装饰趣味和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感。
“立体派”代表画家、雕塑家毕加索,在他完成了“立体派”绘画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后,开始把解构自然的创作方式运用到雕塑上,他完全不顾客观物象中自然形的束缚,而是把它们肢解为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等,再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以塑造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于是,在怪异的头像中,在被夸张和扭曲的身躯里,在所有背离传统美学并充分表达自我的“立体派”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非洲雕刻原始、神秘、张扬的东方艺术美感。所以,赫伯特·里德在谈到毕加索的雕塑时,这样写道:“毕加索的雕塑在塞尚的形式深度和黑人雕刻、罗马雕刻外表的简练之间,完成了必要的衔接。”②
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三大支柱的雕塑家布尔德尔(另外两位是罗丹、马约尔),作为雕塑大师罗丹的助手和学生,布尔德尔一方面受到老师的影响,用强烈的情感表达突破古典主义的束缚,一方面他又坚持回归对视觉语言的探索,他的作品常以和谐的结构空间表现优美的韵律,并且在造型语言上借鉴了东方雕塑的特点。布尔德尔的代表作《拉弓的赫克力士》,就汲取了埃及、印度雕像的特点,造型洗练单纯,在关键部位上加以夸张,使雕塑富有重量和体积感。
(二)不谋而合的精神诉求
探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从艺术本体出发进行的这场视觉革命,其内在的动因是由精神性的观念转变带动的,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精神,是人的“志愿的选择”,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③所以说,从精神诉求的角度来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从本我出发来表达个体对自然的直观感受,而不再就范于某种既定的社会认知体系,这种内在本真的精神表达恰似与东方艺术主张表达的象征寓意、天人合一的意境有不谋而合之意。正如英国艺术史学者苏利文教授在谈到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时说:“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④
英国现代主义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因流畅的形式美感、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空远的意境表现都蕴意着东方美学的神韵。亨利·摩尔的很多雕塑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他曾在自传中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希望能把生命的意味赋予我的作品。”亨利·摩尔把大自然作为雕塑创作的无限源泉,把对万物生命的理解与感受用抽象的雕塑语言表达出来,使他的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活力与超然洒脱的美学品格,而这与东方美学中强调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西方雕塑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权威全面挑战,并通过汲取异质东方艺术的营养,取精去糟地在母体枝干上发出崭新的枝芽,从而重获新生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源头。而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雕塑艺术已经进入到了以多元融合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发展阶段,而与西方相比,中国雕塑的后现代进程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回望历史,是不是在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保留民族特点、学习优秀文化的诞生历程,应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注释:
① [英]克莱夫·贝尔. 塞尚之后[M]. 张恒,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2.
②[英]赫伯特·里德. 现代雕塑简史. 余志强、栗爱平,译. 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9.
③[法]福柯. 何为启蒙. 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等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0.
④[英]M·苏利文,. 陈瑞林 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10—11.
【卢跃飞,广州雕塑院】